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从北京雾霾事件看媒体环境报道效果

从北京雾霾事件看媒体环境报道效果

罗洁馨

【摘 要】本文以北京2013年雾霾事件看媒体环境报道效果,聚焦雾霾报道在提升我国媒介公信力以及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两方面产生的影响,并对改进环境报道,促进受众环境意识构建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环境报道 环境意识 北京雾霾

一、中外雾霾报道对我国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1、相关概念界定

(1)环境报道

环境报道,也称环境新闻,对于它的定义,目前国际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权威说法。美国学者、环境新闻记者Michael Frome认为环境新闻是一种有目的、为公众而写的,以严谨准确的数据为基础的反映环境问题的新闻。

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对环境报道的定义进行过探讨。《中国环境报》社长许正隆认为,环境新闻即是“用新闻手段传播人们关心的种种环境信息,是变动着的环境事实与新闻的表达或传播方式的完美结合,它应该具备环境问题本身所包含的科学性、连续性、多变性等特点。

(2)我国环境报道发展历程

1973年,我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有关部门关注环境问题的开端。1973-1983年,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起步并逐渐发展,环境报道进入繁荣时期。1986年我国成立了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CFEJ),它是由全国报刊、广播、电视、通讯社等新闻单位和环境新闻工作者自愿组成的非政府组织,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截至2007年l月,组成单位已达到184个。目前,中国环保传播领域的奖项主要有地球奖、拜耳青年环境记者奖、杜邦杯、环境好新闻奖和福特环保奖。

(3)媒介公信力

①媒介公信力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认为,所谓“传媒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所具有的能够赢得受众信任与信赖的各种专业质量和能力的总和。近年来,我国媒体充斥新闻造假、有偿新闻、低俗节目等滥象,令媒体公信力受损,受众甚至形成了“报道免疫”,对媒体信息的真实与否产生条形反射。加之某些媒体从业者自身专业素养不够,也进一步加深了传媒业的信任危机。鉴于此,如何实现报道客观、评论公正、讲究诚信、维护正义是所有媒体人应该反思的问题。

②中国环保媒介公信力现状。具体到我国环境报道,宏观议论多,具体实践少。如何在报道中实现由“知”到“行”的深层次传播,是对当前媒体环境报道提出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针对北京市PM2.5事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教授认为,媒体环境报道应遵循“标题新颖化、内容科学化”的原则。环境报道科学性强,专业词汇受众难以接受,所以建议媒体工作者在文章标题上“做文章”,但是内容一定要客观真实、尊重科学,避免过度报道或者错误报道。

2、北京雾霾报道概况

国家媒体一直是环境报道最重要载体,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据央视网统计,自 2013年1月11日至2月19日这40天中,中央电视台围绕雾霾天气的报道有 439条,平均日报道量将近11条。②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央视一套自1月12 日起连续3 天在《新闻联播》中对雾霾天气进行重点报道,而且12日,中国多个城市的雾霾天气成为《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直到19时7分59秒才播出第二条新闻,这样的播出时长几乎占了整个《新闻联播》的1/3,不禁引人感叹,央视更接“地气儿”了。此外,1月14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标题为《美丽中国,从健康呼吸开始》的头版,新华社刊发《“责任的沉默”比雾霾更可怕》的时评、北京青年网发表《怕空气不透明更怕信息不透明》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如微博、微信、腾讯QQ上,雾霾天气俨然已经成为最活跃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这些数据显示出媒体对雾霾天气的关注程度之高、报道密度之大,体现了我国新闻媒体在气候传播中的认识水平和把握能力。

3、北京2013年雾霾报道分析

据央视海外研究中心国际传播舆情第47期统计,在我国媒体前所未有地提供一连串精确信息并发表评论后,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等颇具影响力的境外媒体直言,中国媒体发生了改变,变得“坦率和透明”。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CCTV破天荒向空气污染事件“开炮”》的文章,认为“人们可以为民主等待20年甚至更久,但是没有这样的耐心等待干净的空气。”美联社赞赏CCTV不刻意为空气污染定积极论调,“2008年以来北京的空气质量不断下降,而官方媒体对此一直采取回避不报的态度。现在,CCTV等央媒敢于大尺度报道空气污染有两个原因:一是空气污染已达到无法容忍的程度,中共不得不让央媒来表达人民的呼声和忧虑;二是微博上对空气污染的激烈讨论已经持续多日,央媒不得不对此进行响应。”此外,法新社、BBC世界新闻频道、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等外国媒体均认为中国官媒对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报道比以前更加开放。

二、北京雾霾报道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

1、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古已有之,但作为一个术语的产生以及它所表示的现代环境意识的内涵却是新兴的,上世纪60年代才大体出现。我国有关环境意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对于环境意识的定义,目前学界并没有形成定论。本文选择学者杨朝飞的定义,他认为:环境意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即环境价值观念,包含心理、感受、感知、思维和情感等因素;其二是指人们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

2、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环境意识的高低决定了环境保护工作是否能有效和可持续发展。掌握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的总体情况,能给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媒体进行环保传播、学校实施环境教育提供相关依据。

2003年6月—11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组织实施的“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中有一部分涉及到公众的环境意识。该调查显示,男性被访者的环境意识明显高于女性,有接近6成的女性被访者的环境意识水平不及格。2007年1月17日,《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年度报告》显示,公众的环保行为受到环保意识和环保满意度两个方面的影响。另外,有61%的公众认同了政府环保的努力,与2005年相比有所提高,反映了公众对政府更加信任。

3、环境报道与环境意识的关系

公众正确的环境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环境报道和环保传播是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环境报道可以启发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可以将环境危机感深深植入公众心中,激发公众的责任感;可以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绿色生活方式;可以促进环保法制建设。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潘岳指出,环境问题关乎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如何提升受众的环保意识,环境记者责无旁贷。由此可以看出,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和民众的“传声筒”,应该吸取民意,切实寻找并关注民众生活中存在的环境担忧,如“饮用水质量问题”、“雾霾影响呼吸道问题”、“土壤重金属污染作物问题”等,从而将调查报道呈现给相关卫生质检和政府部门,督促立法和执法,为环境改善贡献力量。

三、改进环境报道,促进受众环境意识构建

1、整合媒体和记者资源,发挥媒体在环保中的作用

(1)提高记者专业素质

环境报道既有很强的专业性,又有很强的社会性,这就要求记者努力充实自身在环境科学和环境法规政策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同时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将环境报道呈现给老百姓。这对记者是不小的挑战。现实是,有的环境记者直接从娱乐、社会新闻领域分离出来,“半路出家”型的环境记者不在少数。形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一是因为环境专业科班生毕业后一般选择专业对口的工程类工作,鲜有跨入传媒行业,二是因为中国传媒行业整体专业性不够强,很多记者需要同时兼几个领域的新闻报道,难免力不从心。

(2)提升选题质量

第一,在报道角度、图文编排、采访对象方面下功夫。第二,切忌危言耸听,夸大环境危害以博得眼球。

2、增强互动,促进公众环保意识从“要我环保”向“我要环保”转变

从媒体角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一是要加大对环保知识的宣传介绍,传递环境现状和环保工作的进程等相关信息,潜移默化中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二是要结合具体情况,同时注意与环保NGO的联系和合作,尽量扩大环境新闻的线索来源。三是针对那些默默奋斗在环保一线的典型,媒体要给予积极的肯定,用以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

3、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首先,政府应进一步提高环境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要加快完善环境新闻发布制度,构建环境新闻的快速反应机制。国家环保部门要及时向民众公布环境信息,定期向媒体传递环保动态,以消除担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许正隆,《追寻时代 把握特色——谈谈环境新闻采写》[J].《新闻战线》,1999(5)

②江向荣,《中国环境新闻的发展历程》[D].山东大学,2012

③郑保卫、李晓喻,《谈对外传播媒体的公信力建设》[J].《对外传播》,2013(4)

④郑保卫、张峡,《我国新闻媒体雾霾天气报道的经验及启示》[J].《新闻爱好者》,2013(4)

⑤韩娜,《央视海外研究中心国际传播舆情分析报告》[R].央视海外研究中心,2013-1-27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责编:周蕾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