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大逃杀东京圣战:特别篇》暴力内容分析

《大逃杀东京圣战:特别篇》暴力内容分析

【摘 要】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大逃杀东京圣战:特别篇》中暴力内容的出现频率、平均时长、时态和发生时间,对其牵涉人数、攻击方式、武器类别等进行统计,分析暴力双方的屏幕形象和后果,对施暴动机、有无幽默成分和暴力内容的血腥程度等进行评判。通过对影片暴力内容的分析,结合剧情来探讨影片的深层含义和导演意图向观众传递的信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逃杀东京圣战:特别篇》 暴力 内容分析

一、《大逃杀东京圣战:特别篇》的剧情及社会影响

2001年,电影《大逃杀I:东京圣战》在日本问世。该片背景是虚构的,讲述新世纪来临后某一国家经济发生崩溃,少年仇视成人并且犯罪率激增,成年人逐渐失去自信心并且惧怕青少年。在此情形下,为了消解成年人的惧怕和愤恨,也为了培养青少年的生存能力,该国家出台了《新世纪教育改革法》,该法案规定每年在全国的初中毕业班里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并把全班同学送到荒岛上,发给他们地图、粮食和各式武器,限令他们在三天内自相残杀到只剩一人存活,获胜者可以离开荒岛①。这一年,厄运降临在城岩中学三年级B班的学生们头上……

有着如此残酷的背景设置,这部电影自然不会缺少血腥和暴力的内容。片中年仅15岁的少男少女们拿起枪支、匕首、镰刀等互相残杀,情景几如噩梦。该片最初以《大逃杀》的名字于2000年上映,问世后不久就因其过度血腥并且内容涉及校园而在日本国会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一度面临被禁播的命运。

2001年,导演深作欣二对原片的缺失做出修正,增添了一些片段,延长了放映时间,修改后的成品就是笔者所要分析的内容——《大逃杀东京圣战:特别篇》。日本国会同意电影播出,但是禁止15岁以下观众观看。

二、暴力和分析单位的界定以及内容分析的类目编排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针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量化的研究方法。既然要对电影中的暴力内容进行相关分析,首先就应该明确暴力的定义。

历来学者们对暴力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由于此次分析对象的特殊性,一般暴力分析所需研究的语言暴力及产生心理伤害的暴力都不属于本文的分析范畴。将暴力界定为:运用肢体或工具,以对人造成肉体上的痛苦、伤害或损害为目的的行为。此外生理性伤害后果的展现也算作暴力内容。

同样,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分析单位界定为:涉及相同施暴者和攻击目标的持续场景或镜头(即使攻击目标回击,只要施暴者还未停止暴力行为,依然算作同一分析单位)。这一分析单位便于暴力动机及暴力性质的界定,也有利于武器类别、武器数量、卷入方特性等信息的统计。

在内容分析中,笔者将分析类目分为五部分:基本信息、暴力场景、暴力双方、暴力评判和后果展现。其中基本信息部分包括分析对象的编号、编码人以及该片段的持续时间;暴力场景部分包括暴力发生的时间、牵涉人数、镜头使用、暴力手段、武器种类、武器数量、暴力次数、有无配乐等;暴力双方部分包括施暴者及攻击目标的性别、身份及双方关系等;暴力评判部分包括施暴动机、有无计划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等;后果展现部分包括生理伤害的有无、血腥程度、施暴者后果和攻击目标的后果等。

三、《大逃杀东京圣战:特别篇》中的暴力内容分析

笔者反复观看了电影《大逃杀东京圣战:特别篇》,以涉及相同施暴者和攻击目标的持续场景或镜头为分析单位,针对整部电影的暴力内容进行统计,共得到分析单位59个。该电影除去与剧情发展无关的片头字幕和片尾曲,总时长为116分钟10秒,也就是说,该电影平均约两分钟就会出现一次符合分析要求的暴力内容。

经统计,59项暴力内容的总时长为18分钟35秒,暴力内容平均持续时间约为19秒,全片暴力内容约占电影总时长的16%。59项暴力内容中有8项是没有出现暴力动作的、纯粹的暴力后果的展示,剩余51项中出现肢体攻击的有14项,出现武器攻击的有48项。所有暴力内容中有背景音乐的高达51项,这些音乐有效地突出了当时的矛盾冲突,映衬着暴力内容的节奏,在感染观众的同时也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

以动作能够对攻击目标形成威胁或伤害为标准,符合此要求的暴力动作在全片共有148次(冲锋枪连续射击按一次暴力动作计算)。59项暴力内容中,未出现暴力动作的有10项,动作次数在1至5次之间的有40项占68%,暴力动作在6至10次的有8项,大于10次暴力动作的只有一项。

笔者对影片中暴力场景的牵涉人数做了统计,结果表明牵涉人数为2人的暴力场景占71%,3至5人的占19%,本片没有大规模的群斗场景,暴力行为多是单人对单人的厮杀,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部分原因是片中很多学生难以信任昔日伙伴,只能在荒岛中独自作战,伺机扑杀落单的人。

电影拍摄离不开对镜头的运用,不同景别如果运用得当,可以表现出片中各项内容的主次轻重,有助于叙述电影内容并展现电影的艺术性。影片中暴力内容所使用的镜头景别主要是全景、中景和近景。这些镜头多用于拍摄片中人物的攻击和反抗动作以及死亡情形。该片拍摄时并没有刻意弱化暴力,反而颇为写实地拍摄了各个人物的施暴动作,冷静地记录下众人的厮杀和死亡情形。

片中特写镜头运用了15次,有对颈间项圈爆炸后血液喷射而出场景的特写,有对口中塞有手雷的头颅的特写,有对少女脖颈间穿过的箭矢的特写、也有对少女颈动脉被镰刀割破后血液喷涌而出的特写,这些血腥程度极高的特写镜头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刺激,也体现出生存游戏的恐怖和残忍,更使观众不禁对人性的丑恶进行反思。

笔者对电影的暴力内容中出现的武器进行统计,枪支出现最为频繁占53%,刀刃其次占18%,这是影片的情节设置所导致的。片中学生被随机配备不同的武器,既有手枪、冲锋枪、手雷等杀伤力强的火力武器,也有斧头、镰刀、匕首、弓箭等冷兵器,甚至有人被分配到扩音器、锅盖、望远镜等没有杀伤力的器具,于是有人用自己的武器攻击别人,有人要抢夺他人武器来保护自己,这一过程中游戏的残酷也体现得更为明显。

片中有些暴力内容虽然属于后果展示,但是可以根据影片细节推断出施暴人及其施暴动机。对影片中施暴者的施暴动机进行分析,可以得知46%的暴力行为是为了获取个人利益,其中包括获取生存机会以及通过杀人满足变态欲望。此外,还有不少暴力行为的起因是施暴人的精神状态出现问题,他们或者愤怒,或者处于精神紧张草木皆兵的状态,很难冷静控制自己的行为。

统计可知,片中施暴者在施暴后出现重伤或死亡后果的仅有6项,其余都没有造成实际生理伤害,这与施暴者先发制人或拥有武器优势有关。相比之下,片中施暴目标的后果相当惨烈,其中有58%因遭受攻击而重伤甚至死亡。

对于电影来说,以幽默方式展现其中的暴力内容,更容易使观众产生暴力脱敏效果,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模仿②。本片的59项暴力内容中,有幽默成分的只有2项,也证明导演并不希望净化或减弱暴力对观众的影响,而是想要据实体现暴力的残酷和破坏性。

分析电影中暴力内容的血腥程度时,笔者按照镜头对血、肉和伤口的展现,将血腥程度分为三个层次:高、低和无。经统计,血腥程度高的暴力内容有22项,低者16项,无者21项。有研究表明,“高血腥暴力描写在附有某些特定的情景信息(如呈现攻击目标遭受的伤害,激起观众对暴力行为的谴责)时,相对于一般电视暴力,会产生较为亲社会、更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效果,同时防止观众受到脱敏或去抑制等负面影响”③。

四、《大逃杀东京圣战:特别篇》的主题思想

通过对影片中暴力内容的各方面信息进行客观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到本片中的暴力内容几乎从片头持续到片尾,这些暴力内容血腥程度较高,施暴原因复杂,暴力内容的持续过程中,人性的丑陋面譬如自私、猜疑、软弱、邪恶等赤裸地呈现于观众眼前。但是,导演拍摄此片的意图绝对不是纯粹批判人性的丑恶,相反,本片以暴力为手段,来反对暴力和军国主义,同时歌颂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首先,《大逃杀东京圣战:特别篇》拍摄了一系列血腥暴力的镜头,没有试图去“净化”和“弱化”暴力,也没有对暴力的刻意美化。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绝境中的年轻生命是怎样被扼杀的,这能够有效引发观众对暴力的反感和厌恶。

片中只有一人是纯粹以杀戮为乐趣的,其余角色无论施暴者还是攻击目标都有着人性的一面。比如片中残忍冷酷的前任班主任,其实是一个被失败和孤独深深折磨的人,他在关键时刻保护了代表善良和正义的主角们,并诱使主角之一向他开枪从而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生命。相马光子是游戏中另一个杀人毫不手软的角色,在她死去之前,影片交代了使她变得邪恶冷酷的原因:小小年纪被母亲卖给嫖客,从此不再信任他人,为了生存可以不择手段。

在这场生存游戏中,有人选择自杀逃避残酷的现实,有人丧失理智攻击他人,有人组成团体却因猜疑而内杠致死……一幕幕死亡的画面,使观众深切感受到软弱、自私、猜疑等人性阴暗面的可怕可恶。与此同时,有人为了寻找心上人在危机四伏的荒岛上奔波跋涉,有人利用自己高超的骇客技术入侵岛上军方网络系统同时制造炸药去攻击强权,有人与朋友互相扶助克服各种困难,这些场景传递出善良、正义、勇气、友谊和爱的美好,使观众感受到人性的温暖。电影里活到最后的人,恰恰是反抗暴力固守正义的一方。

影片的结局是主角们逃出走向未知的将来,而其他同学全都葬身于荒岛。片尾曲之前,电影呈现了这个班级举办的一场篮球赛,荒岛上兵戎相见的众人,此时还是一群普通的中学生,他们有人在场上奔跑,有人在场外加油欢呼,到处都是学生们的笑容。这一场景是导演在2001年集合已分离一年多的演员们共同拍摄的。在将近两小时充斥暴力与杀戮的内容之后,导演以如此温暖积极的内容结束此片,无疑是想传递给观众们这样的信念——爱与友谊是永恒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张慧喆,《狂欢式的暴力美学 极端化的存在困境——解析日本电影〈大逃杀〉》[J].《电影文学》,2012(2):131-132

②③周翔,《从内容分析方法论看电视暴力攻击研究的发展》[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1(1):1-10

(作者:均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