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中国青年报》节日报道特色探析

《中国青年报》节日报道特色探析

【摘 要】做好节日报道不仅能为节日增添色彩,丰富读者节假生活,而且对提升报纸声誉与关注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青年报》2009年到2013年的节日报道为例,尝试对其节日报道进行分析,探求其报道特色,并找出其现存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案,以期为同类报道提供经验和启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国青年报》 节日报道 缺陷 特色

节日报道是类型化新闻报道中重要的新闻品种之一,节日新闻的报道方式、报道内容、切入角度和信息选取等各个环节对于提升节日报道质量至为关键,而这些均属于节日报道特色研究范畴,因此探讨节日报道特色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典型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青年报》节日报道的文本分析,总结其特色及问题,通过材料的收集和论文的写作,希望本文能够对节日报道发展完善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中国青年报》节日报道特色分析

1、精心策划,节日新闻集群出击

《中国青年报》在节日报道中精心策划,节日新闻集群出击,在传播节日文化方面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以《中国青年报》国庆报道为例,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中国青年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精心策划,新闻集群强势出击。国庆期间累计刊出15 篇节日报道稿件。这些稿件中有关于国庆节活动的消息报道,也有国庆假期引发的评论,还有关于国庆的深度报道以及相关图片。在9月28日《中国青年报》就有了国庆的气象,报纸拍摄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以“祝福祖国”为主题的巨型花坛,宣告节日的喜庆氛围。而2012年国庆节与中秋节相连,《中国青年报》抓住这一契机,将国庆新闻与中秋新闻相结合,侧重关注百姓长假旅游。节日新闻大多是关于节假日旅游的报道,如《最长黄金周故宫如何分流游客》、《大同旅游推介会在京举行 部分景区长假有优惠》等,为民众节日生活提供实用信息,方便群众出行。国庆当天《中国青年报》不仅刊出政府的庆典,还报道了一些特殊的纪念庆祝活动。例如《中国青年报》选取了10位10月份出生的小朋友参加集体生日会的情景,庆祝方式新颖独特,令人眼前一亮,为国庆节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祝福。

《中国青年报》节日报道往往能够精心选材,有效规划,形成规模式报道,烘托节日喜庆氛围,深化节日主题,为节日增添靓丽色彩。

2、图文并茂,营造节日氛围

新闻图片具有现场性、即时性、瞬间性、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能够透过视觉感知直接与读者对话。《中国青年报》善于图文并茂配合推出节日报道,文字呈现深度,图片形成冲击,在强化报道效果之余,让受众感受到亲切美好的节日氛围。

春节是一个万家团圆的好日子,人们带着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希望下一年能红红火火。《中国青年报》2013年春节报道巧妙运用装饰性很强的流行色调,剪纸年画春联与稿件套印,图文并茂,营造了节日喜庆氛围。报道运用大图片、大标题,栏目连贯、版面勾联。此次春节报道共使用五幅新闻图片,有一张长镜头拍摄北京地坛春节文化庙会的现场图片。这张鲜活的新闻图片,配上简短的文字,无需多言,人们迎新年的欢乐心情溢于言表。另外四张图片有春节期间哈尔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直属大队女子中队辅警关明明与王宁、王琳琳列队上岗的情景,有广州花市一对父子嬉戏的场景等。另外2012年,2010年《中国青年报》也大幅运用图片,把人们过年的美好愿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中国青年报》善于通过对材料的取舍和选择,对文字和照片有机而巧妙的组合,使有限的版面能够容纳和传达出尽量丰富的信息,形式生动新鲜,别具一格,正因为如此,《中国青年报》才能在众多的报纸中脱颖而出。

3、与热点事件结合报道,彰显节日意义

《中国青年报》善于寻找节日与热点的契合点,既抓住节日主题又能出新出彩,彰显节日意义。3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妇女节,它是妇女们独立、解放、革命、建设、牺牲精神得到认可的日子。妇女节报道送祝福是年年如一的话题。而在2011年妇女节当天,《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一系列普通妇女的事迹,例如《“科技妈妈”奋战创新前沿》、《戎冠秀》等等。她们虽然平凡,但充满了牺牲无畏的奉献情怀,彰显着妇女特有的奋斗精神,让受众理解了妇女节的重要意义,让我们更加尊重妇女。

此外,《中国青年报》把正在召开的人大会议这一热点与妇女节相结合,报道大会主席团向各位女代表、女委员、女工作人员致以节日的祝贺,同时介绍了两会中关于妇女权益保障的提案,让我们清醒认识到妇女节并非只是简单的纪念性节日,它更是一种观念性节日,标志着妇女“能顶半边天”时代的真正到来。

4、内容丰富,满足群众节日需求

《中国青年报》节日报道全面多样,既有关注过节人群,体现人文关怀的,又有涉及节日安排,服务百姓节日生活的,还有凸显节日文化,呈现节日意义的,另有节日小贴士,介绍节日知识。2013年春节《中国青年报》则刊登了题为《饺子“古突”一起吃——藏汉民族共同除旧迎新》的报道,讲述古城拉萨在春节除夕和藏历新年“古突”之夜,既吃饺子,又吃“古突”,节日报道中普及了何为“古”、何为“突”的节日小知识,增长了读者的见识。而《“云端”春运》报道为过年回家的人送上温馨的天气预报,切实服务于百姓节日生活。

《中国青年报》节日报道内容的多样性,令读者丰富了节日知识,开阔了生活眼界,满足了群众节日需求,为读者送来节日期间的贴心问候。

二、《中国青年报》节日报道的缺陷剖析

1、部分民俗性节日展现力度不足

民俗节日既包括大家熟知的春节、清明、端午等节日,也包括我们较少提及的腊八、冬至等节日。笔者翻阅了2009到2013年的《中国青年报》发现,《中国青年报》对国家的法定假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民俗节日的报道年年都有,但对部分民俗节日如冬至、腊八、重阳等报道力度不足。2009年到2013年的节日报道中关于重阳节的只有2010年的2篇,五年间没有一则关于冬至的相关报道。《中国青年报》只把报道重点放在国家规定的节假日上,而忽视了部分重要的民俗节日,使得传统节日文化深层内涵挖掘不足。这种对部分民俗节日的冷淡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当前媒介对传统节日的“不作为”或“少作为”的现实状况,长此以往,不仅报纸的报道思路受限,而且也会使部分重要的民俗节日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2、针对特定人群的节庆报道相对不足

针对专门人群的节庆报道能够体现一种关注、一种平等,因而意义重大。《中国青年报》节日报道往往忽视了一些特定人群节日。如每年的10月26日是环卫工人节。环卫工人们为保持干净美丽的环境,每天默默无闻的工作,他们的奉献值得我们铭记,然而笔者翻阅了2009年到2013年的中青报,竟没有找到一则关于环卫节的报道。由此可见,对于一些特定人群节日、纪念日,《中国青年报》往往不够重视,这一点值得反思。

3、对某些纪念性节日关注较少

每个纪念性节日都有其来由,有其价值。如世界环境日为人们敲响警钟,表达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世界电信日是为了强调电信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世界气象日是为了加强国际间的气象研究与合作,更好地把气象观测结果应用于人类的各项实践活动。此外,还有世界地球日、世界睡眠日、世界爱耳日等等。这些节日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如能合理配合报道,在民众中阐发节日意义,就能号召社会关注这些纪念日所涉及的环境、人口、气象等问题,但《中国青年报》在此方面关注较少,近年来关于这些纪念性节日的报道几乎为零。

三、完善《中国青年报》节日报道的可行方案

1、加强对民俗节日的重视,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媒体应体现出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性,为提高传统节日在整个中华民族和华人华侨中的影响力,保护并传承寓意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因此,《中国青年报》应加大民俗节日的报道力度,做到民俗节日全关注,同时在报道中,一方面传播相关传统节日知识,一方面展示民俗节日趣味性,从而达到传承中国古老文化的最终效果。

2、突出本土特色,透视节日意义

区域、文化差异导致人们在节日的认识上存在一定分歧。节日报道应该结合地方特色,适应目标受众群体的文化口味要求,在突出本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报道,新闻中传递的节日意义才能更为受众所认可、接受。如在建党节,《南方周末》推出“南方的纪念”八版节日报道策划。报道从广东地域、历史传统及社会现实等方面出发,典型与“剪影”相配合,图文并茂,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忆党史、说党绩、歌成就、励奋进,全方位地进行深入报道,在新的高度上实现了舆论导向的政治性与宣传报道之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使历史和现实在受众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在结合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节日意义的展示。

3、加大对特定人群节日及纪念性节日的关注力度

关注特定人群节日,代表着对群体生命的独特理解和尊重,《中国青年报》若能在特定人群节日报道方面加以重视,就能进一步彰显报纸人文情怀,吸引更多受众关注。

此外,纪念性节日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厚的背景意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能关注纪念性节日,普及节日意义,就能唤起民众对这些纪念性节日所代表的社会问题的广泛注意,推动社会问题向良性方向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廖冬梅:《节日浮沉问节日的定义结构和功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501

②侯露露、季晓莉,《中外古今节假日报纸一瞥》[J].《新闻与写作》,2005(11):35

③杨为民、张玺乾,《热点舆论放大器——如何进行热点引导》[J].《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

④冉昆玉、董金权,《传统节日文化生存发展策略——写在传统节日法定化之后》[J].《青海民族研究》,2009(2):21

⑤蒋蕴,《媒体报道如何过节度日》[J].《新闻实践》,2009(1)

⑥蔡小伟,《报纸要讲一讲必读性》[J].《总编辑手记》,2009

⑦高春艳,《崛起与拓展:论文化新闻的发展态势》[J].《新闻界》,2009(6):78、85、86

(作者:王梦笛,重庆大学2013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王红梅,河北大学2013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责编:周蕾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