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汶川地震期间《华西都市报》头版新闻图片研究

汶川地震期间《华西都市报》头版新闻图片研究

○韩 驰

【摘 要】“5·12”汶川地震开启了中国灾难新闻报道的新时代。本文通过对震区当地媒体《华西都市报》头版新闻图片的样本研究,从图片总量、质量、表现内容以及来源等方面分析该报的图片报道特色,借以说明这一期间新闻图片报道新的转向与进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华西都市报》 新闻图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这是继唐山大地震后中国又一巨大的灾难性事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家新闻媒体迅速作出反应,积极投入到对灾难事件的全面报道中,不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行动迅速、信息公开程度高,表现出当下新闻工作者高度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抗震救灾的报道中,新闻摄影记者在第一时间发回许多新闻图片,这些新闻照片真实、立体、客观地呈现了新闻现场,震撼人心。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四川当地的报纸《华西都市报》的头版新闻图片进行分析,试探究这一阶段该报的头版图片风格与意义呈现。

一、样本选定及依据

1、报纸的选取

《华西都市报》作为四川乃至整个西部最具代表性的报纸媒体,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具有一定的品牌公信力。同时,该报纸定位于都市类纸媒,更为贴近一般大众。

2、时间段的选取

“5·12”地震波及范围特别广,后续引发的各类问题也比较复杂,属于一个长期性的社会议题。而本文中重点考察的是报纸头版对灾难事件的集中呈现,故将整个时间跨度缩小至地震发生后的一个月(5·13~6·13)之内。

3、分析单位的选取

《华西都市报》的头版新闻图片,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新闻摄影图片。其他如图表、示意图、漫画等不在研究范围之内;二是图片有明确的来源。

4、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汶川地震时期《华西都市报》所刊登的头版新闻图片进行归纳与研究。同时,本文还结合图片视觉原理以及符号学相关原理进行分析。

二、数据统计及相关分析

1、头版地震新闻图片的比重

5月13日到6月13日期间,《华西都市报》每天的新闻头版都刊登有关于汶川地震的大幅新闻图片,与地震相关的新闻报道成为这一时期该报最为关注的焦点。根据统计,这期间《华西都市报》头版新闻图片共122张,其中与地震相关的新闻图片占83%。特别是在震后两周内,与地震相关的新闻图片占据头版的重要位置。从表2可以看出,从5月29日开始,这一趋势有所减弱,其他新闻报道图片也开始出现在报纸头版,变化趋势明显。

2、头版新闻图片来源

头版往往是报纸媒体最金贵的地方,对于头版新闻图片的选择,每一家报纸媒体都会精心斟酌。因而,图片的来源与出处也不可忽视。

新闻来源表明了新闻事实、观点与材料的来源出处,由谁而来,是新闻真实性与权威性的重要体现。从表3与表4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华西都市报》的头版图片大多来源于新华社与四川日报社,其总量为70张,而来源于本报社的新闻图片共31张。结合对这一时期《华西都市报》整个新闻图片的了解与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在除头版之外的其他主要版面上,《华西都市报》主要使用的是本报拍摄的新闻图片。但在头版图片使用上,《华西都市报》仍一贯采用新华社或四川日报社等权威媒体机构的新闻图片,以强调其公信力。

3、地震新闻图片内容分析

通过对图片内容的梳理,笔者将这些新闻图片分为表现“领导、救援现场、儿童、救援人物特写、灾后安置、尸体照片、灾难现场、学生(学校)及其他”等共9大类。通过表4可以看出,表现领导指挥救灾与慰问的新闻图片占最大份额,往往以最大版面占据头版图片中最重要的位置。其次是表现救援现场的新闻图片,而人物的特写镜头与灾难现场的拍摄镜头也占相当一部分比重。

总的来说,作为当地纸媒,《华西都市报》第一时间向广大受众发回最新最全面的新闻报道,其专业精神与媒体社会责任感值得称赞。然而,由于媒体有自己的生存规律,灾难性事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断报道之后,就会慢慢被其他重要新闻事件所取代,逐渐淡出媒体的关注视野。当然,这并不意味对于地震的报道就从此中断,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有关灾后重建的各类新闻消息与图片仍然见诸报端,“5·12”地震的相关消息被该报持续关注。

三、头版新闻图片的特色探析

1、头版图片主要以领导活动为中心,突出主旋律

在所统计期间内,有关领导人视察灾区情况的新闻图片占32%,为这一阶段头版图片内容的最大部分。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头版就刊登出温家宝总理亲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的新闻照片,不仅体现出党和国家对这一次灾难性事件的高度关注,同时也让受灾群众感到深深的关切。国家领导人亲临灾区,不仅向中国人民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展现出一个反应迅速、有积极应对危机事件能力的中国政府形象,同时,国家领导人亲民爱民的形象也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2、灾情与救援并举,信息的平衡化处理

灾难本身是很重要的新闻事件。据统计,从5月13日到6月13日,共发表灾难现场照片12张,在表现救援现场等其他照片中,也涉及到地震现场的相关景象。这些照片给读者再现了最真实的灾难现场,让受众身心受到强烈的震撼。然而灾难已经发生,过多呈现灾难只会让读者的内心产生强烈的恐惧与不安全感,这不仅不能做到良好的正面宣传,反而会适得其反。因而,震后的救援工作成为该报力求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在头版新闻图片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因此,灾情的真实呈现与救援工作的积极报道,这两个方面在该报报道地震灾难的过程中实现了信息的平衡化处理,一方面通过客观镜头展现灾难的真实场景,让读者对这场巨大的自然灾难有一个直观、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也通过正面宣传救灾过程中的英勇事迹与集体的齐心协力,传达出国家在面对灾难时的强大力量和不屈精神。

3、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

针对这样一个重大的灾难事件,《华西都市报》的报道策略也进行了调整,在报道救援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同样塑造了一批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的平凡的“英雄”形象。据统计,头版图片表现救援现场与救援人物特写的图片占29%。翻阅这些图片可以感觉到,在拍摄救援现场的时候,摄影记者们总是多选择一个大全景或近景,抓拍解放军和救援人员将受灾群众救起的一瞬间,或者通过镜头展示出几位以上的救援人员携手合力的救援过程,展示出一幅团结合力、共同抗灾的感人场面,充满力量与感动。不仅如此,《华西都市报》从5月25日起,就开始策划抗震救灾先进人物的专题报道,刊登在头版的“英雄”人物大致有10位。如“痛失亲人,他冲锋在救灾路上”的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最坚强的中国女警察”蒋敏、“抗震救灾五过家门不入”的广元市青川县人武部部长袁世聪等等先进人物,该报通过对其感人至深、忘我投入的工作事迹的报道,塑造出一批抗震救灾工作中崇高的平凡英雄。

4、突出人文关怀与媒体理性

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是仅仅客观呈现灾难本身,还是从中展现人的力量,挖掘人性之美?通过对《华西都市报》头版新闻图片的梳理,似乎能找到一些答案。从图片内容分析得出的结论来看,再现灾难现场的新闻图片仅占12%,尸体照片仅有1%,而更多大篇幅的照片着重于呈现救援现场与领导慰问以及救灾英雄人物的情况。由此可见,《华西都市报》在这一阶段的头版新闻图片上表现了这样一个基调:灾难新闻不是直播灾难与呈现灾难,通过灾难本身,媒体需要看到的是更为真实的生命。关注灾难中所有生命的坚强与奉献,进而体现出生命的光华。

同时,从报道角度来看,《华西都市报》也做到了“无身体恐惧”的理性选择。如19日作为全国哀悼日首日,该报在头版图片选择上,没有将血淋淋的残酷场面呈现给受众,而是从一只手、一支笔的角度切入,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其意境无声胜有声。

结语

在当今这个读图时代,报纸的图片版面越做越大,数量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何用图片来吸引读者眼球、展示出报纸的观点与立场,已成为当下众多媒体需要思考的问题。“5·12”地震发生后,国内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大规模、长时间、持续性的报道,其传播内容与表现手法也更加多元、更加专业。可以说,“5·12”地震新闻报道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次重要转型,它体现了多媒体时代我国新闻媒体事业的巨大进步,值得我们深究其背后的意义。同时,通过对《华西都市报》头版图片的研究,也暴露出当下新闻图片报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头版新闻图片的人文情感不够,头版图片内容的单调,以及灾难场面的角度取舍等。对此应该引起媒体行业的重视并加以改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盛希贵:《影响传播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②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③李仕生,《成都三报地震专题报道比较分析》[J].《青年记者》,2008(12)

④黄顺铭,《灾难新闻照片里的“身体恐怖”》[J].《新闻记者》,2006(6)

⑤李春晓,《从突发事件报道看新闻图片的应用》[J].《中国地市报人》,2012(3)

⑥曹凌翼,《从汶川地震看中国灾难新闻图片报道的进步》[J].《群文天地》,2012(1)

⑦马美菱,《读图时代的传媒博弈——浅谈新闻照片在抗震救灾报道中的应用》[J].《新闻记者》,2008(7)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