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从社会生活的影响看《新闻联播》的变化

从社会生活的影响看《新闻联播》的变化

周敏莉

【摘要】在与改革开放一同成长的35 年来,《新闻联播》见证并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潜移默化地参与并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同时,随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更新嬗变,《新闻联播》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其传播理念、传播内容还是传播方式,喜闻乐见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闻联播》 社会生活 影响 发展变化

自1978 年1 月1 日正式开播以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即被公认为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和最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联播》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科技等各方面,35 年来,她“春风化雨”般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同时也见证和记录着中国乃至世界时代变迁的历程。一方面,《新闻联播》积极参与、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蜕变,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更新嬗变,《新闻联播》也正在发生着令人喜闻乐见的积极变化。

一、传播理念之变:彰显人文关怀

众所周知,一方面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联播》承担着政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另一方面作为上通下达的桥梁纽带,《新闻联播》又承载着受众获知及时有效信息的巨大压力。因此如何更好的把握灌输和满足的关系,如何抛弃“一言堂”、传达“百家话”,这是其面临的关键课题。纵观近年来《新闻联播》的变化轨迹,正是向着严格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符合受众接收习惯的正确方向不断努力和改进的。

《新闻联播》近年来逐渐把基层群体、先进典型等作为重点报道对象,持续走出繁华都市、走向乡野山村,深人基层、走进群众,将镜头对准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思所盼和所求所愿,通过平实朴质的新闻镜头和语言向人们展示社会中多面的生活状态。这很好的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心理诉求,同时也疏导了社会情绪,树立了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和风尚标,因此在全社会引发了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说,也更好地把中央要求和精神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生动转换,便于社会大众的感悟和接受,并乐于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和遵循。《杨立学讨薪记》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通过杨立学的艰难讨薪之路,回应了当前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高度关注。2012 年中秋、国庆双节前期,《新闻联播》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你幸福吗?”走基层的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在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对他们进行随机采访,呈现给人们原生态的语言和画面。“幸福”迅速成为媒体的热门词汇,引发了全社会对幸福的深入思考,《新闻联播》的这次变奏可谓散发着浓郁淳朴的人文关怀。此外,2013 年“两会”前推出的“你的梦想是什么?”主题采访,与中国梦的全民热相呼应,更是将中国梦和每个中国人的梦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凝聚起全国人民实现梦想的磅礴力量和正能量。2014 年的“家风是什么”,同样也在网络和社会上赢得了非常高的赞誉和评价。

二、传播内容之变:凸显民生视域

《新闻联播》上系政策,下接百姓,要使宏观的国家政策扎扎实实落地为人民群众微观具体的民生诉求,从民生角度切入,把国家大政策与人民“小”利益相挂钩。这些年《新闻联播》的变化直指民生领域,更多地关注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切展现了党和国家对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殷切期盼,表达了努力为让人民提升幸福生活指数而作出更大努力的持续追求。

其实央视《新闻联播》在传播内容方面的变化与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不无关系。从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三贴近”,即切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到2011 年8 月中宣部等部门提出的“走转改”,即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要求媒体着力提升正确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百姓生活的能力,更好地回答和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再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并进一步对新闻报道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①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方针政策,所谓的民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闻联播》的改变也就无从谈起,必然没有生命力。

令人们印象深刻的,像《新闻联播》专门开辟板块播出的“最美中国人”、“最美乡村医生”、“最美村官”等一系列充满正能量的先进模范事例搬上荧幕,一次次打动着观众的心。在2012 年10 月19 日的直播中,《新闻联播》用长达3 分钟的时间报道了《四兄弟:母亲,你在哪里?》,这是一则“儿子寻母”的民生新闻,响应社会生活中“养老”问题,广受热议、大获好评。对民生方面的更多关注也使得《新闻联播》瑕不掩瑜、获得认可,观众对她的宽容度提高了,即使出现各种差错,像2012 年12 月8 日的“切播失误”等,观众仍真诚的给她“点赞”,民生的话题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得受众卸下心房,重新审视并认可《新闻联播》。还有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权益的,比如“苹果事件”和“星巴克事件”的持续报道,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切实维护中国消费者的权益等等,不一而足。

三、传播方式之变:初显民众话语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中国社会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发展中也有所体现,媒体的话语传播方式发生了较大的调整与变化,《新闻联播》也是如此。她更加注重语言传播的平等交流,话语基调逐渐趋于亲切宽松。其中最大的变化是让大众媒体传统话语回归了人类语言最本真的“交流”语境,初显民众话语方式,②开始更自觉地关注语言的传播效果,真正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和《寻找最美医生》等报道中,采用的“记者手记”的形式,极具现场感和朴实感:一页人们亲切熟悉的鹅黄色横格纸映入眼帘,来自记者的内心感悟和采访心得如涓涓细流般缓缓呈现在公众视野之中。记者手记写得流畅、说得贴心,娓娓道来、真诚温暖,观众听得动情动容、振奋感动。

暂且先不论主播和配音员的语言样式更加清新活泼、生动感人,在话语的选择和链条的建构中,也有了更多社会生活中流行语的加入,比如在2012 年11 月26 日的新闻联播中,主播郭志坚播报的一条关于“航母style”的消息,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被誉为接地气、有活力。新闻的内容是:“罗阳走了,谢幕在海天之间,把生命献给了军工事业,而我国国防军工事业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成功都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即便是舰载机起降现场飞行助理一个指示战机起飞的动作,也被网友们纷纷模仿,他们将这个叫做‘走你’的姿势冠以‘航母Style’,并在网络上迅速蹿红。” ③在社会生活中流行甚广的“走你”、“style” 等词汇被《新闻联播》搬上了语言传播的宣传平台,这样可以显著提升大众传播效果,迅速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社会生活对《新闻联播》传播形式的影响之大可见一斑,也体现了她作为国家级电视台的大气度和积极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大方向。另外,从“航母style”到“劳动style”,也增加了《新闻联播》的鲜活度和时尚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 年1 月1 日的《新闻联播》结尾时,康辉温馨俏皮地播读新年祝福语:“人们说2013 就是爱你一生,2014 是爱你一世,就让《新闻联播》和您一起,传承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吧!” ④我们在这样的表达中感受到了真诚自然、温暖亲切,倍感能量和鼓舞。

综上所述,我们感受到的这些全方位、深层次、沉甸甸的变化是长期践行“以人为本、为民服务” 的必然结果,是“润物细无声”的实践孕育。《新闻联播》35 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有目共睹且令人欣喜的。在今天这个媒介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来源日趋多元、生活状况日趋多变的新时期,《新闻联播》如何继续优化自己的品牌效应,继续树立和保持在受众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是她面对的严肃课题,也是我们广大受众渴望得到回应的真切期待。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②常江,《结构变迁与功能转化———解读〈新闻联播〉改版》[J].《现代传播》,2012(6)

③④《新闻联播》官方网站:http://cctv.cntv.cn/lm/xinwenlianbo/20121126.Shtml

《新闻联播》官方网站:http://news.cntv.cn/2014/01/01/VIDE1388583905169238.shtml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硕士)

责编:周蕾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