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之临床适应证探析
2020-12-24 15:22:50 来源: 佚名
点击:0次
评论(0)
侯养彪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省渭南市 714000 【摘 要】乌梅丸是张仲景在《伤寒论》厥阴病中提出的方剂,用于治疗蛔厥证,这是从方证相应的角度进行辨证。乌梅丸还可以治疗厥阴病的寒热错杂证,这是从病机的角度去辨证,同时也是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去辨证。两种辨证方法不同,但运用方药相同,这就扩大了乌梅丸的临床运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乌梅丸 ;厥阴病 ;探析 乌梅丸是张仲景在《伤寒论》厥阴病中提出的方剂,用于治疗蛔厥证。蛔厥证在张仲景时代发病率较高,这与当时人们的卫生习惯有关。当今临床蛔厥证的发病机率较低,因此我们有必要扩大乌梅丸的适应证,使之更好地的服务临床。本文试对乌梅丸的适应证进行探析。 1 乌梅丸证医案二则 医案一:男,31 岁。近日口渴喜饮,晚上较重,小腹满,胀满时难以入睡,不欲饮食,口苦,早晨起来较重。大小便正常。苔微黄腻。前几日有气从小腹上冲胸咽,胸部满闷难受。 辨证:口苦是少阳主症,但本证无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故不是少阳病。口渴似阳明病,但无汗出、发热或不大便,故不是阳明病。小腹满似太阳蓄水或蓄血,但大小便正常,无排除。气冲胸咽似奔豚,但现在已不发。考虑口渴,不欲饮食之症,似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故本病当属厥阴病。既有虚寒之不欲饮食,又有消渴之热证,故属寒热错杂证,方用乌梅丸。 医案二:女,50 岁。舌裂且疼、光苔两年。两年前感冒输液后出现苔少,后舌裂且疼。经某医生治疗后前症不减,反见不思饮食。现舌裂、唇裂,疼如针刺,自觉酸涩。舌润,口不渴。胃纳差,不思饮食。舌红,无苔。喜凉饮,夜寐可,二便调。脉沉。 辨证:舌红、舌裂、无苔属阴虚虚火上炎,舌润、口不渴、胃纳差、不思饮食属脾阳虚不能运化。证属上热下寒、虚实夹杂,方用乌梅丸加减。 2 乌梅丸证辨析 若要扩大乌梅丸的临床应用,首先就要对乌梅丸证熟悉。 乌梅丸证在《伤寒论》原文中这样描述:“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者。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仲景首先将蛔厥与脏厥进行对比,说明两证有相似之处。第一,两证的厥不同。藏厥的厥主要在手足的厥逆,蛔厥的厥在吐逆之厥,往上吐得厉害,蛔厥的手脚也有厥逆,但这不是必然的[1]。第二,两证的烦不同。蛔厥是有时候烦躁,有时候安静,而脏厥是没有一时的安静。 从原文看,蛔厥的主证有:病者静,复时烦,常吐蛔。这些症状较少,不足以对乌梅丸证准确把握,还应把乌梅丸证放在厥阴病的大框架内进行研究。厥阴病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提纲证,反映了邪入厥阴,一方面木郁化火犯胃而为上热,一方面肝气横逆伐脾致土虚失运而为下寒[2],形成了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证。乌梅丸证是厥阴病的典型代表证,临床可根据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运用乌梅丸。 从方药看,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其中,乌梅味酸而厚安胃和肝,敛阴止渴,能治蛔虫之扰动;蜀椒、细辛味极麻辣,通阳疏肝,散寒破阴,又能杀蛔;附子、干姜、桂枝扶阳以胜阴寒;黄连、黄柏苦寒以清热,并能驱蛔下行而止呕吐;人参补气以健脾,当归补血以养肝[3]。共奏清上温下,和胃安蛔之功效。 3 乌梅丸之临床适应证辨析 从上文论述可知,乌梅丸有两种功效,既可治疗蛔厥证,也可以治疗厥阴病的寒热错杂证。治疗蛔厥证是从方证相应的角度去辨证,而治疗寒热错杂证则是从病机的角度去辨证,同时也是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去辨证。 正如本文两个医案,均用乌梅丸治疗得效,都是辨证论治,但具体辨证方法不同。医案一中,症状是厥阴病提纲证原文,故有是证用是方,是用方证辨证。医案二中,四诊合参辨出病机,再由病机选方用药,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辨证论治,也可以说是病机辨证。两种辨证方法不同,但运用方药相同,这就扩大了乌梅丸的临床运用。因此,我们在运用一个方剂时,应从不同的角度去辨证,这样就能扩大方剂的适应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刘渡舟.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50-351. [2] 王庆国. 伤寒论选读[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00. [3] 刘渡舟. 伤寒挈要[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0. 作者简介 侯养彪(1983-),男,医学科学博士学位。现为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金匮要略》方证与方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