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人力资源 >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新中国发展战略思考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新中国发展战略思考

邹金堂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赖宇轩 武汉大学附属中学

摘要:文章从新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道路、战略步骤等方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新中国发展战略思考的内容,旨在说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之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第一代领导集体 发展战略 思考

一、关于新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1.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下称领导集体)认为: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强国。明确宣布:已经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一定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并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和应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到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正式宣布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领导集体又重申了这一宏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2.规定了战略目标的质: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概念。领导集体在致力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开始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发展目标提上了议事日程。指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设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随后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就首次将科学文化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中。用“现代科学文化”代替“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体现了一个好的思想,即“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可以包括在“现代工业”之中。以后,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上正式宣布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至此,第一代领导集体规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就以“四个现代化”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3.制定了战略目标的量:中国必须尽快地赶上世界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美国和英国是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此,领导集体把建设强大社会主义国家在量上的目标确定为超英赶美。1955年3月,毛泽东首次提出要“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美国”。也就是说:“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1956年8月30日,毛泽东通过中美两国人口、资源和气候条件的对比,首次把赶超目标定为美国,认为中国“再有50年、60年就完全应该赶上它”。

总之,领导集体认为在中国实现现代化,“这是一种责任。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具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

二、关于新中国发展的战略道路

1.要向科学进军

领导集体关于新中国发展的战略道路是:科技强国。因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1954年,中共中央在批转中国科学院党组的报告中作出批示:“在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已经开始的时候,必须大力发展自然科学,以促进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并帮助全面了解和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发奋努力,急起直追,否则就会由于科学落后而阻碍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1956年中共中央专门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要求全党都要“学一点自然科学”。在党的八大的一次预备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们对新的科学技术还不懂,还要作出很大的努力。现在中央委员会是一个政治中央,还不是科学中央,将来,中央委员会就是科学委员会了。”

2.必须重视知识分子

建国初期,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急需大量的知识人才。当时,党接收了国民党时期遗留下来的一大批知识分子。这批人有知识、有文化,是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优秀人才。他们具有“可以为人民服务”和“与旧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两重特点。领导集体认为对待他们的正确做法是:一是要用其所长,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二是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改造世界观,使他们站到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方面来。

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依靠的三大基本力量之一。《报告》提出了三条措施:“第一,应该改善对他们的使用和安排,使他们能够发挥他们对国家有益的专长。第二,应该对于所使用的知识分子有充分的了解,给他们以应得的信任和支持,使他们能够积极地进行工作。第三,应该给知识分子以必要的工作条件和适当的待遇。”这三条措施概括起来就是:大胆使用,坚决依靠和热情关怀。使他们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三、关于新中国发展的战略步骤

1.恢复国民经济,为工业化建设作准备:三年时间

建国之初的国民经济状况,使得领导集体认识到原来设想的开国后马上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计划,因不具备条件,必须放慢一步。1951年1月18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通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的第一条中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并且指出:这个思想“要使省市级以上干部都明白。准备时间,现在起,还有二十二个月,必须从各方面加紧进行工作”。刘少奇在1951年多次向干部阐述“三年恢复,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工业化的道路。首先是恢复农业及一切可能恢复的工业;其次是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及少数必要的重工业;然后是发展重工业;最后是依靠已经建立起来的重工业,进一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第二,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要发挥五种经济成分在工业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只有在中国工业化大大发展等前提下,才能采取工业国有化和农业社会化这两个主要的步骤进入社会主义。

2.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

毛泽东认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为此,毛泽东正式向全党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可以说,在毛泽东看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国家的重要战略步骤。

早在1951年12月,毛泽东修改一份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到在20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社会化。首先,国家工业化实际上就是指社会主义工业化,这可以从后来毛泽东几次比较正式地提到总路线时也是使用国家工业化的概念(而“国家”主要指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点得到证明。其次,农业社会化的概念也可以理解为实行半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这是同农业个体经济相对而言的,1950年6月23日,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提到,当“将来实行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社会化的时候,…… 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可见,农业社会化是有特定的含义的。再次,毛泽东认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社会化应同时进行。我们从这里已经可以窥见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某些雏形。

毛泽东首次谈到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是在1952年8月24日中央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他说:“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1953年,毛泽东过渡时期总路线思想日益成熟。6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10年到15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随后,毛泽东对总路线的内容的表述作了一些修改,使之不断完善起来。这些修改主要是:增加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的提法;将“在10年到15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内”,改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国家工业化”改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00年左右的时间

用100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是领导集体在系统思考新中国发展战略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起来的。这个思想既反映了党对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又反映了党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毛泽东设想用50年的时间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究竟需要多少时间?现在不讲死,大概是3个五年计划,即15年左右,可以打下一个基础。到那时,是不是就很伟大了呢?不一定。我看,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50年即10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就象个样子了,就同现在不大一样了。”1955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50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个世纪。”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毛泽东又提出过建设伟大国家需要100年时间,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主要是把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和根本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区别开来;把根本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和建成强大国家区别开来,等等。这些都反映了领导集体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正确认识。

综上所述,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新中国发展战略的探索是全方位的、多侧面的,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所提出的思想具有非常宝贵的理论价值,在实践中也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尽管这些探索有的还不够成熟,有的处于萌芽状态,有的没能付诸实施,有的没有一贯坚持,但这些探索中提出的许多真知灼见,毕竟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奏,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制定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从而最终成为邓小平理论的源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9

[2]建国以来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人民出版社,1986:692

[3]周恩来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4:168-170

[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43

[5]党的文献,1989(6):11

[6]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

作者简介

邹金堂,1963—,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战略思想教学和研究。赖宇轩,武汉大学附属中学。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