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新媒体融合下的电视新闻评论

新媒体融合下的电视新闻评论

【摘 要】新闻评论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点睛之笔”,其深入透彻的说理分析,让人们在新闻“快餐”之后,了解到更多的背景和专业观点,在给观众提供更多信息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思考。如今,新媒体的加入为电视新闻评论增添了活力与动力并促进其不断发展。本文从内容与呈现形式两方面浅析新媒体融合下的电视新闻评论,并结合新闻节目的有关成功案例探讨这一话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媒体 电视新闻评论 融合

一、关于电视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各类大众传播媒介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的载体,它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普遍存在地社会问题或公众关心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做出分析,表明态度,是各类大众传播媒介评论类体裁或节目形态的总称。”①而电视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和电视传播媒介相结合的产物,充分发挥电视传媒声画合一的传播优势,以形象化的论证阐明抽象的道理和主张,是新闻评论的电视化。

与报纸评论相较,电视评论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优势。首先,电视向观众呈现大量的现场背景资料,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可信,更加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电视评论能够挖掘出能展示事件中情感因素的细节,使观众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最后,电视新闻评论视听互补和声像兼备,通过图像将形象化叙述和报道词、同期声的抽象化评述紧密结合起来,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形象化的评论”。

二、与新媒体融合的电视新闻评论

新媒体的加入为电视新闻评论增添了活力与动力,促进了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的融合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内容上,二是呈现方式上。

在内容上,电视新闻节目评论对象的来源有两个渠道。第一是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在新媒体出现之前,电视新闻节目报道的往往是该节目人数有限的记者采访到的当地的数量有限的新闻事件,报道的范围十分有限,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加入,各地的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寻找,实现了新闻信息的全国乃至全球共享。记者编辑们可以第一时间在网络上了解到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电视新闻节目报道的范围广泛了,与此同时,随着记者编辑们获取信息的宽度和广度的增加,看待问题的深度也有所提高,这不仅拓宽了新闻评论对象的范围,也提高了评论的质量。

电视评论对象的另一个来源,同时也是现在各大电视节目热衷于采用的,即网络热议话题,网络上信息的海量化既是其优势也是劣势,纷繁的信息让受众眼花缭乱,真真假假对于受众也极具迷惑性。电视媒体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和“把关人”的原则,选取具有新闻性、社会性、政论性或前瞻性等特征的选题进行评议,从而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同时,网络热议话题说明该话题受到了网民的广泛关注,问题的焦点比较集中,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拥有一定的受众群体,因而适合用来作为电视新闻评论的对象。然而,网民们在网络上的发言众口铄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时就需要对网络热议话题进行引导与整合,而电视新闻评论的高妙之处就由此体现出来了。同时在互联网上网民“快餐式”的浏览与阅读,使得网民很难深入思考,加之评论发布的随意性,普通网民的评论也大多停留在表面,而不当不实的言论也经常出现。相较而言,电视新闻评论有较强的深度和力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性解读,在网络选题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节目前期策划,“评”什么、怎么“评”,不仅仅是对是非的判断,更多的是综合审视,并透过现象看到更多的本质和更多的问题,从对某个事件的评论上升为对共性、制度层面的宏观思考。

与此同时,电视新闻节目在进行新闻评论时往往会从网友评论中选取有代表性或指向性的言论展现给观众,有时引用网友评论是作为支持其论点的论据,有时则是作为一种对比反凸显自身想表达的观点。而与网友的观点互动也是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融合的一大特色,“网络热议话题——电视新闻报道——网友评论——电视整合——电视新闻评论”的模式应运而生。

在呈现方式上,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的融合体现在技术平台、播出平台的嫁接以及接收终端多样化上。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当前很多电视节目与新媒体合作,我们不仅仅从电视上获取电视新闻评论,更能从网络上搜索到。在电视上我们必须要看完整档节目才能看到所有的新闻评论,然而,网络作为一个广受欢迎的播出平台,它根据受众的需要,会将一期节目根据一定的要求(如一条条新闻等)分成很多段较为简短的片段,有时甚至会单独将评论的片段截取整合出来配上该评论事件的标题,这样如此明确的指向性,既方便了受众的使用也突出了电视新闻评论的重要性。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是通过电脑,我们还可以从手机、移动车载电视等接收终端收看到电视新闻节目以及评论,增添了其可接近性。有时,面对比较重大的、热点的话题或者是较为精彩的评论,互联网的网站编辑也会将电视新闻评论用文字加以整合并发布出去,这就为受到流量或宽带限制的受众们提供了低成本阅读评论的条件。

三、与新媒体融合的成功案例

下面,笔者以安徽卫视的《每日新闻报》节目为例,具体说明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每日新闻报》是一档新闻杂志类直播节目,该节目中新闻评论穿插其中,几乎每一条新闻播出后都有主持人或郑重其事的评议或家常似的聊聊或漫不经心的一句话观点的提出,但字字珠玑、暗藏玄机。

这档节目分为这样几个板块:每日话题板块——节目根据热点事件(大部分为前夜或当天最具新闻价值的事件),提出一个话题,观众可编辑短信发表看法,随后在节目的进行中,电视下方显示观众发来的观点;第一评论板块——选取的话题多为舆论监督事件或者是较有争议的社会热点事件,这种具有冲突性的选题能让不同的思想观点进行碰撞,在节目中展示部分网友在网络上对此事件发表的看法,主持人在展示网友评论时总会提出一些观点,随后有特约评论员对这一热门事件进行现场评论;今日热点板块——快速盘点各地重大热点事件;万千视界——部分或有趣味或发人深省的新闻,各地让人意想不到的新鲜反常事件,穿插一些主持人的现场评论;随手拍图——网友随手拍图(大部分具有较为深刻的人文价值、或是社会性民生类的),在节目播出的前一天,新浪官方微博上会公布图片,网友会对其进行评论解读,在节目播出时会展示部分网友的评论,主持人进行整合梳理并发表看法,极大的提高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微观天下——以新浪微博为媒介平台,选取当日趣味性较强的新闻或网络段子作为选题素材,再经编辑进行故事性的加工。

此外,《每日新闻报》新闻视频的资料来源主要有4种渠道,分别是新闻协作网、优酷腾讯等新媒体推送、安徽电视台内部栏目制作新闻(多采用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栏目制作新闻)、地方市级台及消防等通讯员供稿。平均每天8—10条视频新闻中,新闻协作网与新媒体推送占据了80%的选取比例。②

在节目的播出中,也十分巧妙的融合了新媒体新技术,演播厅中主持人操控面前的小屏幕,身后的大屏幕将小屏幕的内容展现给观众,在节目中,主持人划出较为重要的内容或是网友评论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电视新闻评论的侧重点。同时,该节目不仅在电视上定时播出,同时在安徽网络电视、移动车载电视均有播出,也可以在手机等接受终端接收到,受众的接受渠道十分广泛,与节目的互动也蒸蒸日上。

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是《每日新闻报》的一大特色,而该节目极大的影响力和广泛的受众群也说明了其成功之处。

四、未来的思考

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扩大了电视新闻评论的接触面,选题范围不断延展,电视新闻评论从内容上进行了优化;同时能够综合运用多种传播符号,使得电视新闻评论更加生动形象,获得广泛的受众群。更重要的是,通过新媒体的平台,加强了与受众的互动,不同的思想观点之间的碰撞与整合,加之一定程度上的引导,使得受众从心理上更加接受与亲近电视新闻评论。对此,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的融合还有这么几个可供参考的发展方向。

第一,随着微博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了解信息的工具,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充分利用微博这一平台,将节目中的新闻事件及评论概括式的发布在微博上并采用视频链接的方式方便那些想要观看更多评论的受众,有时还可以将评论内容以文字、图片等方式整理出来。虽然在微博时代,也有不少新闻节目开通了微博,但是其关注量却难以相得益彰,因而网络影响力也是微弱的,所以如何提升微博的知名度、打造节目形象进而凸显其新闻评论是现在新闻节目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评论领域越来越宽广,是新媒体时代的一大特征,因而电视新闻评论要想在新时代有所发展,突破评论领域的限制显得十分重要。全方位多视角的观察世界并客观的评述共享,树立敢想敢做敢评的理念,同时对于评论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所加强,成为高质量的话语权主导者,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

第三,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电视节目还可以采取直播互动的方式。比如《东方直播室》新闻专题节目中就采用了巨幅环绕LED屏幕展现场外50位网友互动意见的方式,让网友发出各种声音、提出尖锐问题。这种类型运用到电视新闻节目中,一来可以让广大网友发声、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讨论,二来通过互动可以增强受众对新闻节目的心理接近性,让电视新闻评论不再只是评论员或者专家的冷眼旁观,而是全社会的大讨论;当然,这种安排比较适合运用到比较大型的新闻专题或调查节目中去为评论增添活力,而对于小型的如杂志类新闻节目等中则碍于时长以及话题的多元化等因素的限制并不适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当今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的环境,是电视新闻评论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应充分利用与融合新媒体使电视新闻评论的未来更美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涂光晋:《广播电视评论学》[M].新华出版社,2004

②谢梦娇,《电视社会新闻栏目的新闻生产——安徽卫视〈每日新闻报〉个案研究》[D].安徽大学,2013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

责编:周蕾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