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网络“晒”行为的传播心理学解读

网络“晒”行为的传播心理学解读

○韩晓丹 戴世富

【摘 要】如今,人们沉迷于社交网络之中,绞尽脑汁地将生活中最“亮丽”的一面呈现在虚拟空间。本文以“晒”这种网络行为为研究对象,以传播心理学为研究视角,深度剖析“晒客”的行为表现和特征,挖掘这种现象的背后心理因素以及带来的负面效应,倡导更理性的网络使用行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晒 社交媒体 自我表露 拟态人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网站的普泛化,网民习惯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互动,并且乐此不疲地将个人信息、心情、经历等日常生活纪录“晒”于网络空间,与他人进行分享。据研究机构We are social最新发布的报告统计,截止2014年1月,全球互联网用户达到24亿,其中社交网络活跃用户数量达到18.5亿,中国社交媒体用户每天在社交媒体上所花费的平均时间为90分钟,人们沉浸于虚拟平台中的自我表露和印象管理。

社交网络为自我呈现和形象塑造创造了积极条件,用户能够自主选择和控制自我展现的内容,同时这也为网络“晒”行为的盛行提供了空间。“晒”,来源于英文“share”,就是网友通过文字、照片或视频等形式将私人物品、生活琐事、个人心得等曝光于网络,由人评论,即“自爆式”分享的信息传播行为。所晒之物类别多元,“晒自拍”、“晒美食”、“晒幸福”、“晒旅行”比比皆是。正如美国学者约翰·帕尔弗里所说,年轻人已经养成了在facebook上共享大量的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既是盲目的,也是无法控制的行为,其身份的表现形式在于处于什么环境、见什么人、干什么事,他们越来越依赖网络而生活,而且以各种方式展示自我的生活,以塑造自己在网络中的良好形象。①而在中国,饭前拍照上传微博、微信平台,出游便立马在社交网站签到或发布照片,此类“晒”行为已经成为很多网友的一种习惯。社交网络空间的虚拟“化身”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忙于通过各种“晒”的形式进行自我表露,也倾向习惯通过网络中的“个人主页”去了解“窥视”好友的日常生活。“晒客”和“看客”已经成为网络世界中的重要族群。

一、社交网络中“拟态人”的角色管理

早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概念,指出人们头脑中的世界并非真实的世界,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主观能力的有限性,个人对超出直接经验性感知范围之外的事物,只能通过报纸、电视等传播渠道去了解。媒介对现实环境并非完全“镜子式”的摹写,但人们却依据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对现实世界做出反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成为了人们重要的信源、社交场和休闲娱乐聚合地,网络媒介也参与到构建“拟态环境”之中。网络环境中,个人在信息编码和解码方面具有空前的主动性,能够借助自有新媒体平台和相应的技术手段,使个人参与到“拟态环境”的构建。因此,新媒体环境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不仅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也会影响对社会主体“人”的认知。人们头脑中对他人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社交网络间接形成的一种由主体选择加工后的拟态的人物形象,即“拟态人”。

交往模式的变更使得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界面进行相互认知,然而“拟态人”并非完全真实的自我写照。在社交网络时代,物理身份缺场等原因造成的网络虚拟性、匿名性被颠覆,人们开始以个人真实身份在社交媒介中进行自我表露,有学者指出社交网络中的自我表露其目的更多是为了形象塑造和吸引注意力,属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的行为举措。因此在网络世界中人们会精雕细琢般地营造自身形象,“晒”是最常见最直接的方式。为彰显自身独特身份地位、品味秉性、人格魅力等,塑造出一个符合自身期许且能赢取好友关注的形象,人们时常会选择性加工“晒”出各种“美化”信息。

二、网络“晒客”的行为特征分析

虽然“晒客”有不同类别、所“晒”之物也相异,但“晒客”拥有以下共同行为特征:(1)属“利益”驱动自发性行为。虽外在环境会诱发或影响网络“晒”行为,但“晒客”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将个人私密信息进行分享的意愿及动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晒”满足了“晒客”的利益追求。这种利益既包括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利益需求。(2)是一种价值标准控制下的选择性表露。网络交互不同于现实中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跨时空性使得网民在编码过程中掌控了更多的主控权,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所提出的“前台”“后台”现象在网络交互中愈发显著。“晒客”可以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等形式在“个人主页”强化希望别人看到的理想形象(即前台表演),对某些不希望展示的内容进行隐藏(即后台自我隐瞒)。(3)渴望与“看客”形成互动。“晒客”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想象着“看客”的回应选择过滤信息内容,编辑、检查信息的表达方式,以此塑造一个更被好友或陌生人关注或喜爱的形象。②网络的无边界性、共享性和互动化特征为“晒客”培育了庞大的“看客”群体,这也成为激发“晒”行为兴起盛行的源动力之一。(4)传者与受者角色间的转换,“晒客”也积极关注其他网络动态。“晒客”与“看客”的角色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晒客”在进行自我表露的过程中也积极关注外在环境的变化,关注其他网民发布的消息及热门话题事件,网络热门话题事件也时常会影响“晒客”的内容选题和信息表达方式。

三、网络“晒”行为的传播心理学透视

“晒客”的兴起和发展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为网络“晒”行为的盛行提供了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社会转型发展期价值观的多元混沌现状促使人们通过网络排解社会压力。同时,网络“晒”行为受独特的心理机制的影响,在某些心理动机的驱使下“晒客”逐渐习惯甚至依赖在社交网络中事无巨细的曝光自身经历、心情状态等。结合现实案例,本文梳理归纳出了诱发网络“晒”行为的五种心理机制。

1、从众心理,社会导向下的跟风体验

“晒客”的兴起,可追溯到2006年底北大副教授阿忆在其个人博客中公布自己的工资条。此后,“晒”工资引发了一股潮流,各行各业的网民开始将自己的工作年限、具体职务、工资收入、奖金等“晒”到网上,很多网民受这种氛围影响,纷纷加入“晒客”行列。③“晒客”所晒之物种类也逐渐扩大,从餐点美食到新购衣物、从家庭装饰到豪车驾座、从名人活动到奇特经历等等,包罗万象。受这股风潮的影响,某些网民甚至习惯将自己每天吃了什么、做了什么、见了谁,全部记录在社交网站中供众人分享评论。

中国网民群体中以年轻人居多,相较传统一代他们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更乐意追随社会风潮以展现自身个性。年轻网民群体善于探求新知,好奇心强,精力充沛,也随着“晒客”的流行而趋从若鹜。为了追求社会文化的发展潮流,年轻族群乐于投入充足的精力和时间体验新事物,且网络的“晒”行为容易使网民群体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形成在网络平台中“晒”出个人生活点滴的习惯,“晒”行为兴起的整个过程中从众现象明显。

2、自我表露,寻求情绪情感释放

人类是社会性情感动物,有着丰富的情感情绪。人类历来有着寻求渠道记录生活、释放情绪的习惯,从最初的只供自己翻阅的日记,到在人群中传阅的传记,再到后来的博客、微博、微信界面“个人主页”。“晒”可以看作是个人情感思想在网络界面的延续表达。网络派生的社交媒介助推人类的情感交流平台进一步扩大,“晒客”也得以以个人或他人的部分隐私为内容,突破社会条件的限制,最大化公开表露自身情绪情感,推动主体自身的人内交流和人际交流、超人际交流。换句话说,在外塑形象的“自我”和自然状态下“本我”的建构认知矛盾中,“晒客”是更接近于“本我”状态的个体狂欢,网络“晒”行为盛行也就成了现代人寻求情绪情感释放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当代社会处于转型发展初级阶段,现代人承受着来自就业、人际关系、经济、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现代人有着强烈的情绪释放需求,而在现实生活中迫于种种压力人们并不能完全真实表露释放个人情绪。鉴于网络的便捷性和半虚拟化,“晒”就成了网民表露和释放情绪情感的重要途径。人们在网上“晒”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愉悦或烦闷之事,使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宣泄,有时还能够通过好友间的互动收获他人的祝福或安慰。无论是“晒客”自主性分享行为,还是网友的出谋划策、鼓励关怀都能满足社会主体的情感需求。

3、自我提升,展现独特人格特质

从某种意义而言,社交媒体环境是由用户个人价值观驱动搭建的“人造自然环境”。在这个人造自然环境中,用户所发表和关注的言论都可看作是一种寻求身份认同、展现人格特质的自我表达。自我提升是指人们总是倾向于展示正面的自我形象,以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某些网络用户为了表现和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及生活品味,寻求优于常人的人格特质,会在网络世界中借助各方资源构造个人独特媒介空间。“晒客”正是此类媒介活跃用户。虚拟人造自然环境中,传播主体享受着社交媒体所带来的大范围及时互动,使其能够在更大的交互平台呈现个人学识、生活品味和人格魅力等从而试图获取他人赞许。

社交网站中的信息多线程地扩散传播,个人所发布的信息拥有更庞大的潜在听众群,激发了人类自我表现、获取他人认同尊重的本能。“晒”的传播行为是自我表露本能在网络世界中的延伸,传播者能够获取传播行为带来的满足感和优越感。

4、消磨时光,弥补目标缺失

社交媒介已经成为现代人常态化使用的工作、交友、娱乐工具,人们越来越习惯长时段“在线”,并时不时刷新查看微博或朋友圈动态。很多网民表示如果长时间段不能正常使用微信等社交网络,他们时常会感觉焦虑、烦闷、不安,而这正是“社交网络依赖症”的表象之一。人们时常感到现实生活平淡无聊,而社交网站中充斥着丰富多彩的各类资讯,时常借助于各类社交网站消磨时光,通过“晒”生活的形式寻求存在感。另一方面,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部分人群为了生活而奔波,受重重压力所迫迷失了人生目标,为了弥补目标缺失的迷茫,这类人群成为“晒客”的一员,在“晒”中“享受、充实”自己的生活。

5、炫耀攀比,满足自恋与虚荣心

在虚荣心、自恋等心理动机作祟下,人们易显现出超强表现欲和攀比等行为。炫耀攀比情结是激化“晒客”异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晒”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交流、共享,不是为了攀比,但在“晒”的过程中很多人有意或无意的走向后者,有的“晒客”以炫耀为其主要目的,炫耀自己的面貌、炫耀自己的工资、炫耀自己的归属物品等等。④在网络中充斥着炫富攀比案例,其中“郭美美事件”是典型代表,而此类事例是现代人价值观偏离扭曲和心智心态发展不健康的结果。网络管理缺乏规范化约束力也为炫富攀比“晒”行为提供了滋生温床。

四、喧嚣背后的虚无:“晒”行为的冷思考

网络“晒”行为满足了现代人信息交流互动的需要,其体现的是转型发展期社会主体在价值理念失调状态下的一种心理缓冲与尝试,是个人文化价值理念与社会价值观冲突融合、协同发展过程的必然体现。在给人们带来自我实现、分享交互等正面效应的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和社会发展忧患。

对社会主体而言,“晒客”现象容易造成个人过度依赖于网络空间的自我呈现和信息收集,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活动,使得人们容易滋生孤单、自恋、虚荣和“晒”成瘾等心理疾病;另外,网络“晒”行为交换共享特征明显,为了获取高关注度和高回复率,易导致人们编造虚假信息或发布侵犯隐私内容,例如有些网民为了一夜成名甚至不惜发布个人“艳照”只为博得他人关注。对社会而言,缺乏合理规范的“晒”行为也容易引发危机:首先,在社交媒介过度曝光个人隐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引发社会安全隐患。“晒客”所晒之物大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不可避免地与现实世界有着关联,且有些社交媒介为实名登入,过度细节化曝光自己的日常生活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烦。其次,“晒客”发布信息真伪难辨,引发舆论导向问题。某些“晒客”为了赢得一时的轰动效应,肆意制造“吸睛”新闻,而网络新闻的真假又一时难辨,在某些热点问题上网民又容易群体性盲目跟从,引发舆论导向偏颇的趋向。此类现象在“晒黑”族群中最易显现,某些片面夸大或编造的“晒黑”内容易引发网友的群体性盲目行为,甚至会导致某些影响社会安定的越轨行为的发生。以维权为初衷的“晒黑”时常会不受控制地演变为一场集体性攻击与谩骂,最终演变为网络暴力。最后,过度彰显物质追求,引发社会价值观导向的偏差。网络所“晒”之物大都为衣食住行等“物质”,且网络中的“炫富”攀比现象比比皆是,在网络空间过度张扬物质生活追求,容易使网友对现实生活产生错误认知,影响社会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践行。总言之,务必防止过度的“晒”使网络空间演变成为异化信息群落——“眼球效应”背后的判断力缺失及道德缺失背后的信息垃圾场。

“晒”具有双面效应,既能引导个人和社会积极健康发展,也易引发“炫富”“网络暴力”等不良风气,所以对网络“晒”行为进行全面认知,挖掘其背后的心理因素,从源头扼制错误的异化“晒客”行为,倡导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约翰·帕尔弗里、厄而斯·加瑟:《网络原住民》[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②邬心云,《博客传播中的自我呈现》[J].《传媒观察》,2013(6):20-22

③徐晓波,《大学校园“晒客”现象的心理学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8-71

④张婧,《从晒客到炫富的社会学分析》[J].《现代妇女》,2014(2):150-155

(作者:韩晓丹,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戴世富,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