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浅析手机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运用

浅析手机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运用

【摘 要】手机媒体作为当今新闻传播中的主要媒介之一,也是新兴发展起来并具有较大潜力的一种媒介,其在报道实时动态和互动性较强的新闻时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体育新闻是一种极富变化性、趣味性和可视性的新闻类型,与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因此,本文试图探索如何良好运用手机媒体进行体育新闻传播,使手机媒体的优势与体育新闻的特性均能够得到有效彰显。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手机媒体 体育新闻传播

一、手机媒体进行体育新闻传播的现状

2014年1月21日,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Gartner发布最新调查报告,中国手机用户总数在2013年首次超过10亿。其中,近一半的中国城市居民已经拥有智能手机,他们中69%的用户每天都会使用智能手机访问互联网。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手机媒体由于其便携性、互动性、丰富性等传播特点迅速崛起,在短时期内拥有了大量的用户,被称为“第五媒体”。

近些年来,体育新闻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所关注,媒体对它的传播也趋向多样化和具体化,不仅加强了对体育赛事的直播、转播和现场报道及评论,还将传播范围拓展到了对运动员、教练员、场地、赛制等的介绍方面,不同的传播内容对媒介的选择都有不同侧重,多样化的内容就导致了媒介的多样化;而在传播的时效方面,由于体育新闻尤其是直播的赛事新闻经常具有结果未知性,受众希望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比赛结果,所以体育新闻对于传播的时效性有较高要求。基于此,以手机作为载体进行体育新闻传播,既符合手机媒体自身的特性,又是体育新闻传播的大势所趋。

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的传播发展至今,不仅整合了已有的传统媒体,还发展出许多基于手机自身特性的传播形式。首先,在融合传统媒体方面,手机报、手机杂志、手机广播和手机电视都成为了报道体育新闻的有效方式;其次,手机也可以基于自身特性进行体育新闻传播,它的主要形式包括利用其他体育媒体的手机客户端进行传播、手机体育网站、通过短信或彩信形式将体育新闻信息发送给用户、手机二维码扫描等。

综上所述,手机媒体传播体育新闻的方式近年来呈现多元化、有针对性的趋势,使越来越多的受众选择了用手机媒体接收体育新闻。

二、手机媒体传播体育新闻的优势

与传统媒体一样,手机媒体也是体育新闻信息在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一个中介,如何让信息传播能够更加迅速和有效是媒体一直以来进行探索和着力建设的部分。在传播体育新闻信息上,手机媒体的比较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突破时空枷锁,提供多种类型的体育信息,便于受众实时接收

以往的媒介往往不能兼顾时间性和空间性——电视媒体和广播媒体在做到实况直播或转播之后,在保证体育新闻的时间性方面有了质的变化,基本实现了同步传播,但是由于其接收器的不便携,也就限制了受众接收信息的地点;报纸和杂志媒体便于携带,可以随时翻看,但是体育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又无法得到保证。手机媒体以各种信息发送形式,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受众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到新鲜的体育资讯。当重要的体育盛会举办之时,无论受众是在上班、旅行甚至是用餐等时间,都可以打开手机,实时收看体育节目。在信息类型方面,手机媒体浏览体育的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和视频信息,集其他媒介的功能于一身,让受众能多方位全视角观看一场比赛或了解比赛相关信息。

2、实现对体育新闻的互动交流,使受众由接受者变为传受者

在手机媒体开始大量被用于传播体育新闻信息之前,电视和广播媒体就已经有意识地利用手机短信和电话与受众进行互动。例如电视在转播NBA比赛中,会提供短信发送平台让观众选择支持的队伍,设置幸运观众赠送奖品,以此达到互动效果;广播在体育赛事评论的时候也会利用热线电话实现评论员与观众的互动,进行观点的分享。这些互动存在着两个弊端:一是由于节目时长的关系无法实现大规模的互动,二是互动中受众的地位比较被动,其观点的传播范围极其有限。网络的出现一举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手机媒体更是将网络的优势和手机的便携性很好的进行了结合。例如搜狐体育的手机客户端,在每一条体育新闻之下都有可供受众进行评论的平台,受众在观看新闻时如有问题或见解可直接给予评论,其他受众可以对其进行讨论或解答,这些评论其实是体育新闻的补充性信息,新闻中未提及的比赛细节、选手情况都可能通过评论获知,而受众们也由单一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了信息接收和传递者。

3、满足不同受众的接收需求,实现分众化信息传播

在传统媒体中,体育新闻传播要经过采、编、播等流程方能发布,具有相对较长的制作周期,也由于版面和时长等原因,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选取大多数受众感兴趣、新闻价值较高的那部分信息进行传播,这就导致众多传统媒体信息的同质化,受众的选择权很有限,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点来收看或收听体育新闻。但是手机媒体在这一方面优势明显,由于其便携性和巨大的信息承载量,它相当于一个各种体育赛事的“超市”,受众可以自选喜爱的项目和比赛进行关注,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选择,实现信息的分众化传播。

三、手机媒体进行体育新闻传播的前景

手机媒体较之已有的媒体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决定了在体育新闻传播过程中,手机媒体不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还在以后发展中拥有广阔的前景。它的特性具有进一步可开发和利用的空间,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之上对其功能进行强化和细化,实现更理想的传播效果。

1、加深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共建内容分享平台

手机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便捷性、多样性为传统媒介所不及,但传统媒介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在内容的深度解读、图片与视频的质量、权威性等方面具有竞争力。手机媒体若要寻求良性发展,就要与传统媒介形成经常性的合作关系,二者互通有无,建立起一个信息分享的大平台,再根据媒介自身的优势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节目。比如搜狐的手机客户端中“搜狐体育出品”这一栏目,分为体坛论剑、锐体育、最篮点等多个板块,在这些板块中,有来自大洋网和《广州日报》等其他媒介的信息,也有原创的评论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栏目板块。

2、实现体育新闻信息来源的扩大与整合,使内容兼顾多元化和准确性

手机媒体中多种角度的信息汇合需要良好的秩序,使得手机媒体在传播信息时让受众一目了然,更有层次感。例如在报道一场体育赛事时,受众论坛可以进行分区化处理,将赛前准备、赛事进程、场地介绍、天气介绍、比赛周边介绍、裁判介绍等的内容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区域,使受众能够在一场比赛中直观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进行甄别,各自活动在不同的“社区”里,形成良好秩序。

3、进行具有受众针对性的体育节目的开发,使受众拥有“私人定制”的体验

这是基于目前手机媒体的分众化信息传播之上的再次细分化,手机媒体可以开发出诸多用户新体验,甚至能够精准到每个人。包括体育赛事的点播定制——手机媒体可以根据受众的点击和收视习惯来监测其关注重点所在,从而为不同的受众进行不同的内容推送,或将其可能感兴趣的图文或视频采用智能排序放在栏目的显要位置;赛事结果和经典赛事集锦——主要是针对赛事期间不能长时间观看的受众而设置,将一个阶段的赛事结果和经典片段汇总,以便其能够迅速浏览到赛事精华部分;赛程预告——用户可以在手机中根据自己的喜好设置可观看体育节目的空闲时间,然后手机媒体有针对性地进行赛事预告,着重预告与受众的空闲时间相吻合的体育节目,可能会大大提升受众观看的积极性。

四、手机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局限性

手机媒体这种新锐的传播体育新闻的工具虽然拥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并被大量受众群体所认同,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如何能够扬长避短,有效地改进这些局限性在传播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是手机媒体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思考的着力点。

1、手机媒体的小屏特点不能满足受众对于体育新闻细节的探寻

手机作为一种媒介,其便携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具有过大的外形,所以它的屏幕在观看体育节目时就成为了一种限制性因素,而在三星等手机品牌推出了7.7英寸的超大屏手机之后,这一问题有所缓解,手机能够捕捉到更多的细节。不过这仍旧是手机媒体的一个薄弱环节所在,在今后的体育节目传播中,手机媒体应致力于避免这一环节所带来的影响。

2、手机媒体在3G或4G环境下的高付费给视频浏览造成障碍

手机媒体发展至今,已经开始从3G时代向4G时代过渡,在不久的将来,4G手机将会普及开来。然而伴随着100M每秒的高网速,其高资费也是限制用户随时随地观看体育新闻的重要因素。体育新闻的动态性极强,视频信息相对较多,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尽情观看,从而导致了手机的主要优势——便携性不能有效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手机媒体的解决方式可以是致力于增加4G网络的设置密度,降低运营成本。但是这将会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

3、手机媒体所承载的信息繁杂,来源广泛,可能引起不实信息传播

在多样化的体育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不乏不实信息的扰乱。手机媒体尚处在上升和发展阶段,这种假新闻的传播可能使它在媒介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影响其长远发展。这就要求广大受众和媒介自身都要遵守规则,在接收和传递信息时注意鉴别真假新闻,共建良好的手机体育新闻传播大环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钟璞、李明慧,《新媒体环境下体育赛事传播发展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3(6)

②汪澈,《新媒体打响奥运战》[J].《当代电视》,2008(8)

③张万东,《手机媒体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问题审思与启示》[J].《武魂》,2013(12)

④黄诚胤、丁维,《手机媒体在体育报道中的应用》[J].《编辑学刊》,2011(5)

⑤王瑞、徐娜、李雁劼,《手机媒体与体育赛事传播创新策略》[J].《新闻界》,2012(1)

⑥孙和平,《手机媒体与体育节目发展》[J].《电视研究》,2009(6)

⑦杨韵,《全媒体时代手机媒体与体育传媒的融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3)

⑧杨凤荣、石世峰,《基于体育新闻报道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6)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硕士)

责编:周蕾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