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用户名:admin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浅谈报纸新闻文体改革的源动力

浅谈报纸新闻文体改革的源动力

○王 阳

【摘 要】改革是发展的源动力,而探求改革的源动力则更有必要。看清时代发展的背后推手,才能真正明白社会的需求,也才能为报纸这类传统媒体的自我突破寻找到正确的航向。“适者生存”在报纸改革之路中清晰地印证着,一代代报人在改革的过程中洞察着时代,寻求着自身的突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闻文体 改革 创新 融合

报纸,曾是个风靡一时的消息传播载体,而今,报纸是否会消亡成为了所有报人必须面对的一个残忍问题。全球报业都在疑虑中徘徊,在踯躅中探索。近几年,官方数据调查显示,报业增速放缓甚至有了下滑趋势,发行下降,收入下滑,读者老化,读报时间较少等问题越发凸显。尽管我们反对报纸“消亡说”与“寒冬说”,但报业正处在一个重大的“拐点”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求取发展,报纸文体方面的改革从未停止脚步。而这改革背后的源动力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受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增强

如今,人们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受众成为了有明确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的群体。越来越多“以民为本”、“为民说话”、“为民做主”的姿态出现在媒介表达当中,大家不再需要打官腔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处处都有发表意见的平台,每个人都渴望能被重视和尊重。受众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与批评建议权,这对报纸是一次冲击,更是一次挑战。

面对这个“自我参与度”急剧升温的时代,报纸文体改变了视角,由俯视走向平民化,报人也明白了自己不再是为民代言的知识分子,而是自身为民的媒介专业人士,记者放下架子,以老百姓的思维交流和提问,报道中第一、第二人称的表达开始明显增多。同时在报道中力求给受众更多的参与感,增强报道的趣味性、灵活性和可读性,如报纸开始用散文式的方式写活泼的报道;用故事化的角度来解决人们没有耐心读完的长篇报道;不少报纸更是增加了读者来信的版面,可以让读者直接参与到文体创新中,虚心接受广大受众的建议;而预测性报道开始更多解决读者们迫切想要了解和关心的问题。当单向报道变为双向交流时,当官腔报道变得喜闻乐见,报纸才真正迎合了大众的表达与参与欲望。

同时,尽管没有网络的时效性优势,报纸新闻也在努力顺应当代人快节奏的模式,当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浏览型读者,报纸新闻更加注重突破与尝试,文体方面漫画新闻、图表新闻增多,帮助人们用直接且简便的方式解读复杂的消息,特写消息更是方便人们一眼扫到核心内容。文体的由雅到俗,娱乐性、信息性、服务性的增强,让报纸新闻变得易读且悦读。

二、打破界限的创新思维

如果说用一个词来形容现今时代的热点,“创新”一定必不可少。而报纸新闻文体更是在自我创新中下足了功夫,几年的探索中,除了消息、通讯等基本类型外,更是在报道中增加和融合了许多新的文体类型。散文体、章回体、新闻连载、深度报道一一登上了舞台。经过八十年代的思想启蒙与探索试水之后,九十年代是新闻文体界创新最活跃的时期,典型代表有“漫画新闻”兴起,“深度报道”的追捧,“大特写”的繁荣。报纸新闻文体创新一直在寻求着突破与改善,如《中国青年报》较早在头版上用七张现场照片取代了文字解说;大兴安岭火灾的“三色报道”采用立体化的手法,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与解剖事实,突破了因袭多年的平面化、简单化、两极化,确立了辩证的新闻报道方法。创新精神一直扮演着报纸新闻文体改革的源动力,同时创新也永远伴随着争议。当1985年《大学生毕业成才追踪记》作为深度报道的开山之作面世时,“四不像”的议声涌动;当南方周末《平时是天使,周末是魔鬼》的报道第一次冲击到5W的新闻要素之时,引起的议论众口难调。可喜的是,在自我突破与高度融合的过程中,现今报纸新闻文体的表现手法学会了文体借鉴与自我融合,如“体验式报道”、“综合式报道”的层出不穷,1978年新华社采写的《为了周总理的遗嘱》,使得报告文学也具备了重要的新闻价值,实现了文学与新闻交叉延伸的体式突破。新闻文体界限模糊化,人格化、戏剧化讲新闻,多侧面、多角度写事实,报纸新闻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着它的独特魅力。

三、浮躁过后的本真追求

这是一个充斥着各种声音的时代,更是一个媒介飞速更新的时代。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价值多元、追求多样的崭新舞台。不同人的不同理念在这个舞台上交融、交锋、博弈,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有人说这是一个大众麦克风时代,人人都可以即时诉求,这也使得舆论监督的广度与深度从未像今天这样丰富溢彩。而在这言论漫天时,反映出的也是人们对于信息追求的一种浮躁之态,这个社会不缺少言论,而是缺少思想。信息充斥与爆炸的环境中,报纸没有电视的视觉感染力,没有网络的飞速传播力,又怎样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突出重围呢?

就像繁华过后会归于平淡,纷乱过后会渴望宁静,当快餐文化风行一时,翻书品茶便成为一种憧憬,如今的浮躁中需要的是一份本真。南都数字信息部总编助理谭仁玮认为,在读者动辄就能在在网络上搜索到无数条相关消息的时候,煽情、包装已不是读者需要的东西,读者需要的是事实,是干净利落的事实。其实关于报业出路的探究并不少,尽管观点各异,但对于报纸专业主义的追求和高品质的要求似乎变成了如今报业出路的共识,高度重视专业主义成为了报纸新闻突围的重点。在高品质方面主要着眼于还原真相的高品质、舆论监督的高品质、思想深刻的高品质、人文关怀的高品质,让报纸引领公众做有价值、有权威的追求与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追求独家报道早已变得相当困难,我们更渴望看到独特的角度与深度,不求独家,应求独特。同样的新闻资源,只有经过新闻人的挖掘与整合,才能更具新闻价值。报纸的思想不是对于大众舆论的概括总结,而应是对于新闻理念的专业思考,新闻叙事者不仅仅是事件的记录者和播报者,更应使新闻具有深度的认知可能。而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中,新闻报道曾陷入过深入报道的误区,也经历过长篇大论的泥沼,在一次次对于形式的过度追捧和文体的错误解析后,新闻界需要的是一次对文体去伪存真、去华求实的本真回归。

1990年,受中宣部委托,中国记协举办的“现场短新闻”评奖活动暗含着官方对新闻文体回归“信息”本身的引导。1991年举办的“中国新闻奖”又明确提出了对报纸信息量的要求。在报纸业萎靡的今天,《南方周末》能风行三十年的背后是对于原创新闻报道和最专业化的新闻发现与表达的追求。在浮躁的年代,“本真化”与“精品化”将成为所有纸媒在互联网时代生存发展的必然途径。

四、全媒体时代的大众呼声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数字化、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媒体正在冲破自身局限,原来泾渭分明的几种媒介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并悄然兴起一场新的融合。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信息来源纷繁复杂,早已没有一种媒介可以实现一家独大,任何一个媒体都不能在自保中继续生存下去,所以做好与不同媒介的沟通与互动成为了现在报纸新闻文体突破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新闻文体改革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现在的网络时代,虽然报纸新闻文体一直保持着严谨的态度,但现在报纸报道中网络语言的运用早已数见不鲜,如“菜鸟”、“青蛙”这样的词汇在新闻中运用自然,毫无违和感。而既然是不同的媒介,就必然有优劣之分,在这个媒介高度融合的过程中,报纸新闻文体着眼于自身的劣势,并在思考与转变中,努力把劣势变为自身的优势,网络媒介信息量大,传播快,却存在着信息流于形式,内容过于肤浅的弊端,这时报纸要提升自己的分量,必须提升自己的选择性,当读者已经习惯从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即时消息时,报纸报道昨天的消息已经毫无意义。电视、网络拓宽了报纸的信息来源,报纸就要学会在众多的新闻中选择真正有价值的消息,并在文体上充分发挥纸媒方便思考与阅读的优势,放大有附加值的深度报道,加大采访的力度和挖掘深度。深度报道、系列报道在现在的报纸文体中新发展与追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种报道形式可有利于挖掘到新闻背后的深度,填补网络新闻盛行时代,人们对于思考的需求。走上新媒体融合之路的报纸,更要充分利用“报网互动”的模式,报网互动作为媒介融合的重要形式,也是报业目前渠道融合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虽然从宏观上看,报网互动是发展战略层面的媒介融合,但其对于报纸文体的改革也有着直接的推动力,报网互动传递出的是一种更为开放和灵活的办报理念,因而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文体有了更多的创造性与可能性,如《北京青年报》以《1993,北京人你过得好吗?》为题,率先推出了“公众调查版”;南都2001年根据电视节目整理,出现了如《十五计划新面孔张卓元教授网上谈两会》的谈话新闻,这些新文体的出现与发展都让我们更加坚信,在多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报纸新闻文体还会出现更多的突破与创新。

人们永远都需要优质稀缺的信息、深刻多元的思想和温暖心灵的情怀。报纸在互联网时代仍有其存在的必要与自身的优势。任何一种文体都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探究报纸新闻文体改革的源动力,是为了在洞察社会需求的同时,也为当今时代报纸业的发展寻找出路,让其在创新文体与追求本真中,实现改变与融合,继承与发展的完美相配。让更多人感悟到报纸文体的魅力,让这被遗落的珍珠重放光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徐江善:《谁抢了你的麦克风》[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②许颖:《媒介融合的轨迹》[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