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女性主义电影对女性主体形象的构建

女性主义电影对女性主体形象的构建

○王晶晶

【摘 要】电影作为再现社会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对创造和确立各种社会成规与性别成规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处于“他者”的地位,处于男性视觉监管之下。那么女性主义电影针对这种现状是如何反击的呢?本文将从“去他者化”说起,从几个方面去尝试剖析女性主义电影对女性主体形象的构建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女性形象 电影

电影作为父权意识形态的产物,在反映女性生活时,沿袭了一套对女性极其不公的刻板陈见。因此面对长久以来电影作品中男性霸权主义的压迫,女性主义电影旨在用女性观点来诠释有关女性的议题,探讨女性活动、女性题材。它特别关注电影对女性的建构以及这种建构背后的父权话语的运作,并在对这些运作规则的认识的基础上尝试改变固有的编码模式,进行“女性电影”生产,实现对传统父权规则控制下电影话语的颠覆。

一、女性形象:是“他者”亦是“附庸”

传统电影中,女性文化被明确地性别化,这本身就是对于女性话语体系的一种歧视,使女性成为传播意义上的“他者”。“他者”一词最早出现于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中:“他是主体是绝对,而她则是他者。”波伏娃认为女性是男性主体的客体,扮演着父权制社会给予她们的规定性角色,由此女性成为一种社会性别而不是作为心理性别而存在。

其次,传统电影对女性角色存在着刻板印象。在传统电影中构建出的女性形象常常表现为过分的依赖男性依赖家庭,女性角色局限于为男性无私奉献的妻子与完美母亲,展现的多为社会地位低下,依附男人的弱者形象。例如《曼哈顿灰姑娘》中女主角是一个在贫民区长大的单身母亲兼女佣,《风月俏佳人》的女主角维维安是一个出身低俗的妓女。

再次,在电影中女性角色是作为观众和所有电影中男性角度的混合凝视对象而存在的。福柯认为每一个人都会在凝视的重压下变得卑微,在电影中对于女性角色凝视自然也是无处不在,归类大体可产生如下三种视角:观众的凝视,摄影机的凝视以及电影中男性人物的凝视。劳拉·穆尔维早在《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中就提出在电影接受过程中男性看、女性被看的两性观影模式。女性作为银幕故事中人物的色情对象,男性人物被设置为电影故事中观看的拥有者,女性被变成了视觉景观。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也曾经质疑身体是否是女性所属的抑或是带有商品属性的,女性所属实实在在成为了“被凝视的对象”,一件“消费品”。不仅仅是电影中的男性角色和摄影机的窥视角度,就连作为影院里观众,女性角色对于他们仍然是作为色情对象存在,观众被预先设定的主体位置是站在男性的观赏的角度用眼睛“窥视”与“消费”女性身体。

二、主体构建:“去他者化”

为了把女性形象从男性凝视中解放出来,女性主义电影开始着重从女性叙事角度出发,逐步“去他者化”,改变男性与女性简单的看与被看的角色,呈现出真正的女性主体意识。

“他者”不能再是无能为力的观看对象,而要成为观看主体,用自己的看法改变世界。电影在构建主体形象时要善于从女性视角,剖析女性世界与情感波澜。著名的女性主义电影《永不妥协》讲述了一位经历了两次离婚并拖着三个孩子一贫如洗的单身母亲,历尽艰辛,以永不妥协的勇气和毅力帮助600人组成的原告团打赢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民事赔偿案。这是一部以女性为表现主体的励志电影,在细节上深刻反映了在以男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女性的艰辛生活处境和地位,但更多的是对女性永不妥协精神的赞扬,构建出女性从弱者变为强者的主体形象。

鲜活的女性主体形象还必须要展现女性的能力和自己的欲望。电影呈现出的女性形象不再是作为男人的附属品而存在。《穿Prada的恶魔》的女主角马琳达是高级服装杂志社的主编。每天早晨的生活从四杯咖啡开始,她追求完美、心细如针、敏锐善变,是让人望而却步的工作狂和职场女王。女性主义电影对于女性的形象构建都展现女性也是可以胜任传统意义上只有男性才能胜任的公共领域行业,例如法律,传媒等行当。体现女性在涉及严肃类型如环保,司法等话题时开始逐渐掌握话语权,拥有与男性平等对话博弈的权利。

三、两性博弈:身体政治

女人在维护男权统治意识形态的庞大电影工业中是被作为被看者而出现,成为男性凝视的色情对象,沦落成为了男性欲望的能指。在电影中为了迎合父系秩序中男性的观看欲望,女性的外貌体态被编码成强烈的视觉元素。因此女性必须以性感的身躯、装扮和行为寄身在男性霸权的电影之中。

在女性主义电影中,女性主体一方面展示自己的身体,但那性感华丽的外表不再仅仅为了取悦男性,更多的是展现自我,显示风格,热爱生活的表现。在《穿Prada的恶魔》中,马琳达穿高跟鞋、戴大耳环、艳丽的妆容,但这一切更为与她时尚主编的气质和身份相匹配。另一方面,女性撕去了在男性目光中或含蓄或艳美的面纱, 坦荡荡地宣告自己的爱恨情仇,表达内心最强烈的原始愿望。《胖女孩》讲述的是一对姊妹花,一个美一个丑,十二岁的小丑妹偷窥姐姐与美少年的翻云覆雨,自己却无人问津。正常的姊妹对情欲世界迷迷惘惘的憧憬,却开启了悲剧的大门。影片对于女孩子青春期心理变化以及她们初试云雨的复杂历程,将这类严肃的话题与大胆的性爱场面结合。在展现女性身体的同时更多展现的是女性的内心,剖析胖女孩丑妹妹的自卑扭曲的心理。

在女性主义电影中,围绕女性身体的两性争夺博弈战从来没有停止过。身体依然是女性主义与男性霸权的交锋场地,依然有巨大的象征意义,因此在对于女性主体构建的过程中,这个敏感而又实际的问题必将成为女性主义电影不可规避的一个问题,只有通过巧妙的表现手法,才能将身体政治转化成为女性利益和权利代言的砝码。

四、表现手法:心理剖析与反常规化呈现

女性主义电影中为了改变女性被动“凝视”地位,促进“她时代”的到来,在对于影片的整体呈现手法上更加注重意向层面的展现。通过对于女主人公心理层面的剖析以及反常规化的剪辑方式,烘托出女性主体的整体形象。展现女性为摆脱桎梏,不惜用生命进行抗争的认知之路。

《时时刻刻》是三个女人的故事,虽然处于不同的时空,有各自的恐惧与渴望,但“戴罗薇夫人”这个名字却把三个女人紧密相联。一个精神濒临崩溃的天才作家,一个深受小说影响生活轨迹被改变的家庭主妇,一个守候天才的女编辑,在现实桎梏束缚下的她们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对现实庸俗生活的绝望,她们的心中仍渴求更有意义的生活。

影片通过反常规化的剪辑将她们的故事交织到了一起,描绘了不同时空里三个女人的一天。一种濒于崩溃的终极情感,三个人都如同烈火焚身一般奔突着寻觅着灵魂的出口。影片的设计结构对观者充满吸引,那些故意重合的生活细节,甚至不同时代人物衣服色彩的一致,三位女主角绛红色的石头耳环,都在形散而神未散的意境中展现女性主体的形象。大量内心独白“我独自在黑暗里,深深的黑暗里,只有我自己在明白我面对的黑暗。”“要认识生命,知道它是什么;要直面生命,无论它是什么;最后把它抛弃。”通过这些心理独白的揭示展现女主角内心的恐惧,不论时光流转,对于细碎生活中痛苦的知觉,永远是女性脆弱而坚强的底线上不同于男性的心理触动。在这里,女性不再是作为男性凝视的色情角度的存在,而是作为一个个有思想的主体时时刻刻地追求着自由与解放。

五、反思:悖论的存在

在女性主义电影中对于女性主体形象的构建过程,虽然女性的主体地位得到提高,情感内心世界得到关注,但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总结大致有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矛盾的悖论。

其一是女性自我展现、欲望彰显与男性消费之间的悖论。目前在女性主义电影中,注重打破对于女性形象的性幻想对象的刻板印象,竭力展现女性自信与实力,她们穿着时尚,谈吐得体,称霸职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无形之中仍然将女性置于男性的视觉消费对象的行列,使她们被消费。例如《律政俏佳人》中女主角性感的外形从一定程度上看,这样的角色设定仍是满足了男性“看”的快感,女性仍然成了男性“被看”的性对象。

其二是女性个体打破与“象征性歼灭”之间的悖论。随着影视作品种类的丰富,女性主义电影想要脱颖而出,必须在主体构建的过程中突出个体,体现亮点。打破传统的电影模式,改变在电影中女性千篇一律的柔美形象,要让女性走上领导者的地位,拥有重要的决定权与参与能力,满足观者的新鲜感。而盖耶·塔奇曼的“象征性歼灭”指出:“受众是媒介运转的必备条件,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受众,媒介必须反应社会价值标准。”在此,我们就发现矛盾:电影传播的个体呈现需要女性电影打破原来对女性刻板形象的定位,而“象征性歼灭”却又要求歼灭一些男性主流思维难以接受的东西,让女性形象以符合男性标准的形象出现。在打破桎梏与墨守陈规间,矛盾自然而然就存在。

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女性主义电影对于女性主体形象的构建还是能够产生社会共振,取得成效的。至少从女性观者的角度来看,在传统电影中,她们只有将自己置身于话语最能被理解的位置上,也就是“男性观看”的位置上才能够理解整体的意义。但是在女性主义电影中,女性观众的传统主体位置被打破,她们有可能从自己的角度解读电影,不一定完全沿袭男权社会的目光,接受父权意识形态对女性的偏见与歧视。也就是说,女性主义电影为女性观者构建了一个迷人的拟态环境,在这里,通过自己的解读可以颠覆父系霸权的专制,实现自我的救赎。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悖论的存在,女性主义电影才能够蓬勃发展,以一种螺旋式的态势不断前进,在男性霸权体系中开疆辟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M].商务印书馆,2013

②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③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④王宏维,《论他者与他者的哲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4(4)

⑤魏莹,《女性主义电影中女性形象的转变及其原因分析》[J].《作家》,2008(10)

⑥章旭清,《“他者”与“解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解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1)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