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新闻评论的话语分析

《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新闻评论的话语分析

曾晓慧 李思宁【摘要】“望海楼”栏目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个以评论中外关系为主的品牌时事栏目,其国际新闻评论具有独具特色的魅力。本文借助梵·迪克和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理论,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数据和内容剖析,探讨其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话语特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望海楼 新闻评论 话语分析

《人民日报·海外版》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沟通海内外交流与合作的纽带和桥梁。“望海楼”是海外版的一个品牌时事评论栏目,2005 年1 月1 日创办。不同于国内其他的新闻评论栏目,它是评论以中外关系为主的世界大事和世界关注的中国大事,对国内外各种议题向海外读者

国际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媒体编辑部、作者个人通过大众传播工具,针对存在于国外或存在于国内但对国际社会有重要价值的新闻事件、紧迫问题、社会现象和思想倾向等,进行的有针对性、思想性、观点性的思考、说理和论述,以对受众进行意见引导。

一、研究方法和样本选取

本文主要采用托伊恩·A梵·迪克和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框架贯穿着三个向度的分析——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梵·迪克提出了话语的三大结构,即超结构、宏观结构和微结构。本文将研究主体部分界定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其从宏观到微观的话语特征。宏观语境下的话语,从评论主体、领域分布、评论向度的视角进行分析。微观语境下的话语,从新闻图示的结构角度进行分析。

《人民日报·海外版》每周一至周六发行,每一期的头版上除特别情况外均有“望海楼”栏目,每一期栏目都有一篇新闻评论。本文采用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将2005 年1 月1 日至2013 年12 月31 日的“望海楼”栏目中的所有国际新闻评论纳入到抽样框中,按年份分别进行抽取,为保证样本的均衡性和代表性,每一年按构造周抽样法抽取两个周,即可抽取12篇国际新闻评论文章,这样总共获取文章108篇。

二、《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栏目的宏观话语建构

1、评论主体

“望海楼”在2005 年7 月之前的评论只对作者进行了署名,但并没有对作者身份进行标明,之后才开始注明作者身份。笔者统计所抽取到的所有样本,署名作者身份的文章共有101 篇,其中有34 篇是本报编辑、记者所写,所占比例为33.67%,有38 篇为不同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所写,所占比例为37.62%,有18 篇为本报特约评论员所写,所占比例为17.82%,除此之外,还有政府官员、国外作者、其他报社总编发表的评论。足以可见,“望海楼”栏目的作者队伍强大。一个专栏需要相对固定的作者队伍,作者队伍的思想写作水平的高度决定了这个专栏的高度。中共中央机关报的权威性版面,头版的重要性,再加上评论作者身份的显著性,使得“望海楼”的评论更权威更专业。

2、领域分布

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栏目中国际新评论所涉及的领域,本文按其内容将其归纳为政治和国际关系、经济、文化、其他(娱乐、体育、法律、艺术、民间等)四个领域。

在抽取的样本中,2005 年至2013 年“望海楼”栏目对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的评论共有71篇,占样本总数的65.74% 。经济领域的评论共26 篇,占样本总数的24.07%,文化领域的评论一共有7 篇,占样本总数的6.48%,其他领域的评论有4篇,占样本总数的3.71%。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的评论超过一半,这充分表明了《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的属性,“喉舌”作用突出。也表明了“望海楼”栏目在评论议题范围的选择上总是倾向于选择与政治和国际关系有关的事件发表评论,站在我国国家利益的角度,传播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

3、评论向度

新闻评论是针对新闻报道中重要事实或社会现象及人们思想中的突出问题等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的具有一定倾向的言论。笔者在这里将“望海楼”栏目的国际新闻评论分为批评、建议、赞扬、阐释、争鸣五种倾向。

笔者所抽取的样本中,有53 篇阐释性的文章,约占总数的49.08%,批评类和赞扬类的文章均为19 篇,所占总数的比例均为17.59%,建议类的文章有12 篇,约占总数的11.11%,争鸣类的文章有4 篇,约占总数的4.63%。可见,“望海楼”栏目的国际新闻评论是以阐释性文章为主,包含在文化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等选题中,针对重大事件和活动等向受众解读、阐释和说明,而这一点本身就符合了新闻评论的向受者解疑释惑的功能。批评和赞美类的文章数量相同,说明该栏目在评论指向上比较均衡,并不是一味地发表反对或赞成态度的文章,总的来说,比较理性和客观。

三、《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栏目微观语境中的话语建构

梵·迪克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中将新闻格局分解为五个图式范畴,即概述、情节、后果、口头反应、评论。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中的两种不同体裁。

梵·迪克的理论更多的是适用于新闻报道而言,对于新闻评论,我们应该加以区分。对国际新闻评论而言,人正常的认知模式应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按照倒金字塔结构建构评论话语的话,那么观众认识的“起点”应为论点即结论。在这里,笔者将重点分析概述、情节、口头反应这三个范畴。

1、概述——标题和导语

新闻评论标题与新闻报道标题有所不同,胡文龙先生说:“新闻评论标题侧重于概括文章的论题和观点,或者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态度,结构比较简单,主要是单行题,文字精炼概括。”①通过对标题的分析得出,其标题大多具有以下五种特点:

(1)直抒观点标题:(2009-09-24)《让我们达成协议吧!》

(2)疑问句、设问句结构标题:(2013-06-18)《美国“棱镜”折射了什么》

(3)对比标题:(2013-02-20)《日本有“全面战”,中国有“持久战”》

(4)偏正、动宾短语结构标题:(2007-05-16)《“和谐世界”的文化底蕴》

(5)并列结构标题:(2011-04-06)《“产业形象”与“国家形象”》

“新闻评论的开头被称为新闻评论的导语,如社论导语,是社论给予读者的第一印象。在位置上,处于新闻评论标题之后,是进一步引起受众阅读或观看兴趣的重要环节。”②“望海楼”栏目的国际新闻评论运用独特的话语风格的导入方式来阐述相关话题作为视角和观点。

(2005-01-01)《让我们共同面对》开头内容:今天是2005 年的第一天,是个喜庆的日子。然而,此时此刻,在人们心头上却蒙着一层挥之不去的悲痛之情。

此篇评论的“导语”部分言简意赅,两句话,却表达着两种不同的境况和心情。作者先是表明新年的到来,让受众进入一个愉悦的气氛中,但马上话锋一转,将读者带入到一种猜不透的哀伤和悲痛中。接下来的内容就是作者将要重点论述的部分。这种开头干脆有力,也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2、情节——语境中的主要事件和背景

主要事件这一范畴的内容紧接于“导语”之后,它负责安排促成这篇报道的新闻事件的一切信息。这里的情节相当于新闻评论的论据和论证,标题和导语部分提出的核心话题在这里得以延展,同时涉及与核心话题相关的附属、分支话题。新闻人物及事件形成有机联系的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就是新闻背景。

同样以2005年1月1 日“望海楼”栏目发表的新闻评论《让我们共同面对》为例,在开头结束后进入的第二段,“2004 年12月26 日,当人们互赠新年礼物、互致祝福之时,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海域,强烈地震引发了百年罕见的海啸。顷刻间,印度洋的巨浪吞噬了12.5 万多人的生命。……同时,还将视灾情发展再采取进一步援助行动。”这一段文字中,主要事件和背景相互穿插,共同构成了梵·迪克新闻图示结构中的情节范畴。

3、口头反应

口头反应是后果范畴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的新闻图示范畴。大多数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之后通常会邀请重要的参与人或显要的政治人物发表评论。作出这样安排的基本理由是显而易见的:这让记者有机会阐述客观的、但却不一定是他们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些观点就是这样表达的。③

同样以2005年1月1 日“望海楼”栏目发表的新闻评论《让我们共同面对》为例,在文章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所言:‘面对巨大的全球性灾难,我们必须要做出史无前例的反应。’”该篇评论作者用说话者主体的身份、名字以及他所说的话进行了暗示,属于口头反应的范畴。

综合国际新闻评论的范畴,将国际新闻评论纳入到梵·迪克的假设性新闻图式中,如图所示。这是一种基于梵·迪克新闻图式结构基础之上又不完全照搬这一图式的层级展示图式结构。比较适合于时效性强、事件情节单一的新闻所发表的评论,而对于非事件的新闻事件则不是它的强项。在这一结构图式中,核心部分(包括标题、导语、评论)是必备成分,附属部分(事件、背景、评价)各范畴之间的位置可以做出相应调整,可根据具体需要缺省某一或某几个范畴,也可以根据需要反复出现。

结语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望海楼”栏目的国际新闻评论作了分析。宏观语境下的话语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探究了主题选择、评论主体、领域分布、评论向度四个方面的特点。在主题选择上,“望海楼”栏目的国际新闻评论侧重于事件性评论;在评论主体上,笔者发现该栏目有一支集国际国内的名人政要、一流的专家学者、主流媒体著名评论员为主的评论团队,其阵容强大,思想写作水平高;在领域分布上,该栏目侧重于对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的事件发表评论;在评论向度上,“望海楼”栏目的国际新闻评论以阐释性文章为主,其主要目的在于对重大事件和活动等向受众进行解读、阐释和说明。微观语境下的话语分析,借鉴梵·迪克的假设性新闻图示结构,结合国际新闻评论的特点,归纳出了国际新闻评论的图示结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胡文龙:《现代新闻评论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11

②张玉川:《新闻评论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170

③托伊恩·A 梵·迪克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M].华夏出版社,2003:56

(作者:曾晓慧,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 级硕士研究生;李思宁,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