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用户名:admin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人力资源 >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环境类专业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促进机制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环境类专业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促进机制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

刘万里 王刚 吴莎 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项目基金:本文系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研究计划课题,课题编号,JRSH2-2014-01022。

摘要:环保职业被人们称为21世纪最热门的职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河北省因环境污染严重引发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对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 河北省 环境类大学生 就业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为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了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同时环保产业也迎来了发展壮大的利好时机,这就为环境类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强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促进机制研究,旨在从政府部门层面进一步分析我省产业调整背景下,制定如何化解环境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方法和措施,这将为我省产业调整,推动绿色河北建设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同时也为促进环境类专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环境类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由来已久。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另一方面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时至今日,环境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没有因为雾霾天气的持续爆发而有所改善。环保产业的从业前景非常美好,但在实际毕业生供求市场上,环境专业人才就业并没有受到热捧,反而存在一定的困难。据分析,环境专业学生就业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受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影响,人才相对需求量仍然较少,前景甚好,但现状堪忧。二是用人单位的苛刻挑剔,过分和片面追求工作经验和技能,导致应届毕业生就业难。三是供求信息不畅。纵览省内举办的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对环境类专业提及甚少。四是现阶段高校环境类专业的专业知识、实习实践还停留在较低水平,未能达到应对新的环境问题的水准,环境类大学生所学知识不能与现实问题对接自如,造成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结构矛盾。这种“前景看好,现实堪忧”的状况让当前环境专业学生忧心忡忡,处于一种尴尬局面。

二、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类大学生就业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将给环境类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机会。总体而言,中国产业结构经历了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金字塔结构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鼓型结构,并向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倒金字塔型结构演变的变化历程。随着河北省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逐步调整。环保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是朝阳产业,未来的市场需求量大,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对环境类大学生的需求缺口很大。这对环境类大学生的就业描绘了美好的前景。

第二,当前环境类大学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现在的环保类大学生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不是很好,还总是想要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这种眼高手低的心态也是造成环境类大学生就业难、质量不高的一大原因。

第三,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深,污染的治理难度越来越大,这也就需要更好的技术来治理环境,也就要求环境类大学生有过硬的技术。但是现在环境类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容乐观,技术基础不够扎实,造成了进入工作岗位以后无法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使得很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很不满意。

三、对河北省环境类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的几点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环保事业产业化发展。当前环保产业的发展就像是未能充分燃烧的燃料,纵然全社会都聚焦于此,但仍未达到产业化发展的高度,这显然不能最大容量地接纳环境类大学生就业。在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环保行业应当准确定位,优化发展,加快产业化的步伐,只有形成条块结合的发展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为环境类大学生提供可靠的就业机会。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长效对接机制。

201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继续推动新一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市场需要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最终导向。环境类大学生的培养,要以环保行业的发展需求作为最终的衡量标准。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课程体系、专业知识、教学实践等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调整,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保证大学生与就业市场需求的无缝隙对接。

3.以“互联网+”为平台,加强环境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

如今,互联网的发展方兴未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时代潮流。互联网的发展在改变着传统的大学生就业和市场之间的固有矛盾,互联网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机会的同时,需要高校跟进相应措施,着重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不能再满足于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培养掌握互联网背景下就业创业新技能成为新时期的培养目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2/c_118112746.htm

[2]谭顺福.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J]管理世界,2007(6):156-157

[3]李锐利.关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6):21-28

作者简介

刘万里,男,1978—,汉族,河北博野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就业指导。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