您的当前位置:
工商管理 >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及实践改革探析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及实践改革探析
2020-12-24 16:18:03 来源: 佚名
点击:0次
评论(0)
摘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要求,对工商管理专业,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素质、知识、能力结构的培养,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技能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并对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旨在进一步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满足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下称高职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职院校发展迅速,高职教育理论逐步完善,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开办的时间较短,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无论是办学指导思想,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仍沿袭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传统办学思路,课程内容基本上只是普通高校课程的简化,过于系统化和理论化,实用技能训练不足,因此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尚有较大的差距。本文结合我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改革,立足社会变化和市场需求,探讨分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其优化课程设置,以期能够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及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有所帮助。 1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定教育与培训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和标准,它有层次、类别、范围的界定。研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考虑的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它起着导向和坐标的作用。 为保证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能主动服务于各类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满足其对基层管理工作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在对毕业生所在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由校内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工作,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准确的定位。 高职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管理专业知识,具有较强企业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胜任中小型工商企业一线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还提出了面向本区域、面向轻工行业、面向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有针对性地开发生产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2个方向,并将培养目标落实到课程体系和日常教学中,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注重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培养 蒙牛的董事长牛根生在谈到对人才的使用时说道:“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1]这也反映了一般企业的用人原则。可以把企业的用人要求概括成素质、知识、能力3个方面。 2.1素质结构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企业需要的一线人才,学生素质结构除了综合文化素质外,还应包括职业素质。作为高职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将主要从事企业的基层管理工作,因此应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培养,对这些方面,在整个教学体系中都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我们安排了思想道德课程、心理学、素质拓展等课程,对学生进行诸如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严谨务实、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等职业道德的教育[2]。 2.2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所积淀的层次与比例关系,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尺度之一。一个人只有凭借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基础和自学能力,对自己的基础知识面不断地进行扩展,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地优化和更新,才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工商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通过对课程设置的改革,使学生对理论的掌握达到“必需、够用”。 2.3能力结构 能力是指保证一个人顺利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技能的综合。高职学生的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关键能力构成。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专业能力:中小企业一线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协调沟通与社交公关能力;能拟定企业基本管理文件、撰写市场调研报告的文字能力;具有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相关信息做出决策的基本能力;此外,还应具备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及具有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关键能力应包括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以及合作、沟通、协调能力。学习能力是指较强的自学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力、理解力强;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学习中能提出不同的见解,工作中能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业创业能力是指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择业就业观正确,创业意识强;合作、沟通、协调能力是指有较强的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协作意识强,工作积极主动,具有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这些能力都是学生将来能否在企业中胜任管理工作的关键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培养外,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进行培养。 3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高职教育强调“能力本位”,其课程侧重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我们遵从既要满足理论的“必需、够用”,又要满足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体现出高职特色。为了优化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我们建立了由企业管理者、专家和学院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发、设置,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优化设计课程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主要由原来的理论必修课、限选课及实践环节3个部分组成,优化为五大模块,即通识教育模块、通用管理模块、专业管理模块、专业证书模块、实训实践模块[4]。 通识教育模块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大学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心理学、素质拓展等课程,强调基础知识的应用和知识面的延伸。 通用管理模块是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商务交流、管理学基础、经济学、会计、统计、经济法、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应用文写作等课程[5],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 专业管理模块主要由具有针对性的2个专业方向的管理技能课程组成: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专业技能包括绩效与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与社会保险等课程;生产管理方向的专业技能包括轻工工艺、生产现场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课程。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专业证书模块主要有人力资源管理员、质量内审员等职业证书培训,将培训内容纳入课程教学范围内,并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获取挂钩,使职业证书教育更加规范和有保障。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他的职业证书培训,例如高级营销员、会计证、物流师等,满足学生多种就业方向的要求。 实训实践模块是由课程中的实训环节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以及假期社会实践环节所组成。 为了使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有较强的针对性,我们依托本院的轻工优势专业,增加了轻工工艺概论这门特色课程[6],学习造纸、食品、饮料、啤酒、水泥等工艺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就业时对这些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有一定的认知,能根据这些企业的基本要求来准备自己的应聘,并且为在这类企业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进行铺垫,便于后续学习。 4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4.1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和设置的合理性 针对文科类专业普遍存在的学生实践技能较低的问题,我们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对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加强,独立安排的实践教学时间占总学时的45左右。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了计算机、英语、统计、会计、普通话、商务交流、市场调查、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综合训练内容,并且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安排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招聘及绩效管理的综合训练;在最后一期还开设了中小企业管理课程和经营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目的在于把所学的通用管理理论知识进行汇总,通过沙盘模拟训练,使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融会贯通,领悟企业的经营是集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组织、协调、领导、控制的一个过程,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7]。 4.2校企结合,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 我们与当地企业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定的认知企业的机会。在认识实习中,安排学生对生产制造类和商业类的企业进行参观,并请企业家到学校来为学生开讲座,介绍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自身优势,以及企业的创业史和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要求等,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岗位有更清晰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专业实习中,主要安排学生到不同企业的生产一线和销营一线进行产品的生产和促销、服务工作。在经过实习单位的短期培训后上岗实习,培养学生对生产一线工作内容的了解,提高市场的调查能力、分析能力、促销技能以及人际沟通、合作、协调能力等,为日后的生产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在顶岗实习中,主要采取由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单位进校招聘、专业教师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自己联系等方式安排。在实习期间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了抽查,大部分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较好。通过这个阶段的实习,大多数的学生感受很深,从不适应企业的工作到能基本胜任工作。有的学生在经过专业实习后,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被实习单位看中预先录用。 4.3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实践技能的培养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院、系组织的各种管理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学生会、系干事、班级管理、青春形象大赛、主持人比赛、辩论赛、项目策划、经营管理沙盘模拟赛、模拟招聘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组织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的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做兼职,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8]。经过跟踪调查发现,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综合能力较强,在应聘中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企业管理工作中能较快地脱颖而出,被企业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5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路 5.1实践条件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面临实训经费不足,以及所需的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的专业性很强的实训设备,存在一学期只使用几周的问题。像工商管理这样的专业,仅仅靠在实训室里的模拟操作所获得的技能是不够的,缺少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是为企业、为社会服务的,因此,企业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关心高职教育,为高职教育的实践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方面学校要走出去,与企业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国家也应在政策上给予扶持,比如对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根据实习的人数、时间的长短等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5.2学生与企业的利益问题 目前时有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由于工作时间长、生活条件差、报酬低等原因与企业发生矛盾。作为校方,可能是通过多种渠道好不容易联系到愿意接收学生实习的单位;作为企业,认为学生的技能水平较低,不能像正式员工那样使用;作为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十几年的学生生活已习惯于坐在教室里听课,现在要像企业员工一样工作并承担责任,有时企业任务紧,还要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工作,感觉非常不适应。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个案。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帮助学生做好从学生到员工角色转换的思想准备,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学校与实习单位应共同制定对实习学生的管理规定,及时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避免矛盾的激化;第三,国家在对企业劳动用工的法律法规中也应考虑实习生的用工条件、待遇等,作出相应的规定[9]。 5.3“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培养 高职教育中人才类型的技术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就业的基层实用性等特征,要求教师应该是“双师型”的教师。目前高职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都是硕士研究生,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足以胜任高职理论教学要求,但这部分教师中在企业中从事过管理工作的不多,对企业实际的生产组织方式、工作流程、新技术、新技能等了解不多,教学过程难免存在理论化、书本化的问题[10]。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首先,要求专业教师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训条件,提高实践能力;其次,要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关系,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促使教师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转变;第三,聘请企业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管理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这样也可以对校内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6结束语 总之,工商管理教学改革任务还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对培养目标进行正确定位,同时根据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改革,提出更多适合高职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的思路,突出特色,增加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安身健,李群如.高等学校教材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2]薛君.工商管理毕业生调查问卷分析及教学优化模式研究[J].高校教育研究,2009(7):138. [3]官灵芳,王锋.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09(增刊):82-85. [4]赵海霞.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新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8-29. [5]李蓓蓓.浅谈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模式[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1-112. [6]王健,义乌产业结构优化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建设的影响[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8):271-272. [7]乔传福,秦昌才.我国工商管理的专业发展方向研究——基于课程设置的角度[J].消费导刊,2009(1):134-135. [8]邹非.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改革探索与实践[J].现代商业,2009(14):267-268. [9]裴有为.对高职实验与实训场地建设及有效利用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2):139-140. [10]俞位增.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困境与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2010(2):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