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男性视角和政治运动下的近代女报——以《女学报》为例

男性视角和政治运动下的近代女报——以《女学报》为例

○唐小霞

【摘 要】1898年于上海创立的《女学报》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女性刊物,它在维新派男性精英的支持和协助下,由女性创办并以其为宣传对象的历史产物。它的出现给中国妇女办报带来了一次高潮,而相继创办的《女报》也是在其影响下的产物。结合两报办报的历史背景,它们同时又是在近代中国男性办报的影响和社会政治活动的需要下萌发和发展起来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近代女报 妇女刊物 《女学报》

一、《女学报》与《女报》诞生的历史背景

封建社会里的传统中国女性一直是以贤妻良母的形象出现,尽管在历史长河之中,也出现过类似武则天这样的女性统治者,但终究是少数。长期以来,她们受到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遵循的是像“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压制女性思想解放的愚昧思想。直至近代社会的到来,中国自欺欺人的“天朝上国”的意识被国外侵略者们大炮轰炸后,不仅当时大部分仁人志士开拓了眼界,同时还处在愚昧状态的女性们在思想上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为了服务于侵略活动,外国人在中国获得了办报权利,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就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立的首批中文近代刊物,用以宣传西方宗教文化等。尽管外国人办报这一举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对本国的文化侵略,但毋庸置疑的是它们的出现,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上一个新的起点,人们纷纷开始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新闻专业知识,并为己所用,比如《澳门新闻纸》就是通过翻译外文外报来获取“夷情”和“夷务”。然而首次提出解放女性思想的口号是到甲午战争后,由维新派仁人志士提出的。甲午战争爆发后,维新派在国内掀起了国人办报的热潮,男性精英们纷纷通过办报来宣传维新派主张和救亡图存的思想。江纫兰在《论女子参政之理由》一文中提到“女子握生生之原,居人数之半,为社会命脉,国家兴亡,女子与之有密切联系,”如果“一国之中而有半数无用之民,其国安能存于竞争之世界?”①。在这场救亡图存的思想变革活动中,维新派首次提出了“男女平等”、“解放女性”的口号,并使它们付诸行动,兴办女学,使愚昧状态的女性真正变成有人之人。

在解放女性口号的形势和影响下,一批爱国的知识妇女如康同薇、李蕙仙、张蕴华等,她们在男性精英的支持和帮助下,在上海创立了中国女学会和第一所女学堂,同时也创办了中国史上第一个女性报纸——《女学报》。1898年,《女学报》在上海诞生,主笔有康同薇、李蕙仙、裘毓芳等人,这些人多是维新派的亲属或倾向于维新思想的知识女性,深受维新派人士办报思想的影响。《女学报》同样提倡“男女平等”、“兴女学”、“妇女参政”等解放女性的思想。但是随着维新变法失败后,《女学报》也终于在10月29日停刊。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由于当时政府的阻挠和压制,在《女学报》停刊的一段时间内,一直都没有出现新的女性刊物。直到1901年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政府才允许人们创办报刊,此后妇女办刊又重新出现在人们视野。1902年5月,由陈撷芬创办的《女报》在上海问世,并与本年将其改名为《女学报》。

二、《女学报》和《女报》的内在联系

尽管目前国内对近代女性报刊的研究颇多,但是终究把研究的视角只是局限于对《女学报》的文本研究,或是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研究两报的办报思想,或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它们在当时社会中的历史作用以及为后来妇女办报提供历史见解和对女报人的历史研究等,却很少有学者结合两报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整合男性精英思想的影响下来分析和阐述两报诞生的真实原因。本文把《女学报》和《女报》作为研究对象,因为笔者认为他们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相关性,甚至有学者把这两份报纸的关系比喻成“母女”。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初期的《女报》在“图画”栏目的设计上以《女学报》为样本;与《女报》的创刊有关的女性,或多或少与女学堂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如捐款人有金兰贞、作者中如丁慧等;两报在同一年都采取了“随《苏报》附送”的形式。种种迹象表明了,陈撷芬创办的《女报》,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延续停刊不久的《女学报》。

上述为《女学报》和《女报》作为研究对象找到了依据,简要归结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两者在时间上的接近性,两份报纸在前后相隔不到四年的时间内创办,在思想上必定有某种程度的继承性和相似性,比如:都提倡兴女学,倡导女子教育等;二是两份报纸的名字相似,由陈撷芬主笔的《女报》在1903年第l期把《女报》改名为《女学报》,为了避免混淆,因此都把两者列入研究的范围;最重要的是,在对中国近代第一批女报人进行研究的时候,由于它们都是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末代清政府,无论在社会背景还是在思想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讨论。

三、男性视角和政治运动下的《女学报》和《女报》

从《女学报》或《女报》(后改为《女学报》)诞生的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份《女学报》的孕育而生并不是女性报人自发的活动,而是由于经受了一系列西方列强的侵略,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在这个已是国将不国的国情中,中国的男性仁人志士们通过对西方文化与国内境况进行探讨与对比发现:拉开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中国绝大部分女性在思想上依然处于愚蒙状态,因此在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中就首次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并倡导女性解放,发展女性教育。由此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女性的初步解放以及后来《女学报》的创刊,男性们在这个过程中是肱骨之臣并有引导和带领作用。但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所谓下的“男女平等”、“女性解放”,并不是说男性精英们在社会话语权问题上的做出让步,让被束缚几千年的传统女性能够在腐朽的思想中走出来并说得上话。真相则是办报成为男性在近代社会背景下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文化工具。所以说《女学报》就在男性变革运动和政治运动的环境下诞生的,并不是女性自身的思想觉悟足够提高而自发发动的实践活动。

1、《女学报》是在男性发动维新运动,为了救国图存的社会环境中诞生的。戊戌变法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物在上海创办维新运动的先锋刊物《时务报》,目的是为了解放国人的思想,以达到救亡图存的效果。同时也提出了“男女平等”、倡导解放女性和发展女性教育的口号,这个口号后来成为了《女学报》办报的思想基础。但是,这种口号不是男性们的真正目的,他们也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就能有足够大的思想上领悟,并转变一直被追从的“男尊女卑”的思想。陈撷芬曾说:“恐仍为便于男子之女学而已,仍为便于男子之女权而已”,从这一角度来看,她觉得男性提出的这些所谓解放女性的口号,也是不可靠的。

2、 《女学报》以及后来早期女性报纸的萌芽发展在很大的程度受益于男性报人们,是其思想意识得到提高并提出解放女性在封建社会不平等地位的狭缝中绝处逢生的。康有为曾在《大同书》中历数妇女在封建社会所受的摧残:“同为人之形体,同为人之聪明,且人人皆有至亲至爱之人,而忍心害理,抑之、制之、愚之、闭之、系之……雕刻其身,遍屈无辜,遍刑无罪,斯尤无道之至甚者矣”②。在家庭生活中,“妻之于夫,比于一国之中巨之于君,以为纲,以为统。”③三纲五常对妇女的迫害“日筑使高,凿之使深,加之使酷而已”④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男女地位、权利平等,并倡导婚姻自由,而梁启超后来也追随这一主张说“男女婚姻,皆由本人自择,情志相合,乃立合约,名曰交好之约,不得有夫妇旧名”⑤;以及兴办女学的主张“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倡,干室良善,岂不然哉⑥”等。这些男性精英们的解放女性的思想,在《女学报》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倡导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评判封建社会礼教;戒缠足;兴女学等。

3、以康同薇、李蕙仙、张蕴华等主笔的《女学报》和以陈撷芬主笔的《女报》都有着清末民初女报人的一些共性,这些人大多是维新派的亲属或者在思想上倾向于维新派的妇女知识分子,她们深受维新派男性思想的影响,在思想意识上或多或少的会倾向于这些男性精英们。因此在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提出解放封建社会女性权利的主张时,深受他们影响的女性报人将会潜意识的将这些思想作为妇女报刊的思想宗旨的基础。毕竟在当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妇女还没有能力完全脱离封建思想和男性的影响,独立创建办刊。这也就决定了妇女报刊在未来办报的旅途中为维新派人、维新运动以及其报纸服务。无论是《女学报》还是《女报》,它们都是政治运动的产物,女报人也以此为阵地参加政治运动。在《女学报》所体现的思想中,除了追求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外,另外一个大的突破就是直接要求妇女参政,投身到政治运动中去。

综上所述,以《女学报》和《女报》为代表的近代第一批女报和女报人的诞生是在男性报人或男性知识分子的支持和参与下以及政治运动的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因为在当时几乎还处在愚昧状态下的女性,无论在精神还是物质条件上,不可能独立创办一个完整女性刊物。正是在男性的大力推动和帮助下以及政治运动带来的觉醒,才促使妇女思想得到解放和发展,并为近代第一批女报人和女报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江纫兰,《论女子参政之理由》[J].《妇女时报》,1911(8)

②③④康有为:《大同书》[M].中华书局,1959

⑤康有为:《大同书》[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66、185、207、174、171

⑥梁启超:《论女学》[C].《饮冰室合集·文集》,第2册

(作者: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