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人力资源 > 研究生招生改革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招生改革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叶明 王玉全 赖锡煌 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摘要: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能型应用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已逐渐向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倾斜。研究生招生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石。本文主要对现行招生制度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通过初试及复试方式的改革,在源头上把好质量关,从而选拔出更加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人才的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招生改革 专业学位 企业参与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肩负着“创新升级”、“人才升级”的双重使命,是国民教育的顶端。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于高层次、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便是以培养研究生个人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相结合,更加注重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种培养模式。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促进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协调发展。”在过去的四年中,全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比例已经从2010年的23.32%提高至2014年的42.37%,而我校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比例也从2010年的20.56%提高至2014年的43.78%。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生教育已渐渐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倾斜。

二、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存在的问题

在上述大环境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应当处于一种蓬勃发展的状态,但是事实上,由于理念的缺失,社会对于专业学位认可度尚低,使得专业学位硕士的处境十分尴尬;与此同时,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本身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1.招生宣传不到位造成学生认可度不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咨询考研信息的学生都表示不清楚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区别,他们普遍认为专业学位较之学术学位层次更低,有些学生甚至将专业学位与职业教育画上等号,这显示出专业学位的招生宣传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一方面考生对于专业学位有大片的认知空白,不明白专业学位硕士的目标定位;另一方面社会对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不高,专业学位硕士在就业时压力更大,这些情况直接导致了招生的困难,使得其生源的数量及质量都得不到保障。

2.初试模式同质化

考生对于专业学位的认知不足,一方面是招生宣传不到位,另一方面也表现在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模式与学术学位硕士招生模式同质化严重上。简单来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与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旨在加强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后者的侧重点则在于培养研究人员和高校教师后备力量,但是在现有的时代背景下,后者并不占据社会主流,具有迫切需求的恰恰是各行各业的专门型人才。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形式主要有三种: 全国统一考试、单独考试、推荐免试。其中,全国统一考试是目前我国选拔硕士研究生的主要方式。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学位硕士一样,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由国家划定分数线,确定是否具有参加复试的资格。在初试中,相近学科间两者的考试形式相同,科目相似,无法体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主旨,不能很好地检测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复试环节缺乏实践能力检测

目前,硕士研究生录取仍然以初试分数为主,复试环节本身就存在时间短、功能重复、量化指标少等问题,同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于考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使得这些不足之处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复试选拔中更加明显。

4.企业、行业作用微乎其微

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要求包括:面向特定的职业领域,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能力。在此目标指导下,需要鼓励、引导行业、企业全方位地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需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能动性,发挥其在相应领域的专业指导作用,与院所形成专业化的教育与联合培养模式。但是目前,行业、企业在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根本没有参与到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培养中来。

三、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及复试模式设计

目前,尽管国家加大了对专业学位硕士的宣传力度,但是现阶段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模糊的定位、同质化的招生标准使得学生在入学之前无法明白自己的准确定位和方向,也使得学校不能够选拔出真正适合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学生。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速向社会输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一般来说要求具有相应的职业背景,但是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的主要生源大多来自于应届本科毕业生,缺乏相应的职业背景。应届本科毕业生大多没有具体的职业规划,对于选择专业学位或是学术学位比较茫然,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实现向社会高速输送专门型应用型人才,就显得力不从心。想要解决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招生模式的改革,改变专业学位硕士生的选拔体系,从而从源头上保障其培养质量。

1.加强宣传

我国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起步较晚,在社会上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知和认可。要想改善专业学位硕士的生源质量,必须从源头抓起。一方面,向考研的主力军——应届本科毕业生宣传专业学位硕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将以就业为导向的考生吸引过来;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具有工作经验的人员。通过广泛宣传、宣讲,纠正人们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的认知谬误,当人们了解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只是分工不同,并无层次高低之分后,相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生源质量会有大幅度提高。

2.初试模式改革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学位硕士的选拔过程大体相同,除推荐免试和单独考试外,大多都是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进行选拔。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基本分为初试及复试两个方面,但是,仅仅通过专业课的考试和短暂的复试环节,很难真正选拔出符合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因此,在招生方式上,可以尝试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与学术学位硕士的招生分开。

(1)初试时间改革。我们知道,国家统一研究生入学考试持续周期很长,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例,学生往往从大三开始便开始准备考研,大四上学期参加初试,下学期参加复试,总体战线十分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社会实践或者进企业实习,这样选拔出来的考生,理论知识扎实,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或许是良好的保障,但是对于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型人才来说,这样的过程并不理想。因此,可以适当将专业学位硕士的选拔时间提前,争取在大三下学期完成,这样为考生空余出半年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或是进入企业实习,打下良好的职业背景知识基础。

(2)丰富初试形式。除全国统考之外,可以加大推荐免试和单独考试考生比例。其目的旨在将有志于从事特定行业,以职业为导向的考生从重复的理论学习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相应的专业背景知识,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做有针对性的准备。这样不仅有利于加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使得招生单位的自主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

3.加强复试选拔

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的选拔来说,实践能力的检测应当占据重要地位,这是初试分数所无法体现的,因此在初试检验过考生的理论基础之后,应当更多地将重点放在复试上。

现有的复试形式大多包括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但是笔试与初试功能重复,而面试的时间短,很多时候流于形式,更是缺少对考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为了能够更好地向社会输送高层次专门型的应用人才,复试面试应当成为专业学位硕士的主要考核手段。在复试面试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提供特定的环境模拟现实问题,观察考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否具有运用现有知识制定解决方案的能力,以及是否具有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较为系统、详尽的面试,科学、公平的评判,选拔出技能型、复合型的应用人才。

4.与行业、企业进行协作

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实现与业界的零适应和无缝对接;熟悉业界应用的平台和模式;学习业界最新的先进技术;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实践。要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必须积极推进校所、校企合作,有效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专业学位硕士招生的质量保障工作。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能动性,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地参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通过跨学科、跨院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等多种途径,培养和造就科技创新和工程技术领域领军人才。

例如,与行业、企业形成培养协议。一方面,可以吸收行业、企业中的技术骨干继续深造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丰富自身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让通过初试的考生到企业中去进行实习,学习最前沿的专业技术知识,再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为社会、行业、企业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专业知识背景和较强动手能力的新生力量,实现互利互惠。

综上所述,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其根本意义是在于为国家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进行的专业性精英教育。尽管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但是却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通过专业学位硕士初试及复试的改革,可以更好地选拔出适合专业学位培养的人才;另一方面,发挥行业、企业的能动性,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地参与人才培养,可以使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更有效果,再加上培养模式等的不断完善变革,使得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在健全的招生、管理体制下,将使得为社会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如同水到渠成,延绵不绝,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

[2]陈细竹.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与科研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8)

[3]郭智.关于构建硕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2(29)

[4]杜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