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对抗战时期《解放日报》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对抗战时期《解放日报》的影响

【摘 要】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日起,无数马克思主义者就已经开始思考如何让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在中国传播开来。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于1941年5月重新出版,并于1942年6月改版。作为解放区的一家党报,它履行着政府赋予它的责任,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本文主要分析了1941年和1943年的《解放日报内容索引》,回顾改版前的《解放日报》与改版后的报纸的社论、时评,并看他们是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解放日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舆论

1939年以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于1941年5月重新出版,并于1942年6月改版。通过这次改革,该报完成了从“不完全党报到完全党报”的转变,也确立了广为沿用的党报“四性”:党性、组织性、群众性、战斗性。作为解放区的一家党报,它执行着政府赋予它的责任,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无数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积极探索如何使它更好的在中国传播,如何走上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而在1938年10月举行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谈到党的学习任务时,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①从毛泽东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有两方面的重要内容: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要继承历史,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必须要传承下去;2、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具体的理论、方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实际情况相结合。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看看作为解放区第一大党报的《解放日报》是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对《解放日报》的影响

1、“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精髓”③

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对于“党性”的强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与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解放日报》的一种影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于新闻事业来说,就是马克思有关于新闻事业的理论、观点与中国新闻事业具体情况相结合。改版前《解放日报》的排版、版面设置直接照搬《真理报》,使得解放区、国内的新闻总被边缘化,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如“集中表现为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④1942年4月1日,发表《致读者》,宣布改版。明确了党报是“党的喉舌,是这一个巨大集体的喉舌”、“组织的喉舌”⑤。党报的“党性”被提升到了一个至高点。“党性”最早是列宁提出来的。列宁针对《火星报》中弥漫着的“非党的小组习气和派别性”而提出的。列宁指出:“其实《火星报》工作的本质就是要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确立人们党性意识。⑥我们看到,前苏联的党报《火星报》是以“党性”为结果,改版后的《解放日报》是我国的党报,是以“党性”为目的——一切以党的利益为大,要做“党的喉舌”,这与《解放日报》改版前存在的很多问题有直接关联。党的主要领导人吸取了列宁有关党报的理论精华并根据当时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具体问题对党报“党性”理论作了“中国化”的解读,这其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我国新闻事业中的影响之一。

在具体的办报实践上,“党性”要求一切要以党、以解放区、以中国国内的新闻报道为主。从1941年和1943年《解放日报》的评论来看,改版前的《解放日报》主要关注点在国际,而非国内。改版后的《解放日报》着重报道共产党、解放区内的生产、生活、组织情况。

通过改版前后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改版后的《解放日报》的舆论导向聚焦于党内经济、国内事件。改版后的社论数量整体减少,减少的主题集中于国际社论、解放区政治以及抗战内容,增加了时评以及有关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社论,改变了对于国际关系的社论、评论报道模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而改版后增加了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论,说明共产党重视马列主义理论在解放区的宣传,为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理论方面的注解。

2、改版后《解放日报》凸显其战斗性的风格

这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特有的风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1)对比1943年和1941年的报纸社论,发现改版后报纸更加注重对于国内矛盾的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新闻宣传中的战斗性体现在卯足劲儿对着主要矛盾加强舆论全力攻击。1943年6月国民党利用共产国际解散的时机,狂叫“解散共产党”、“取消陕北特区”。6月18日,国民党将领胡宗南到洛川召开反共军事会议,并调动驻守河防的一部分军队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7月4日和6日,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分别致电胡宗南、蒋介石,严正抗议国民党军队进犯陕甘宁边区的反共活动。9日,延安军民三万余人举行紧急动员大会,发出呼吁团结、反对内战的通电。在解放区人民强烈抗议和全国进步人士以及国际舆论的反对下,国民党顽固派被迫停止了这次大规模反共磨擦。”⑧在这次国民党反共热潮中,共产党积极运用党报的舆论攻势宣传国民党的反共丑恶嘴脸,形成了舆论潮。这很好地体现了党报的战斗性。以下就是改版前与改版后有关中国局势社论报道的对比。

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在对待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时,表现出了其战斗性特征。对于国民党的宣传攻势,我党表现出了积极应对的态势。6篇社论,无数篇报道,展现了共产党制造舆论、引导舆论的意识。从其社论标题即可看出,言辞激进、立场鲜明。与改版前报纸不温不火的社论标题有明显区别。

(2)对于国际矛盾的战斗性宣传,改版后比改版前攻势减弱,但是更加注重用一种时效性更强的时评方式来评论国际局势。改版后的报纸有关国际问题的社论报道篇数比改版前大幅度减少,从139篇减到了7篇。从内容上来看,改版前的报纸关于国际新闻的社论立场鲜明、力度大,指向性鲜明。如《苏必胜,德必败》占用的版面资源多——占了改版前社论总量的三分之二,这使得共产党所在地区的国内舆论被边缘化,严重影响了党中央的宣传效力,而改版后的国际社论思辨性更强,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如《论共产国际的解散》、《再论共产国际的解散》等。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共产国际和苏联红军与共产党命运息息相关的2大块。关于国际的社论不多,但是这方面的时评增多,以一种更短小、精悍的表达去传递党的观点。

3、《解放日报》改版所强调的“群众性”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融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交融

马克思对于报刊的作用曾有如下描述:“报刊只是而且应该是大声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人民的信任是报刊生存的条件”。 “毛泽东从中国民间文化传统中吸取了来自中国广大下层民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质朴本色、反抗精神和平均思想……这种结合能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中国社会的底层,找到自己能够依靠和掌握的巨大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转化为改天换地的伟大运动。”⑩1943年的《解放日报》出现了一篇社论《一位新的榜样》,表现改版后增多介绍普通党员、群众先进事迹的“典型报道”类文章,“党的生活”主要介绍基层党员的不平凡事迹,模范党员则是一些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事迹,对于红军烈士的报道也增多了;其次,有关解放区经济主题的社论也多集中在报道普通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讨论的内容贴近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更接地气。且改版后的报纸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党的领导人的社论文章。林伯渠、贺龙、蔡畅、邓发等党领导人都纷纷发表自己对党工作的看法。这些都体现了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而改版前对于群众的动态社论报道微乎其微。

通过对比1941年与1943年的《解放日报》报道内容我们发现:改版后的《解放日报》从对“党性”原则的中国化解读到报道内容议程设置的方方面面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②⑩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M].人民出版社,2002

③梁艳,《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的启示》[J].《青年记者》,2010(1)

④黄旦:《中国百年新闻思想主潮论》[D].复旦大学,1998

⑤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92

⑥陈力丹,《列宁论党报的党性》[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2

⑦⑨材料整理自1941年和1943年《〈解放日报〉索引》

⑧人民网.党史大记事·1943.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4/4415996.html

(作者:均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