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从益智答题类节目看广东广播电视台综艺频道的发展

从益智答题类节目看广东广播电视台综艺频道的发展

【摘 要】专业化的综艺频道在广东广播电视台系列频道中收视靠后,原创节目则依靠《开心吧》等搞笑哑剧抢占市场份额。这样的节目其内容和风格都不足以成为一个综艺频道的立足之本。作为综艺频道,开发自己的原创综艺节目才是长远之道。本文分析了广东广播电视台综艺频道的现状,提出了综艺节目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了综艺节目专业化道路如何推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益智答题类节目 引进 创新 本土化

一、广东广播电视台综艺频道节目现状研究

1、滑稽类节目成为综艺频道的王牌利弊分析

综艺节目应追求幽默,而非搞笑与滑稽。《开心吧》是时长为十分钟的搞笑哑剧,作为广东广播电视台综艺频道老少咸宜的王牌节目,因内容滑稽、搞笑,而收视率较高。尽管该节目收视率高,但内容简单、重复,缺乏创新内涵,与“家庭恶搞DV秀”无异,没有出彩之处。该节目运用滑稽方法使人发笑,这是获取收视率的最基本方法,却让受众放弃思考,而这类节目受众群低龄、老龄,使这样的受众为栏目赢得了高收视,但无法带来盈利,因为这样的受众群购买力不强,广告厂商不愿投放。对于一家定位专业化的省级综艺频道,这样的节目却常年挑起收视大梁,实在难以置信。

《开心吧》成为广东广播电视台的收视王牌究其原因:第一,这样的节目制作成本低,仅需几个固定的演员和录制人员,无需过多硬件设备,表演部分录制完毕,后期合成即可。对于尚未制、播分离的广东电视媒体,这样的制作既经济又省时、省力,还卖座,自然就不必花大成本制作原创节目。第二,节目制作从试水到常态播出,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节目效果如何完全未知,既然《开心吧》制作简单,成本小,收视好,为规避风险,何必再花精力制作新的原创节目。管理层明知《开心吧》收视高不盈利,但弃之可惜,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这其实也是一种不作为的表现。

2、引进原版节目没有本土化是产生视觉疲劳的主要原因

2011年8月广东广播电视台首播了《快乐邀请》,为广东第一个水上明星访谈节目,节目打破传统访谈节目“排排坐聊心事”形式,采用嘉宾答问“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或“动作”来“惩罚”主持人,以搞笑形式达到快乐的邀请嘉宾并进行访谈节目宗旨。该节目引进韩国《危险的邀请》节目版权,做了大量本土化处理,制作方除了刺激的采访环节设计外,强大的嘉宾阵容也是节目的一大亮点。但这样的访谈形式,没什么效果可言,因为明星经纪人已把问题过滤,无法真正问出明星不喜欢且有爆点的问题。明星把上这个节目当成了娱乐,所以定位为访谈节目就显得四不像。《快乐邀请》播出近一年后停播,变换为《快乐邀请之超级现金车》,嘉宾改为有话题性或者有名气的艺人,主持人团队都是知名度不高的二线主持,如文翰、细龟、汤面、黄喜、李希等既是该频道的主持,也是广东广播电视台内部主持,有“只捧内部人”的嫌疑。而韩国原版节目全是一线主持人,其本身品牌已具备和艺人嘉宾同等关注度。

二、广东广播电视台综艺频道节目发展措施

1、优秀的制作团队是原创节目的重要保障

2012年全国最火爆的节目《中国好声音》,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同样属于引进节目,是中国电视史上真正意义的首次制播分离。虽然灿星核心成员只有15人左右,然而《舞林大会》、《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都已列在这个团队的履历中,这样成熟的制作团队是中国电视业一支真正的独立编制“电视雇佣军”。广东六大名嘴之一的陈扬,自2009年从广州广播电视台离职后现身广东广播电视台节目《求其是但生活空间》,一向以犀利评论著称的陈扬在新节目中的定位却是以分享为主,变成一档软绵绵的谈话节目,不久该节目因收视率低而暂停,陈扬之后又奔赴香港卫视。而原广州台《新闻日日睇》因其制作班底并未改变,几任新主持虽频繁更换,但是节目收视并未出现想象中的大波动(目前平均收视是3个点左右,陈扬在时最高峰为7,但收视的下降也跟现今电视行业整体收视下降有关,不能单一从绝对值的下降来评估)。可见优秀的制作团队完全可以打造一个王牌节目,但具有品牌价值的主持人并一定在离开原有节目后还能继续开辟新的辉煌,也就是说名主持重要,而制作团队更重要。

2、原创取代模仿是本土化综艺频道节目发展的根本

原创取代模仿应该成为本土化娱乐时代的一个标志,这是由模仿、借鉴、引进再进一步进化的结果,是本土化的最高境界和必然结果,如浙江卫视的《我是大评委》、《爱唱才会赢》就是依托《我爱记歌词》的模式原创的新品种。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实践走过了一个从兴起到衰落再到复兴的发展过程,节目形态也进行了单纯模仿、引进模式和自主设计的多种尝试。因此,原创应该成为本土化娱乐时代的一个标志,是本土化综艺频道节目发展的根本。

3、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角色互换和搭配是综艺频道节目发展的基础

广播界节目主持人历经早期辛苦的成长与历练,转型入电视界做评论节目的很多,但广播节目主持人会强化自身观点,而进入电视界,节目是一个团队的工作模式,很多电台出身的优秀节目主持人无法摆脱固有的思维,很难融入编导团队参与选题,已成为一个根源性的问题。因此,具备策划意识并放下姿态融入制作团队的主持人才能发挥出电视主持的优势。既然是迎合本土受众,就该聘用广州或广东知名度高的主持人。如换成广东六大名嘴郑达、林颐、何浩鹏、任永全、阮星航、陈扬搭配其他二线主持,相信会是另外一番效果。有人或许要问为何不选择其余四位一起形成名嘴主持群的模式,答案很简单:一是六位省级名嘴同台主持一档节目,成本定超出预算;二是阮星航、任永全分属广州广播电视台和广东广播电视台,按目前体制使用不便。三是郑达与陈扬见长的是民生新闻节目,因《今日关注》和《新闻日日睇》为观众所熟知,而担任广东电台音乐之声的主持人林颐则常年主持省电台收听第一的王牌游戏节目《天生快活人》,电台出身的何浩鹏曾主持广东台一度火爆的益智类答题节目《五年级插班生》,通过该节目从广播跨到电视界,这样,主持人本身具备的知名度足以撑起节目的关注度。

4、制作人员对栏目的归属感、责任感、荣辱感是综艺频道节目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一个主持人、记者、编导而言,自己所在栏目经济效益不好,可进行多行业的兼职而获取经济利益并体现个人价值,但实际中好主持不能分身在多档节目中,这样势必会分散对其节目把控以及参与节目组策划探讨的精力。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以及国外的电视媒体其栏目可支撑一个制作人员的经济期待,并且还能从中不断得到技能提升以及行业、社会对其的认可。这是一种有形与无形财富的结合,让制作人员对栏目本身有归属感、责任感、荣辱感,更用心探讨节目的创意与制作,这也是综艺频道节目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广东广播电视台综艺频道节目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1、应注意借鉴成功益智答题类节目经验

2012年3月2日江苏卫视推出益智答题类节目《一站到底》,采用场上参与者分别单独厮杀的模式,让不同职业、社会层次的参与者在限定时间内进行PK。该节目是一档益智答题的攻擂节目,其亮点在于打破答题类节目的固定模式,节目由不同年龄、不同身份、性格各异的10位守擂者和1位攻擂者参加,以PK的方式获得别人手中的奖品,一旦失败就掉下擂台,能否“一站到底”成为节目的最大悬念。采用攻擂方式让平民与平民进行激烈对抗,节奏很快,设置干脆利落,不易产生视觉疲劳,因时刻处于计时器下的答题状态,选手答错马上掉入陷阱,这样的悬念贯穿始终。在观看选手间博弈的同时,也能积累知识。因此,广东广播电视台综艺频道节目应借鉴成功益智答题类节目经验,用悬念的贯穿形成心理刺激,使节目形成常态后还能长期吸引受众收看。

2、实施引进原版节目本土化的调整

对于原创节目的开发并不需要完全的创新,而是可以将各卫视台引进的节目加以本土化的改造。前几年广东广播电视台引进的美国《五年级插班生》节目,通过知识问答挑战成年观众的自信和基础知识水平,参赛者需连续答对11道小学五年级或以下水平问题,就能获得十万元大奖。口号是“你比5年级小学生聪明吗”。比谁更“蠢”是节目的亮点和形式,节目智囊团由小学生组成。节目看点在于成年人与小孩答题的落差,这是受众的猎奇心所在,但对于常态节目,这样的设置是特点,是风格,但也是一种致命的局限。小孩嘉宾难寻,常态节目题目设置很有挑战性,成年人答不出的题目真的有这么多吗?作为常态节目难以持续,节目在名称和定位上已被限制,这可能是该节目火爆后又停播的原因,也可能如制作人公开所说的受众视觉疲劳。因此,要注意实施引进原版节目本土化的调整战略,既然成年人挑战小学生过于极端,而且常态节目无法实现,那为何不尝试中学生挑战大学生、中学生挑战学者呢?中学生挑战大学生、学者的知识储备,更利于发掘优秀的青少年人才,同时针对中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常态节目,实操性更强。这样的看点虽不及《五年级插班生》那般有噱头,但一样有吸引眼球的地方,再借鉴《一站到底》的攻擂方式,将守擂者设为精心挑选出的大学生与学者,由5位中学生进行攻擂答题的方式夺得终极现金大奖。《一站到底》有掉入陷阱的悬念,新节目则可借鉴《快乐邀请》的设计,计时开始后答错题者弹入水面,每期邀请一位明星作为智囊团,打造一档全新的粤语全民益智答题节目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看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王云峰,《从引进到原创——中国娱乐节目创新趋势》[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3)

②吴文瀚,《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化现状与发展探析》[J].《新闻界》,2011(8)

③王杰、王君明,《浅谈地方台的综艺节目》[J].《电影评介》,2011(13)

④赵萌,《“洋点子”怎样救中国》[J].《世界博览》,2013-3-19

(作者: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影视专业2012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