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密切联系群众的典范

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密切联系群众的典范

唐筱童

【摘要】《新华日报》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中心城市重庆创办的大型日报,通过吸引群众关心报纸并参与办报、反映群众疾苦、积极引导群众等方式,密切联系群众,这也是其独树一帜的一大法宝。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华日报 工人学生抗战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中心城市重庆(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武汉,武汉失陷后迁重庆)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日报,代表着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团结抗日,而工农大众是中国抗战的柱石。要在国统区独树一帜,《新华日报》必须与各阶层人民尤其是工农群众(在国统区统治中心主要是工人群众)建立友好关系,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动员他们参加抗战;再者,处在反动势力的高压下,环境险恶,没有广大群众的同情和支持,报纸就很难生存下去。《新华日报》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吸引群众关心报纸并参与办报

《新华日报》曾在创刊号上发表了编辑吴敏(杨放之)写的《我们的信箱》一文,开宗明义地指出:凡是看本报的人,都是替本报写文章的人。号召“做工的、种庄稼的、店铺里的伙计、军队中的弟兄”都来为本报写稿;并指出,“只有工人、农民、店员、兵士、学生,各种各样的人都把他们的生产,他们的工作,他们所想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都写出来,然后我们的报纸才能真正反映出全国在抗战中的动态”。随后,很快便有许多工人、学生、教师、机关职员等给报馆寄信和投稿,报纸特辟《读者信箱》一栏,选登读者来信,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不少青年和学生成了报纸的通讯员,经常为报纸写稿,并提供新闻线索。此后,报纸还通过举办征文的办法,鼓励群众来稿。如:1943年,《新华副刊》为纪念抗战5 周年,曾以“抗战中的好人”为题,发表社论和启事征文,一个月内收到应征稿件200 多篇,选用见报者近50 篇,其中有不少是工人、农民、职员、士兵和基层下级军官的稿件。1946 年5 月,《新华副刊》又以“内战给你带来了什么”为题,发起征文。来稿中,也有不少基层大众的稿件。此外,还连续刊登《写作讲话》等专文,指导群众写稿;同时,开办“读者函谈会”专栏和“社会服务”专栏,号召大家就共同感兴趣的时局问题和其他切身问题,来信提问,并互相解答或讨论,吸引了许多平时不大过问政治的基层群众。

抗战期间,在国统区尤其是教育、文化较发达的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失陷后,大批学校、文化机关、工厂内迁,工人、知识分子(教师、学生、科技人员、公务人员等)比较集中在武汉、重庆等地。在武汉时,《新华日报》第一次对读者成分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占24%,工人占19%。为此,报纸确定了“面向中下层”、“坚持通俗化、大众化”的方针,每逢报纸创刊周年纪念,都要广泛征求读者意见,以改进报纸。如:有些读者反映,每天拿到报纸,看见“新华日报”四个大字就感到非常亲切。但是,重要新闻和言论又集中在第一版,巴不得一口气读完。而在国统区,广大群众是没有阅读进步书报刊自由的,所以,老是担心会有特务、坏蛋看见“新华日报”这四个大字,便要求将报头另排一个位置。《新华日报》社接受了这个建议,从1941 年起,将报头所在的第一版全部刊登广告,背面第二版才是要闻,第三版是地方新闻,第四版是副刊。这样,拿起报纸刚好报头在背面,读者就可以大胆地阅读了。

二、反映群众疾苦

旧中国的报社编辑部一般很少与读者直接联系,报纸为了打开销路,需要了解读者,但对读者的呼声和疾苦很少关心。而据当时延安《中国工人》杂志第九期《重庆市工运动态》一文介绍:至1940 年4月,国民党控制的重庆市总工会成立时,全市各业工人已有20 多万,连同他们的家属,已近百万。《新华日报》创刊两周年时,进行的第二次读者调查结果表明:工人占70%,学生、教师、公务员等占20%以上。此后,报纸便自觉树立以工人为主要读者对象的观念,并依靠工人与各阶层劳动人民建立血肉联系,借以发展进步势力。为此,报纸除了在新闻、言论方面加强关于工人的宣传、报道之外,还用第四版的大半个版面,开设《工人园地》专栏,半月出刊一次,刊登党的有关工运理论、政策的文章,介绍工人的劳动、学习与生活,反映他们的呼声、愿望与要求。如1940 年3 月2 日的《工人园地》,有一篇题为《为他伸冤》的短文揭示,有一兵工厂工人,因母亲有急难,向厂方请假不准,只好向工头请临时假出走,被厂方卫兵拘捕,以“私逃罪”交军法司究办,竟判10 年徒刑,害得老母和妻儿三口生活陷于绝境。报纸为此发出呼吁,激起广大群众的同情。

1941 年整风改版后,《新华日报》贯彻毛泽东“增强党性与反映群众”的指示,在新闻版增辟《工人生活》、《生活的一角》和《国统区失业工人》、《国统区职工运动》等栏目,报馆派出不少记者深入厂矿、码头等工人集中地,进行广泛的调查,将工人政治上没有民主权利,经济上受到严重剥削和受物价暴涨的威胁等困难情况如实报道。原先的《工人园地》专刊还不时有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人的生活、战斗情况的报道。一边是白色恐怖重压下的奴隶,一边是自由世界的主人,编者加上醒目的标题:“一样劳动,两样滋味”,两相比较,结论不言而喻。据统计,仅此专刊,记者采写有关工人生活的特写、专访等稿件,以往每年见报约40 至50 篇,1944 年则猛增至130 多篇。而在新闻版上,仅1938 年至1945 年中,针对国统区工人运动发表的社论、评论就达100篇以上。

《新华日报》与一般旧报纸的区别,还在于它与广大被采访、被报道的基层群众同呼吸,共命运。1945 年2 月,重庆电力公司工人胡世合到邹容路“中韩文化协会餐厅”查线路,被国民党特务无理开枪打死,激起全公司电业工人的愤怒,他们要求严惩凶手。肇事者田凯等人便让歹徒捣毁餐具,纵火烧房,反诬电力工人“挟嫌捣毁,移尸盘踞”是目无法纪;硬说田凯杀人,是“失火误伤”,并公然在国民党报纸上刊出《启事》,反向电力公司要求讨回“公道”。不少民营报纸对这一摧残人权的惨案,虽然表示愤慨,也仅当一般社会新闻刊出。《新华日报》得知此事后,立即派记者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经过工人的协助,掌握了充分的材料,将事情真相披露报端,消息引题:“特务横行越来越凶”;主标题:“偷电还枪杀工人”;副题:“特务统治一天不取消,人权就一天没有保障”。报纸还配合消息,发表题为《不能忽视的一件惨案》的社论。接着,各民营报纸也纷纷响应,把斗争矛头转到声讨特务统治的罪恶上来。在各方面的支持配合下,《新华日报》连续发表10 多篇报道、社论,代表广大工人和各方面进步力量说话,要求处决杀人凶手,以“帮凶罪”查办警察大队有关人员,保障工人安全,并做好死者的善后工作。当时正值中共代表林伯渠提出“废除一党专政,成立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的主张不久,国民党当局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得不下令将特务田凯处死,并由重庆市市长出面为工人胡世合举行公祭活动。《新华日报》终于替工人讨回了公道,也在广大群众中树立了“捍卫人民利益”的亲切、崇高的形象。

1946 年3、4 月间,重庆大渡口钢铁厂工人举行了争人权、争自由、争温饱的罢工斗争。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血腥镇压,不少工人被打死,尸首被丢在江里,还有几十个工人被逮捕和开除出厂。反动派怕罪行泄露,调集军警宪特将工厂及其周围街道层层封锁起来。《新华日报》的记者从冒着生命危险的工人那里得知此事后,便化妆成商店老板,勇敢地穿过封锁线,向工人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在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报道,公布了被害工人总数、具体名单和将尸体扔在江里的情况。报纸以《严重的工潮如何解决?》为题,发表社论,怒斥国民党当局骇人听闻的暴行,引起各界人士的同声谴责,各厂工人也先后掀起了争人权、争自由、争温饱的斗争。由于地下党的正确领导和《新华日报》的大力支持,这个厂的罢工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反动派被迫实行了8 小时工作制,并把工资增加了一倍。

正如1947 年1 月11 日《新华日报》4版一位读者文章所言,《新华日报》“为工人讲话,让工人讲话,千百万工人,从你发出了自己的呼声,提高了文化,学习了知识,得到了声援,增加了力量,组织了自己。千百万工人,能在那特务横行、机关枪扫射的环境中,听到了心弦的共鸣,在那妖雾迷蒙中看到了自己的路灯”。

三、积极引导群众

国民党重庆市党部于1939 年筹组重庆市总工会期间,为了配合我党地下组织领导在总工会成立中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新华日报》这一时期发表了不少反映工人劳动条件恶劣、待遇很差、生活极端困难的报道,以唤醒工人从悲惨的境遇中,认识自己的地位,起来捍卫自己的生存和民主权利。此外,报纸还始终将引导工人参加抗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如:1938 年2 月16日发表的一篇社论中,反复强调在全面抗战中团结和统一全国职工运动的重大意义,号召“要使工人、职员不分党派、不分地域、不分帮口、不分民族、不分信仰地加入统一的工会组织,将过去所谓老工会、新工会、赤色工会、黄色工会等界限和成见完全放弃,将工人、职员中的什么‘帮口’、‘派别’等问题完全放在次要地位,使所有工人和职员都团结起来。”

《新华日报》在武汉时期就重视学生读者。有些报道一开始就注意与党领导的学生运动、青年运动密切联系。抗战转入相持阶段后,广州、武汉等地青年又汇聚重庆。原来只有两所大专院校的重庆市,由于上海复旦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等高校内迁,高等学府陡增至22 所,学生、青年成了仅次于工人的城镇人口。《新华日报》基于青年要求,于1940 年2 月11 日开设《青年生活》专版,每两周出刊一次,经常刊登有关青年生活、学习以及中国青年运动、国际青年运动的各种问题、动态的报道,还经常讨论“青年与革命”、“青年的职业”等问题。这个专版一直办到1947 年2月报纸被查封为止,它不仅成了“全国青年的园地”,而且成了他们“生活与斗争的陶冶厂”、“学习与批判的社会大学”。

1944 年,当日寇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火烧到贵州都匀、独山时,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我党地下组织领导进步组织,发起召开了保卫大西南的群众大会和国庆纪念晚会,揭露、抨击蒋介石政府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和独裁、内战政策,导致前线的大溃败。《新华日报》先后对此进行详尽生动的报道,把学生、青年运动直接与爱国民主运动联系起来。

《新华日报》通过与学生、青年的联系,促进了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变,许多青年、学生积极要求报纸介绍他们去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甚至抗日前线,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各项抗敌救亡工作。根据周恩来同志关于“青年下乡,就地抗战”的指示,1945 年1 月21 日,《新华日报》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紧接着,报纸又通过出《纪念一·二九特刊》,强调学生与工农结合,把爱国民主运动深入推进到农村和工厂去。负责编辑《青年生活》的刘光、朱语今、张黎群等,都分别到各大专院校,住在学生宿舍,和他们朝夕相处,加强联系。同时,还在北碚草街子为下乡学生举办训练班,到1945 年8 月止,直接组织了136 人,下到四川的27 个县,发动群众,建立农村据点。

结语

无产阶级报刊与资产阶级报刊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待人民的态度:是反映人民意志,保护人民利益,颂扬人民业绩,还是把他们作为奴化对象、赚钱对象、贬斥对象?是千方百计以多种方式引导他们参与办报还是仅仅把他们看作是读者或报道对象?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在人民遇到苦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为解其难而呼吁,为解其难而奔走,还是麻木不仁,漠不关心?《新华日报》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韩辛茹:《新华日报史》[M].重庆出版社,1990

②廖永祥:《新华日报史新著》[M].重庆出版社,1998

(作者: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责编:姚少宝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