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用微博、微信推动报纸评论的发展——以新京报评论官方微博、微信为例

用微博、微信推动报纸评论的发展——以新京报评论官方微博、微信为例

【摘 要】新京报评论微博、微信官方平台相继开通,依靠新京报评论版高质量的内容及新媒体平台自身的创新,是一个探索创新的范例。然而,其微博、微信平台仍有很大的局限性,集中表现在内容上主要依靠报纸评论版块内容,只是纸媒评论的推送平台,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创新较少,新媒体的互动性不足,带有传统媒体单向式传播的特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闻评论 微博 微信

近两年,随着微博、微信的迅速崛起,各传统媒体纷纷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平台,一方面进军新媒体平台求生存,另一方面为适应受众阅读习惯,扩大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其中,报纸中一些品牌度较高、内容质量高的栏目也创办官方微博、微信平台,比如《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南方都市报》的“南都评论”、《新京报》的“新京报评论”等等。

然而,在传统纸媒进军新媒体过程中,其新媒体平台的实际运作并没有完成“向新媒体转型”。实际上,这种转型只是传播方式的拓宽,内容上依然依靠传统纸媒的内容,基于新媒体平台上的独创内容与模式创新很少见,大多数官方微博只是在推送本报新闻或评论,或转发其他微博信息、媒体新闻,微信平台也只是在推送本报精选新闻、评论。

本文选取新京报评论官方微博与微信为例,探究微博与微信推动报纸评论发展的趋势与存在问题。

一、新京报评论新媒体发展现状

作为都市报中的后起之秀,《新京报》在内容制作与传播模式上长于尝试与创新。随着微博与微信的兴起,新京报评论也在新媒体平台创新方面“敢为人先”,相较于其他纸媒评论版,较早进入新媒体平台。

以下表1、表2是根据2014年3月31日至4月6日的新京报评论官方微博发表的评论,制作出来的统计数据。

新京报评论官方微博的内容,主要有几个方面的来源:《新京报》社论与评论版评论、快评、“小明三段论”、其他。其中,社论与评论版评论,直接来源报纸,微博只是报纸评论的推送平台,快评是微博创办时的一个新栏目,根据当下发生的新闻事件,第一时间以140字以内的短评形式,给予最及时的评论。“小明三段论”是新京报评论部2014年新创办的一个栏目,也是报纸内容的微博平台推送。其他部分,有少量转发其他媒体新闻,“微言大义”栏目选取知名人士微博,编辑到报纸评论版,再放到微博上推送。

从微博所发评论的篇数上看,工作日每天推送10—18篇评论内容,非工作日推送2—4篇评论内容,其中大多数内容为本报评论或微博原创内容,极少数为转发其他微博内容。在评论类别上,社论每天推送一篇,工作日评论版评论每天推送7-13篇,快评工作日每天推送1至5篇不等,“小明三段论”工作日偶尔也只有一篇,“微言大义”一般每天有1到2篇的内容。

从评论内容主题上来看,一周内政治、法律、社会、经济、国际等主题都有所体现,但是社会(包括医疗问题)、娱乐(包括电影)、经济与政治占到主要部分,其他主题评论篇数较少。这种主题篇数的分布,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新京报》作为都市报,较多关注社会新闻与时事政治,因此评论在这些方面选题较多;《新京报》除了第二、三版有评论之外,在经济版块中也有关于经济、财经类的评论,所以经济、财经方面的评论会占到评论篇数的近一半;另外,一段时间以内,社会上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会让某一主题的评论数激增,比如3月31日至4月6日这周,“文章出轨”的新闻,成为微博的热点话题,新京报评论也较多关注这个热点事件。(见表3)

新京报评论的官方微信上,一般工作日时间,每天固定推送4篇评论文章,一篇社论三篇评论,或者四篇全是评论文章,非工作日推送评论文章数不确定,一般2至4篇。在评论主题上,可能涉及多个主题,但是关于社会新闻事件与最新热点事件的评论文章较为常见,如上表中,一周内社会新闻主题的评论每天都有,有1至3篇不等,其他主题的或有或无,热点新闻(如“文章出轨”)在微信上体现较多。

总体而言,新京报官方微信,是一个报纸评论版内容的推送平台,没有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创新传播模式,也没有新开设的评论栏目。

二、用微博、微信平台推动纸媒评论发展

截止2013年12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81亿。截止2013年10月23日的数据,微信用户总数已经超过6亿。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日益迅猛发展的同时,纸媒的订户与广告量日渐萎缩,比如上海《新闻晚报》宣布于2014年1月1日正式停刊,《中国周刊》变为文摘类杂志,近几年唱衰纸媒的声音从未间断。这种情况下,不少纸媒在新媒体的挤压下,也在不断求变以获取生存空间,纷纷设立报纸或某一栏目的微博与微信平台。

一方面,纸媒评论尝试建立新媒体平台,以推送其评论版面内容,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报纸评论的新媒体平台,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报纸评论的选题范围、时效性等。

在评论的定位上,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麦克风,在意见市场上提供了多元竞争的观点,为报纸评论提供了更广阔的言论空间。绝大多数传统纸媒都顺应社会价值观、利益诉求等的多元化和新媒体意见表达的自由开放等大势,加强评论的开放性,提供更为自由开放的平台,实现了观点的多元表达和言论尺度的适当拓展。①比如,《新京报》在作者队伍方面坚持开放式理念,在此前多请专家学者写评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业余写手”,如医生、教师、法官、律师等一线工作者。

在评论的议题选择上,微博上即时出现的突然新闻事件,大大拓宽了报纸评论的议题选择空间。《新京报》要求编辑记者随时跟踪网上新闻的变化,根据变化修正观点,评论部设专人盯着微博,编撰“微言大义”栏目。此外,新京报评论在官方微博上,开设“快评”栏目,要求在事件发生后两小时左右就发出相关短评微博。

另外,微博、微信新媒体平台的设立,也在要求报纸评论在文风上、表达上做出适应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以更直接的方式、更有效率的表达、更吸引人的说理来传播观点。新媒体鲜活生动的语言,也改变了传统评论的过分严肃、不够灵活的表达习惯。新媒体给报纸评论带来的是,语言要更加清新活泼,表达更为自由。

三、微博、微信在推动报纸评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纸媒评论版在开设微博、微信官方平台时,会遇到诸多问题。实际上,纸媒只是把微博、微信作为推送报纸内容的网络平台,只是相较于纸质传播方式,多了网络、移动客户端两个传播方式,说不上实际意义上的传统媒体转型,因为转型是从内容到传播方式的转型,这需要传统媒体在设立新媒体平台基础上,针对新媒体的特点与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内容与传播方式进行探索与创新,不是只把报纸的内容直接放到新媒体平台上。

比如,新京报评论官方微博中,社论与报纸评论版评论都只是报纸内容的平台推送,而“快评”与“微言大义”栏目便是基于微博这一新媒体平台特点与微博用户阅读习惯进行了探索与创新。然而,新京报评论官方微信上,依然延续了微博中社论与评论版评论的推送方式,没有基于微信平台的内容与传播方式创新,也可能是微信属于后起的新媒体平台,尚没有足够的经验来借鉴。

在传播模式上,新京报报纸属于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读者反馈较为麻烦。而新媒体的兴起,正式弥补了传统纸媒这一弊端。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都为报纸在网络上与读者即时互动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这是新媒体发展带给报纸评论的一大好处,使得报纸评论编辑能够及时了解评论观点在读者中的反应,并从与读者的互动交流中,获得多元观点,以弥补自身专业知识或了解事实上局限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查看新京报评论官方微博可以看出,其所发微博的互动性效果不佳,每条评论的转发与评论均为个位数,有的甚至是零转发或评论。对于有着近5万粉丝数量的新京报评论微博来说,这个数量极其有限,可见其互动性不足。

微博在推动新闻评论积极变革的同时,带来了虚假评论、同质化、琐碎化、娱乐化乃至庸俗化等诸多问题。媒体以微博内容作为新闻评论的由头,由于缺乏审核机制,微博新闻存在泥沙俱下、真伪难辨的问题,如果新闻由头是虚假的,就会出现虚假评论以讹传讹造成虚假新闻的广泛传播。②这种现象可能是一些媒体官方微博存在的问题,比较常见的是转发虚假新闻并评论。

但是,新京报评论的官方微博在这方面较为谨慎,大多数微博内容是本报纸评论文章,少部分是基于热点事件的快评,只有极少数的是转发其他微博内容,即使是快评微博上的新闻事件,也大多选取消息源准确的时政新闻来评论,避免评论到虚假信息。

新京报评论部主编王爱军对评论的定位是,“我们力争在第一时间对社会事件发表评论,不回避热点难点;又通过制度落实,保证言论正确引导舆论,提供建设性意见,在政府和公众间架起一座良性互动、积极沟通的桥梁。事实证明,都市报评论完全可以通过对社会热点的评说和解读,正确引导舆论,及时疏导民意,使之走向理性和政治,为实现社会和谐作出贡献”。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创新之策》[J].《中国记者》,2013(9)

②钱晓文,《新闻评论“微博化”探析》[J].《新闻记者》,2012(2)

③王爱军,《谈谈新京报评论的理念与实践》[J].《采写编》,2010(5)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