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从媒介情境看微博与微信的影响

从媒介情境看微博与微信的影响

徐姗

【摘要】本文从私人情境、公共情境、人际传播情境以及大众传播情境这四个方面,来比较分析微信与微博在媒介情境上的变化。进而结合麦克卢汉和梅罗维茨的媒介观点,分析这一媒介情境变化对用户心理的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微信 微博 媒介情境

新媒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丰富了传播渠道,麦克卢汉指出,不同的媒介刺激大脑的方式都不同,通过刺激的积累,媒介就能塑造不同的生活环境。如今,微博与微信正以独特的媒介情境,改变着我们身处的世界。这一媒介情境的变化,对用户的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私人情境与公共情境

1、微博:消融的私人情境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普遍关注公共事务,而其运作体制及复杂技术,也让私人情境无法进入,从而形成相对单一的公共情境。但是,微博却使过往界限变得模糊不清,正如梅罗维茨所说的电子媒介使“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

作为“私人构成的公共领域”,微博消解了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民众可以通过一条条微博传递与探讨社会公共事务。同时,“草根性” 的特征也使微博空间充斥着私人话题,比如民众的心情、经历以及对一件事的看法等。2010 年,“李萌萌事件” 的成功解决得益于微博民众的介入,数十万的评论、转发,使个人事件演化为公共事务,进而被传统媒体和政府有关部门关注。

作为社交媒体的微博,能够快速地集结人群。私人活动、感情、经历通过社交网络循环往复,信息传播已然从私人传播变为公共传播①。但是,私人领域的公共化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传统把关人的缺失,使微博用户以自我隐私来换取高关注度和点击率。“郭美美事件”中,私人活动便在民众的关注下成为一起公共事件,私人情境与公共情境成为冲突的双方。

2、微信:弱化的公共情境

对于微信与微博来说,信息传播的基石就是社交网络。如果说,微博传播是基于社交中的弱关系。那么恰恰相反,微信传播是基于社交中的强关系。在微信联系人里,一大部分来自手机通讯录,这便是微博与微信在社交方面的主要区别。

在私人情境方面,微博私信缺乏及时沟通,而微信通过一对一的聊天形式实现私密和快速的互动。与微博类似,人们也可以分享私人情感、经历及对事情的看法。但是其载体朋友圈促成了公共情境的弱化,它的转发机制隐藏于内,不似微博显露于外。因此,分享的信息无法在朋友圈之间进行传递。另外,同一个朋友圈内才能看到分享之下的评论,并针对评论进行再互动。如此公共情境下,私人活动很难形成大规模的讨论,不似微博成为唇枪舌剑的舆论中心。

情境对于行为,有决定和限制的意义,不同情境下人们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微信朋友圈虽承担公共情境之责,可效果却更倾向私人情境。从内容上看,朋友圈的分享多集中于私人活动,社会公共事务倒是退居其次。与微博泛娱乐化的担忧类似,微信弱化的公共情境极可能导致人们对社会公共事务失去兴趣。

二、人际传播情境与大众传播情境

1、微博:扩大的人际传播情境

传统媒体的特质,使其为信息提供了大众传播情境。而社交媒体就与传统媒体不同,它以人际传播情境存在,实际却是进行大众传播的工作。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把关人是少数精英。通过信息的筛选、审核,传统媒体对人们的认知世界进行了“设置”。微博的到来,变成了全民的狂欢。从微博打拐到微博问政,民众摆脱了精英人士的束缚,参与到信息采集、制作以及传播的过程当中。可以说,微博的每一位用户都是潜在的把关人②。一旦信息的特质满足把关人的需求,人际传播情境就可借由转发和评论机制,瞬时扩大为大众传播情境。

对于信息的取舍,微博的潜在把关人更关注话题性,因此高转发率的“坏消息”成为首选。作为拥有大众传播功能的媒介,微博与传统媒体一样,通过议程设置为受众描绘社会。“坏消息”不仅在社交网络中被大量转发,还会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人们感知:对外部世界的焦虑不安与日俱增。由于扩大的传播情境和无穷的社交网络,微博比传统媒体传播得更快更广。正因如此,“坏消息” 借由微博投射的心理阴影更为巨大。

2、微信:弱化的大众传播情境

作为社交媒体,微信有意打造不同于微博的情境。除了无可比拟的真实性,微信还极其注重用户隐私,这集中体现在被弱化的大众传播情境上。

公众账号是微信唯一对外开放的传播工具,它突破朋友圈之间的壁垒,可实现一对多的大众传播。但是,与微博推崇大众传播功能相比,微信体现的情境却对传播者有诸多限制。公众账号的显示数据中,所有关注者的信息均为保密,传播者只知账号的关注数量以及推送信息的阅读转发量。这与微博的做法恰恰相反,目的在于保护隐私,以免用户受扰。另外,微博用户关注的账号是可见的,而微信用户关注的公众账号却是隐藏的。这一点,避免了用户行为暴露于大众之下。

微信借弱化的大众传播情境,来换取人际传播情境的私密性。但对于传播者来说,限制的情境却是很大的挑战。不了解受传者的信息与行为,就无法做到精准传播、改善传播;缺乏用户到用户之间的转化,又少了一个增加关注的途径。公众账号成就了微信在社交之外的又一主要功能,这便是“服务”。优化大众传播情境,改善传播者在微信的体验。对于用户而言,“服务”提升后也是受益非凡的。

三、迷茫与理性

传统媒体时代,媒介情境是单一的。而电子媒体时代,尤其是微博和微信,它们拥有多种情境。梅罗维茨认为每一种媒介情境下人们会有对应的行为,即人们的传播行为限制在情境内。从单一到多样,微博和微信的出现究竟给用户造成什么影响?

1、微博:迷茫错乱

私人情境下,微博用户大胆前置“后台行为”,脱离社会约束的自我在“前台”呈现。但是,私人情境与公共情境的转化是瞬时的,只要满足公众需求,任何“后台行为”都会被大众窥探,甚至有损害社会角色的可能。

微博情境交错,也体现在人际传播情境与大众传播情境上。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把关是严格的,世界是确定的;对于公共事务,人们的探讨总是限制在小范围内,舆论形成基本依靠传统媒体的导向。微博到来后,一方面,人际传播难以把关,信息在真假未辨前就不断扩散,如此不确定的信息让大众迷茫躁动。另一方面,微博实现了用户的表达权,人人都是自媒体。可表达一经发布,就已处在大众传播情境下,它会受到旁人评价、影响甚至挤压。微博打造的舆论“乌托邦”,让用户为之欣喜,可在表达受挫后又变得迷茫失望。

2、微信:回归理性

微信创造了一种可能,集多种情境于一身却相处和谐,这弥补了微博留下的缺憾。

微博的私人情境与公共情境是交融的,私人内容公共化,会引发许多不理性的行为,比如“窥探隐私”、“侵犯隐私”等;而微信的公共情境是弱化的,在有限的情境范围内,私人活动不会被公共化。社交强关系的特点,使私人活动的曝光变得安全私密,进而“窥私”行为的源头被清除。

微博的人际传播情境和大众传播情境是同时发生的,人际传播的不可控性直接造成大众传播功能的非理性应用,比如“坏消息”、“假消息” 的传播等。2012年,微信推出公众账号插件,它主动向用户推送信息,接收后用户再根据需要分享并评论至朋友圈。微信用户是大众传播情境与人际传播情境的连接点,两个情境是分离且先后发生的。因此,微信的情境易于用户发表独立的观点,避免大规模的非良性的争论。另外,信息源自大众传播情境,其比人际传播情境更容易控制,可一定程度上杜绝不良信息。

3、复合情境与媒介素养

社会认知- 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经验系统会不断与外部情境实施动态交互,在经验的积累中,个体会改变自己以适应外部情境。媒介情境是个体感知的众多情境之一,当媒介情境发生改变,个体便从互动中丰富自己的经验系统,并使行为适应媒介情境。这也是媒介素养对人们的要求,随着媒介情境的复合化,个人在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方面,得出了什么经验?

第一,重视个人隐私。在媒介情境复合化的进程中,公共情境与私人领域发生了显著变化。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个人隐私正快速地暴露在公共情境当中。重视个人隐私,不仅在于保护隐私以免泄露,还需要辨别情境能恰当地表现自我,发展自我。

第二,重视个人言论。在人际传播情境中,个人言论的效果受到限制,因此对于个人言论的质量展现了较低的要求。如今,人际传播情境已与大众传播情境相融,传播效果大大增加。在信息的创造与传播上,个人必须保证言论的真实性,并且要清楚地认识到虚假言论与不良信息带来的严重后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王贵斌、斯蒂芬·麦克道威尔,《媒介情境、社会传统与社交媒体集合行为》[J].《现代传播》,2013(12)

②邓若伊,《自媒体传播中把关特征分析》[J].《编辑之友》,2012(8)

(作者: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新媒体专业2012 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