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浅谈对做好“三农”报道的认识

浅谈对做好“三农”报道的认识

【摘 要】安徽是农业大省。长期以来,做好“三农”报道是安徽日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好省委机关报职责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从事农业报道的记者,近年来,笔者认真做好本职工作,通过策划系列连续报道、深度报道以及品牌栏目策划,对做好新时期“三农”报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三农 报道 策划

一、唱好“四季歌”,是做好“三农”报道的基本功

“三农”报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农事变化,报道内容就随之变化,人们把这种报道形象地称为“四季歌”。作为一名农业记者,对“四季歌”了然于胸,是最基本的要求。

1、报道内容适当注意超前性,增强服务性

农业报道承担宣传政策,科普农业生产科技等重要任务,因此,在报道内容上要注意季节的适度超前性,提前宣传新的农业科技,或农事服务内容,才能体现报道的服务性。比如,在春耕生产启动之前,向农民宣传今年春耕有什么新要求、新特点,有什么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品种,那么群众就乐意听、喜欢看,也就能引导农民使用新科技,调整种植结构。

比如,根据气象部门预计,5月中旬我省南部多降水,不利于改善土壤过湿状况,对油菜收获晾晒及春播作物的苗期生长有不利影响。北方降雨相对较少。因此,5月13日,笔者采写《(农事提醒)水稻加强肥水管理》,提醒南方农民水稻需要加强田间肥水管理,而小麦后期生长要重点防范干热风。再如:4月下旬,记者从省农委获悉,由于连日阴雨,我省存在小麦赤霉病流行和爆发的趋势,为此,记者采写《小麦赤霉病有爆发趋势》,提醒各地要全面加强赤霉病防治。这些报道均适度超前,因而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服务性。

2、要对农业生产四季如何运转,做到心中有数,踩准节拍

记得笔者刚刚从事农业报道时,常常感到茫然无措,一方面总是遗漏重要的农事活动报道,另一方面又总觉得找不到选题。这主要是记者对农业生产四季变化,作物更替心中无数,把握不住关键节点,自然找不到选题。事实上,农业报道比其他报道的时效性要求更高。以小麦为例,开春后,返青起身、拔节抽穗、扬花灌浆,一环连一环,稍一放松,报道的时间点就过去了。如果时已至4月份,还向农业部门咨询小麦拔节肥施得如何,那就成了大笑话。

只有对各个时点的农业生产了然于胸,才能踩准节拍,唱好“四季歌”。

3、在不变化中寻找变化,及时应变,常做常新

“四季歌”不变,但农业生产年年有新气象,年年也有新问题,不能死守老经验,从秋种到夏收主题不变,新闻报道就会脱离现实。

这种变,就是要关注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做法、新现象。如何在求“新”中做文章呢?这就要求记者 “见机行事”抓题材。通过深入农业生产的实际,探索、观察 “新”现象。

比如,春耕生产报道农资准备情况是常规话题,但今年记者采访中就发现了新问题,写作《基层来信:莫让“新概念农资”坑农》,报道市场上一类坑害农民的“伪劣农资”愈演愈烈:即打着新科技、新技术幌子,恶意炒作概念,将普通农资高价卖给农民,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再比如,去年小麦春管可能遇到干旱,那报道的侧重点就是各地如何抗旱保苗;今年可能是病虫害多,那就要多报道相关防治措施。因此,记者必须随时与农民、农业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掌握农业生产的动态,这样才能始终抓住重点。

二、好的工作作风,是做好“三农”报道的基本保证

有一次,一位中央农业媒体的记者朋友跟记者闲聊,他说,作为从事农业报道的记者,每到“三夏”农忙就要“换个肤色”。这是因为,这个季节他就要像农民一样,行走在麦田中。

这话并非夸大。作为从事“三农”报道的记者,就决定了必须与农民亲近,与大地和作物亲近,好的作风也就成为做好“三农”报道的基本保证。

比如,今年“三夏”抢收中,我省在强化抢收抢种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这项工作推进效果如何?农民和基层工作者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做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显然回答不出来。为此,记者先后深入阜阳、宿州、滁州等地,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交谈,实地调查,写作《示范区里的“绿色抢收”》,介绍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情况。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十五届六中全会要求转变作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大多是记者深入不断变动的、鲜活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去捕捉的。

今年4月份以来,漂泊在渔船上的数万以船为家的渔民,成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关注的对象,我省也下定决心,在年内基本解决其上岸居住问题。他们生活现状如何?对上岸有何期待?为此,今年5月底,记者冒着炎热,先后深入铜陵、无为、明光等市县,与渔民同吃同劳动,与基层干部敞开心扉。在船头,渔民愿意给我们讲真话,让我们获得了真实的情况。回来后,记者精心写作了6000字的长篇报道《渔民上岸记》。由于记者掌握了许多有益的第一手材料,也使报道更有贴近性、针对性,产生了广泛影响,充分发挥党报的舆论导向作用。

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把握农村发展脉搏;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体味农家喜怒哀乐;只有用群众的语言,才能形成贴近读者的文风。走村庄,进地头,探民生,听诉求,察民情,看变迁,并以农民群众的视角,群众语言,才能写作出生动鲜活又富有思想的报道。

三、研究问题,把握政策,是寻找“三农”报道重大选题的依据

“三农”报道的政策性极强,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在吃透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策划选题,从事报道。而党报还承担向农民宣传政策的重任。因此,吃透政策,依靠政策,既是确保新闻报道准确性与严肃性的要求,也必然是提炼重大主题,策划重大选题的依据。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记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号,意识到随着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谁来种田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2013年年中,记者奔赴肥西山南,就当前农业生产进行调研,写作《山南农民种地调查》长文。

稿件站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深刻审视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客观分析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现实境遇,探究研判未来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之源。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农业,山南农民的创新举措,正是基层实践对中央政策的积极回应,为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参照。此外,去年是改革开放35周年,从农村改革发源地之一的山南镇看“三农”发展,针对性强,更具有典型意义。稿件也因此获得安徽新闻奖特别奖。

去年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因此,今年作为深化改革元年,改革的话题自然是重中之重。为此,作为安徽日报改革再出发系列报道的开篇之作,《庄稼人的梦想,在春天拔节》,以近7000字的篇幅,报道我省自大包干以来的农村改革。报道紧紧把握改革这一主题,梳理30多年我省农村改革实践,以改革内容为自然区隔,并提炼出各个时期的改革脉络。文章从“大包干”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论述了“改革是最大动力,也是最大红利。”这一主题。

四、以新思维,新角度观察现代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做好“三农”报道的时代要求

翻开汗牛充栋的经典“三农”新闻报道,你会发现,每个时期的报道都具有这个时期特定的气息和主题。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当前“三农”工作的重点,不断从火热的“三农”实践发掘主题,才能让新闻报道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意义。

要更新思维观念。新闻是事实的真实反映,在过去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三农”报道主要内容是从农产品供给角度唱“四季歌”,将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其他产业割裂。而当前,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记者必须学会从宏观经济全局和社会发展规律上去观察和认识“三农”问题,从而正确地把握宣传基调和报道方针。

比如,《夏粮“九连增”的启示》报道中,记者分析我省夏粮连年丰收,既归结为“政策好”加“人努力”传统因素,也提出,“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为粮食连年丰收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这一新元素。在分析夏粮增产的意义时,从全局出发,强点其“对于对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探讨如何继续实现增产时,记者强调“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突出考验,就是劳动力转移加速。”为此,“就要求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强调解决今后“谁来种地”问题,必须在种粮大户、合作社和专业服务组织等新型主体的培养中寻求突破,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这是提高我省粮食综合产能、实现长期稳产高产的关键。

要更新报道语言。“三农”报道有其独特的语言结构。过去,我省强调农业报道要接地气,因此语言上多 “农”味。这在过去,因为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低,见识不多。而当前,随着新一代农民涌现,农民来往城市与乡村,增加见识,就不能再想当然地一味追求语言上的“土”,不能将“农”味直接等同于“土”。

2012年底,记者参加走进大别山蹲点活动,住在大别山区一户农民家里。农民时英勇是位养殖大户,家里生活条件很好,有汽车,通网络,平时炒期货。几天的相处中,记者发现这位农民与城里人没什么两样,对生活的追求也不再是“多收几斤粮食”。因此,在写作《养鸡哥的乐与盼》时,记者着力捕捉他生动而时尚的语言,“养鸡就像炒股,要踏准节拍”、“人生很短,认准了一件事就努力去干”等,呈现一位新时期农民的形象。

要更新报道内容。以往“三农”报道多从行政工作、生产角度报道多,报道内容局限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改善。而随着当前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发展,“三农”面临越来越复杂的问题,“三农”报道的视角和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以新的报道思维,密切关注农村改革深化和发展中出现的新动态、新趋向,从全局角度开拓报道主题,挖掘报道深度,就能不断提高“三农”报道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