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人力资源 > 敬畏生命理论在医疗职业精神养成的作用

敬畏生命理论在医疗职业精神养成的作用

于天霞 昆山市健康促进中心

一、呼唤医疗职业精神的时代背景

在一个正常社会,医务工作必然是高尚的事业,医生护士必然是受人尊重的职业和人群。医务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是一个需要以整个生命去拥抱的伟大事业和生命形态。而近20多年来医患之间利益取向发生了严重错位,医患信任危机日益严重,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受到挑战,不断升级的医患矛盾令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医务工作者心寒无奈,许多人出现精神迷茫和职业信仰相对淡漠,被误解和歪曲的天使需要用职业理想、职业信念托起生命之重,其落脚点是敬畏生命。

我们在卫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将“敬畏生命”伦理思想进行渗透和强化,对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行为实践中的道德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并教育引导,旨在使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心怀一颗仁善之心,对生命心怀敬畏,成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情操、高品位文化修养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骨干人才。

二、生命伦理的诉求是构建医患和谐的基础

通常来说,生命是理解人类所以活动的根本源头,我们只有有效地把握了生命,才能真正地理解人类所创造文化的不同形式。在我国长期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各门各派的哲学家都曾经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对生命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论述。例如,叔本华就一直认为:“世界,指的并不是理论上可以认识到的范围,而是指在整个生命的进程中,我们所体验到的世界。”也就是说,在更多的意义上,认识活动并非是“逻辑统一”而是生命体验。而文化哲学则认为,无论是哪一种的文化形式,都属于生命的符号形式,我们如果想要对这些生命本质有一个充分的把握,就必须要不断的依靠陶冶、唤醒和体验来实现。例如,狄尔泰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生命存在的过程有体验、表达和理解这三种,同时我们也将其中的“体验”来作为教育的本体论起点。同时,对人的生命进行关注,并进一步走进受教育者的生命世界,来使得影响能够更加顺利的向着生命个体的无限未来绽放异彩,从而全面实现生命意义上的不断超越,并以此来充分地启发和引导生命的人格意志、情感、创造冲动与整个生命个体的和谐、完整的发展,使之成为卫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起点和主要追求。

三、“敬畏生命”伦理理论解读

基本内容:“敬畏生命”这一伦理学理论是由著名的哲学家、法国医学家以及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托·史韦兹(Albert schweitzer)提出的,是一种与传统伦理学不同的伦理学。其所主张的主要观点是:善,是一种能够被用于保存生命,并促进生命,来促使可发展的生命来实现其自身最高价值的存在。而与之相对的恶,则更多的是一种能够伤害生命甚至毁灭生命,使得生命的发展受到压制的存在。因此,世界上的人类,就必须要像敬畏自己的生命那样,去敬畏世界上存在的所有的生命意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中的大事。

在“敬畏生命”这一伦理学理论中,其所追崇的基本要求,通常指的是给予任何生物所有的善意,并在此基础上来克服盲目的利已主义世界观,同时也要关怀自己周围的所有生物的命运,给予他人真诚的帮助,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够做到共同努力,进而帮助人类实现自我拯救。敬畏生命是医护人员的使命,是一个一旦穿上白大褂就要严肃、严厉甚至严苛履行职责的人的使命!敬畏生命的工作在医院层面应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一个系统的医护工程,是一个温馨的治疗环境,是一个个感人的生命故事。这才能赢得病人和家属的赞扬,赢得医护工作的最佳状态,赢得生命历程的一个个奇迹!而医务工作者自身的乐趣和境界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升华。

四、用“敬畏生命”伦理理论诠释职业尊严与欢乐

对于人成年以后的生命活动来说,职业生活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生活的质量情况,往往能够直接决定了人类的生命质量。因此,如果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就必须要为自己选择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职业,并在此基础上,来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去促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使自己能够在这个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中,来充分地享受其所产生的生命力与欢乐。医务工作是智力与体力要求很高的创造性的劳动,而结果的评判尊严的获得却不是完全与付出成正比,敬畏生命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医务工作者寻找到了医疗职业的存在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是起对于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更多的还是其对于从业者——医生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同时也在这个价值的找寻与发现过程中看到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统一基点,且该基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医务工作者从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来获得外在与内在统一的尊严以及欢乐的源泉,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的康复”。尤其目前医患纠纷愈演愈烈职业的内在尊严是支撑我们做好工作化解矛盾的动力。作为医务工作者扪心自问你的职业劳动质量,是否真正的做到了因创造而获得内在尊严与欢乐?我们所说到的这些问题,必将会引导者职业主体的个人去进行自我职业行为与职业意识的全面反思,让自己进一步转化成能够自觉创造职业内在尊严和职业生命的主体。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在挽救生命的同时,也进行着自我生命的创造。

五、“敬畏生命”伦理思想渗透和强化在卫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即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又要实现人的自我和谐。我们研究重点是将“敬畏生命”伦理思想渗透和强化在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先实现医务工作者的自我和谐消除目前的医患关系现状带给从业者的抱怨,通过职业行为的改变促进医患和谐。在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时时强调尊重生命的价值,用生命伦理教育和指导医疗工作每一环节,在具体工作情境中推行尊重生命的道德观念,感受和谐的欢愉。

道德教育,是一种能够正确引导人类不断走向完善的教育,其在根本上所涉及的往往是人的灵魂与心灵问题。例如,古希腊的一名著名哲学家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人类应该追求永恒的真理,并寻求最高的善——智慧,来实现人类自身灵魂的改善。”再如,柏拉图也曾经提出过“教育将引导人心灵的转向”。就近代来说,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曾经提出了一个新型的概念,那就是“道德理性”。在这个概念中,其主要是对自律精神所具有的重要价值进行了相关的明确,并进一步将浩瀚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法则来当作是两种应该被人们所敬畏与赞叹和的伟大事物,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人类对于善的追求和向往。所以说,道德教育能够引导人类向善发展,使其过上一种更加有意义的生活,这也就自然而言的促使道德教育成为了时代的呼唤。不过,在实际的生活中,对于道德教育领域来说,由于其往往会受到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与思维模式的作用与影响,爱的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单纯的道德规则与知识的灌输,这种知性论的道德教育不仅会使得其原有的目的发生偏离,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队人的头脑祈祷束缚与禁锢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生存状态决定其道德学习行为和动机出现的可能性,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从每一个体的实际出发,细心、耐心地保护和支持其道德学习潜能的生长和强大。

六、“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在内化成职业成为的过程

1.“敬畏生命”道德内化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引导

对于这种意义上的世界来说,其更多的是由伦理与道德所建构的世界,并且这个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能够帮助人类,来全面摆脱近代以来技术文明与物质文化所造成的精神危机而建构的。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的生命意识也被日益凸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立在生命哲学基础上的道德教育,就必须要更好的去引导受教育者,来使其能够在个体生命需要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生活体验。也就是说,道德教育不仅仅需要实现人类生命的自我超越,来促进人类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使其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追求生命的意义,同时也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进一步达到和谐与完满,积极引导生命个体在无限的未来中能够绽放异彩。也就是说,以生命为起点的道德教育,不仅需要包含伦理与道德的基本内涵,其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意志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全面对话,使得自然生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来不断地向审美生命与智慧生命发展提升。这样一来,当我们在生命哲学基础上,来进行道德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时时,就能够真正的跳出以前狭隘的圈子,快速的走出误区。

进行“敬畏生命”伦理学教育不是简单的纯理论的学习,也不是一蹴而就,一两次培训就可讲授清楚的,必须把“敬畏生命”伦理学融入卫生思想工作教育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慢慢渗透和强化其伦理学观点。

2.医务工作者善与爱的生命表达在理解中得以丰满

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其所需要的生命表达,往往是在医疗服务实践中,来进行真实自我的独特展示,进而帮助其能够更好地在生命叙事中,来寻找出生命存在的意义。前者所主张的更多的是自我性情的展现,主张生命个性不应该被教条式的道德规则所束缚,来进行一个生命存在的真实展现,让人们能够在生活的舞台中去做自己了,而不是刻意地去模仿他人,使其拥有自己的思想,并合理的按照自我的选择来行事,同时也要对每一件事情都能进行自我评价与判断;后者则更多地是,在一整个生命的历程中,来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审思与反省,并对原有的体验进行相关的总结,来使之形成自己的生命故事,并且在进行自己生命故事的讲述过程中,来与自我和他人形成一种时空上的意义关系。

总而言之,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因此,生命也必须要充分地依照其原有的内容与体验来进行表达。这就要求敬畏生命伦理教育,必须要积极引导医务工作者来做到更加适切与从容地去面对生活与工作,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真正地促使道德教育内在于生命,并进一步引导生命更加健康的成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薛晓阳.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视野[J].教育研究2003(3)

[2]刘慧,朱小蔓.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教育研究,2001(9)

[3]樊浩.道德理性和生命智慧[J].人文杂志,1998(3)

[4]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教育研究,2003(3)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