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伟 徐文斌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产业集聚产生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自然资源和销售、运输等成本的降低之外,知识溢出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通过揭示知识溢出效应的关键机制——人才流动,来阐释隐性知识传播过程。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人才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模型,以便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建立彼此互利的良性循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知识溢出 隐性知识 人才流动 区域经济
一、引言
在经济学文献中,Arrow(1962)最早阐释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及其经济内涵,这也是知识溢出概念的思想起源。经过学者们不断研究和实践检验,知识溢出可以理解是指一个部门在对外进行经济业务交往活动时,其知识和技术会自然输出和外露。在生产函数中,根据知识的生产和溢出,企业创新的知识可以用来生产不同于其他企业的产品,这些产品具有排他性。同样,这些创新知识也可以溢出到其他企业,促进这些企业在进行知识的创新和溢出,从而知识可以相互溢出。在互相溢出的共同进步过程中,创新收益也不断增加。
可是,大量的研究调查也表明,在企业的微观层面上,一个企业在知识创新上的投入与盈利水平没有明显关系。之前的假设是知识溢出会建立一个“知识池”,企业轮流扮演者知识的贡献者和索取者这两种角色。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只索取不贡献的企业在知识创新中没有资本的投入,但是却捞取了由于知识溢出所产生的大部分创新知识价值。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打击了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动力,知识溢出失去了原动力后,负效应大大超过了正效应。
究其原因,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知识溢出的过程机制,然后才能对过程机制进行规范和约束。通过构建动态模型,以便促使知识溢出发挥其最大的正效应,协调产业集聚区达到可持续发展和共赢的局面。笔者接下来的内容,主要目的是解决这个问题。
二、隐性知识的知识溢出方式——人才流动
波拉尼(1958)将知识分为可表达的知识(articulated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这种分类后来被人们广泛接受,但是常常用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来代替可表达的知识。由此,知识的溢出就分为了显性知识溢出和隐性知识溢出。
显性知识则是指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表达的、正式而规范的知识。
显性知识是客观的有形的知识,通常以语言、文字等结构化的形式存储的,并且表现为产品外观、文件、数据库、说明书、公式和计算机程序等形式。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间显性知识溢出的途径有很多,也最易被观察到,例如:文件、影像、邮件等。所以,显性知识溢出的过程机制相对公开,也最不容易造成知识溢出的负效应,所有不是研究的重点。
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而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尽管对于只是冰山模型而言,隐性知识是漂在水下的部分,不易被发觉和观察,但却是企业和社会最主要的财富来源。隐性知识一般只能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或是置身于同一个工作团队中才能被“习得”。根据知识植根于个体的特征事实,隐性知识就是人的一部分属性,企业之间隐性知识溢出的手段便频繁地表现为人才流动。
知识溢出既是全球性的,更具有地域性,任何新知识、新技术,无论最初在哪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最终都会通过某种渠道传播。知识溢出具有地理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是有限的。
知识人才在不同空间范围的流动并与周围群体发生互动和交流, 一方面促进了新知识的创造,另一方面加快了知识在不同群体之间的传播(Almeida and Kogut,1999)。特别是在产业活动空间集中的区域或人口密度多样化的城市中,知识人才在不同企业和区域的流动以及与不同群体的互动交流,促进了知识在不同群体和区域之间的传播扩散,进而促进技术进步。Malecki(1997) 、Almeida and Kogut( 1999) 等的研究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基于知识人才流动的知识溢出与经济主体的吸收能力(经济主体意识到、吸收以及应用科学知识)的概念是紧密联系的。吸收能力影响知识溢出吸收效率的作用过程还受特定知识溢出类型(自然科学溢出和社会科学溢出)以及特定的知识溢出机制(研究溢出和人力资本溢出)所决定(Los and Verspagen,2000;Audretsch andFeldman,2004)。此外,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影响着知识溢出效率。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能够把不同的个人、群体、产业和区域有效地连接起来,基于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历史延续性、建立在共同信任及理解基础上的联系,能够有效地交换信息,促进集群中知识的持续流动和扩散,特别是隐性知识的溢出。
三、人才流动下知识溢出的动态模型
知识的转移是指知识接收者可以获得知识传输者相同的或者类似的知识,这个过程是个人以及组织不断学习的动态过程。由于知识比较容易流向更容易接受它的个体以及组织,因而涉及知识转移的知识传输者、接收者和转移过程这三个部分需要协同发挥作用。对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创新而言,人才和知识的聚集仅仅是表面现象,更重要是这些资源在流动和交流,以及建立有效保障知识溢出过程的作用机制。
为了更好地研究知识溢出的过程机制,首先需要达成的共识是:知识溢出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可以是对称的,也可以是非对称的。知识可以通过学习,传播到其他企业或者个人,从而被复制、效仿、再传播。在知识溢出的载体上,除了产品流动、专利转让外,人才流动是最重要的知识溢出渠道。
假设在某个区域内,有两家企业1和2,他们之间的知识流动如图1所示。企业1扮演的是知识贡献者的角色,企业2扮演的是知识索取者。在没有人才流动的情况下,便不会出现如图所示的①知识正向流出和②知识逆向回流两个过程。这样造成的不良后果便是,没有企业愿意扮演知识的贡献者,都愿意扮演知识的索取者。知识池得不到更新和补充,最终只能枯竭。然而,人才的流动帮助企业1和企业2之间出现了因知识溢出而产生的知识交流,这种知识的交流同样也贡献于知识池的补充和更新。
为清晰表述人才流动下知识溢出对企业间和知识池的贡献表述清楚,假设企业1有一位高技术人才A选择离职前往企业2就职。A离职前,在企业1中具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部分:显性知识EA和隐性知识TA。除了A以外,企业1的知识可以用K1表示。企业2在没有接受到A时,知识总量可以用K2表示。因此,在发生人才A流动之前,两家企业的知识总量可以表示为:
C1 = K1 + EA +TA
C2 = K2
A从企业1离开,进入企业2后,发生了“①知识正向流出”的过程。根据之前对显性和隐性知识的描述,A的离开只会带走自身的隐性知识,因为显性知识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很容易被自身和竞争对手所拥有。所以,在此过程中两家企业的知识总量可以表示为:
C1’= K1 + EA
C2’ = K2 +TA
A进入企业2后,会接受新的环境影响和文化熏陶,在面对面交流、工作和团队合作中,A会学习、接收并贡献自己的知识,从而在知识交融的螺旋上升中,产生自己的新知识。产生的新知识亦可以分为显性知识EA’和隐性知识TA’。这就为企业2的知识总量增值,可以表示为:
C2” = K2 +TA + EA’ +TA’
如果人才流动造成的知识溢出就在这里结束,那么企业1确实受到了人才流失造成的知识转移,企业2得到了新的人才并为企业创造了新的知识,新的知识又会刺激创新从而产生新的技术和产品。但是,长期来看离开企业1的A并不是完全没有关联的。“②知识逆向回流”就是建立在A与企业1通过非正式联系、社会联系网络、科技协作等手段上的,这样A所具有的的新知识EA’可以几乎完全被企业1所吸收,TA’则可以部分的被吸收和接纳,被吸收和接纳程度取决于A与企业1之间非正式沟通的强度和效度,可以用字母a表示。因此,这时企业1的知识总量就可以表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