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浅谈新闻“海采”技巧

浅谈新闻“海采”技巧

李亭

【摘要】“海采”式报道把镜头对准百姓,把屏幕空间让给百姓。节目保留了大量采访过程,增加了真实感。采用全现场海采形态,这样的形式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在假日报道、主题宣传中都是开创性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电视新闻 海采 画面拍摄

“您幸福吗?”“我姓曾。”这两句对白出自2012 年中秋、国庆双节前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的《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一位山西清徐县北营村务工人员面对记者的提问时,首先推脱:“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记者未放弃,继续追问:“您幸福吗?” 这位务工人员上下打量着记者,答道:“我姓曾。”该视频迅速在网上流传,这位务工人员看似文不对题式的回答,被网友们封为2012 年“神一样的回答”。

相比长久以来《新闻联播》模式化的报道,“幸福海采” 有了很大的进步。《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节目通过“海采”式报道,传达中国普通人的幸福感以及生活真实状态。

一、什么是海采?

所谓“海采”,就是在采访对象无准备的状态下进行采访,在最真实的状态和场景中去发现意外的答案。这些答案不是我们刻意去寻找的,它是普通人最原生态、最生活化的情绪以及状态的表现。记者要和采访对象做一次真诚的对话和倾听的聊天,而非完成一次急功近利的采访。随机采访是海采最鲜明的特点,对所有采访对象都是即兴提问,最大限度突出真实的魅力。

二、新闻海采应该注意的事项

1、前期准备

海采的特点是原生态的真实呈现,这就要求海采时记者具备高度的实战性,它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所以前期工作一定要做充分。

(1)保持良好的沟通,深入理清采访思路。海采,是现场无防备的实况采集,是否能够与采访对象保持良好沟通,与采访对象产生共鸣,打开对方的话匣子,首先取决于记者的问话。所以海采进行前,记者要先在身边朋友中提前进行沟通,对话题设置反复推敲,确保主基调,留足烟火味。熟悉整个提问过程,深入思考我们的提问能够平实吗,能让身边的人听懂我们的问题吗,这样的问题被访者能够回答吗?如果不能回答,要从哪些角度或问题上去做突破。选定采访对象后要热情的和他打招呼,并说明来意,不要直面采访对象,要选择侧面的角度和别人打招呼,这样比较容易缓和陌生的情绪,便于接下来的交流。在采访时要注意礼貌,比如:一定要称呼“您”。要保持着微笑,认真倾听、真诚去问,有些问题也可以适当地谈谈自己的体会,以此来打开别人的话题。采访结束时要记得说“谢谢”。

(2)提前设置采访场景,细分场景人群,确保广度、平衡采访。要了解所要拍摄的对象,分析对象所在的环境氛围。不同的对象需要有不同的场景,注重采访内容的搭配与平衡,细分采访场景与人群。既要传递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感知到的幸福感和真实的爱国情绪,也要折射出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和措施带给普通人生活的点滴利好变化和生活的安全感,关注到老百姓生活中丰富而真实的声音。我们不是采访特定的某个人,我们要的是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普罗大众。这个场景要去寻找,寻找有代表性的、生活化的场景。在生活中这些场景可能我们每天都能见到,比如,田间地头的农民、学校门口接送小孩的老人、早点摊的小贩、晨练的老人、工地上正忙碌着的工人等,这些才是生活化、真实的场景。例如,海采“幸福是什么”节目中有147 个普通人登上了央视的新闻———有旅居海外多年的老华侨;有刚刚踏上异国土地的留学生;有在田间收玉米的留守老人;有市场里卖肉的回族大叔;有公园里写地书的退休干部;有景区里捡瓶子的低保老人;有写字楼里的都市白领;有工地上的建筑工人等。

(3)机器设备。因为海采方式的特殊性,在采访之前要保证采访设备的内存、电量等充足。海采要求有现场,要求第一反应,而被访者的状态是随机的,有时一个好的表情,一段好的话语稍纵即逝,这也造成了采访的不可逆性。如果在采访过程中,被访者的状态很好,而因为机器原因被打断,那被访者的心理压力将会加大,就会出现暂时性的遗忘,这样采访就会前功尽弃,这是非常可惜的。所以在去采访之前要做好充分的预想和准备,为采访预留出充分的资源。

2、现场光的运用

拍摄现场是时刻发生变化的,电视摄影师要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对光线进行合理的选择、恰当的处理、巧妙的布置、严格的控制,来保证拍摄活动的有序进行。

(1)色温的运用。根据采访问题的需要,到达采访现场,需要提前观察场景内的主体光源,并通过手动白平衡打好预置。在不同的问题环境下,根据现场特定环境对色温进行适当调整,使其能够达到烘托问题主体的作用。比如,2012 年海采“幸福什么?”,如果设定的场景是热闹的庆祝现场、红火的丰收场景,就可以将色温略微调低,在欢快热闹的场景中去分享、传递老百姓的中国式幸福。

(2)光线的运用。海采是现场新闻,不管现场的地点和周围的环境情况怎样错综复杂,我们要做的就是如实地记录,这时的光线一般只要可以满足摄像机工作的需要,可以让观众看到清晰的画面图像就行了。如果不能满足拍摄的基本需要,光线的艺术效果就会破坏新闻的真实性。摄影师要掌控好整个现场,除非特定场景,在不影响采访的前提下,选择时间、地点以达到最好的采访光线要求。比如,当选择好了采访对象,可是当时他正走在树影下,我们完全就可以等到他走出树影,或者是上前和他打招呼,通过动作在他无意识的情况下,引导至光线较好的方向或地方采访。有时候,好的光线,只是一扭头或一步路的距离。

3、灵活使用镜头语言,生动的融入采访环境

海采,是一种全新的节目样态,对镜头的记录感、信息量,对提问的时机、语气等都有特殊要求。

(1)对象的第一反应很重要,采访时尽量用长镜头。留住采访对象完整的反应过程———镜头要始终跟着采访对象,摄像与记者沟通好,在采访开始前,就要开始纪录采访对象的状态,随后纪录记者走进现场、提出问题。要在采访对象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提问,把每个人听到问题后的第一反应真实地记录下来。即使在采访结束后,还要接着拍被采访人是怎么离开我们的镜头的,他是跑开了?径自走了?还是会冲着镜头摆手再见?都要记录好。因为这些看似是闲笔的地方,有意想不到却又余味十足的难得瞬间,在提升节目真实度上不可替代。

(2)配套画面的重要性。拍摄采访对象之前,有场景和角色的交代,尽量用镜头体现环境和身份。比如,小孩子正在练功,疼得掉眼泪,务必要先把他的状态记录下来;或者是老人家正在写字可以先拍一会他写字,然后再展开提问。在拍摄时最好使用肩扛拍摄,或是可以拍一些走动的运动画面,丰富画面元素,这样会使画面更真实、更有现场感,也对后期编辑处理有好处。

4、画面拍摄的建议

(1)摄影师要了解手中的摄像机。如果可以自动对焦,那在接近采访对象时要保持平稳适度,速度不要太快。如果太快就可能会出现对焦不及时,出现虚焦,导致丢失采访对象的第一反应。如果不可以自动对焦,那就要先计算好与采访对象的距离,在走向对方的同时手动对焦。

(2)绝对不可以摆拍。即使采访事先约好的人,也要在自然的生活状态、生活场景下采访,跟着一起走或一起做着采访对象正在做的事,找到聊天的感觉。拍摄过程中要有过肩镜头、环境关系和人物关系的镜头。构图也不要拘泥于以往的构图,不要太死板,要打破这种思维,要有民间DV 影像纪录的感觉,更鲜活,更有张力,比如记者特别惊讶,镜头可以对准记者脸上,声音不断,再回到采访对象身上。拍摄过程中镜头要有所变化尽量不要使用推拉,完全可以依靠摄影师身体的移动来达到景别的改变和画面的运动。但使用一定要适度,防止在镜头变化过程中流失人物的细节。除非是特定环境,一定要注意背景的选择,不要太混乱。

(3) 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要冷静思考。摄影师是新闻创作的参与者,不是“机架子”,单纯的记录者。要根据采访对象说话的内容及时捕捉相应的状态,同时作出相应景别的处理。比如,在采访对象特别动情的时候,可以适当推大景别,尽量去展现被访者的面部表情或是特别的动作,通过细节来表达情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高修程,《光线效果与照明技术》[J].《西部广播电视》,2001(6)

②汝质,《摄像用光技法》[J].《影视技术》,1994(8)

③彭菊华:《新闻学原理》[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④胡立德:《新闻摄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安徽淮南广播电视台)

责编:刘冰石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