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当代大学生功利化学习心态的文化与体制成因

当代大学生功利化学习心态的文化与体制成因

闫学诗 姚崇

【摘要】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呈现出功利化心态。有些研究者认为西方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是形成这种心态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本文认为实质上两者并无直接联系。真正对大学生学习功利化心态有重要影响的,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消极因素,以及现行大学体制的缺陷。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教育界管理者、领导者在顶层设计方面作出根本调整,改革现行大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 功利化 文化体制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特别是近些年来,功利主义成为大学生比较普遍的心态。这种功利心态表现于学习、入党、择业、社交、婚恋等各个方面。对于大学生功利心态的具体表现,已有人作过专门研究,还有学者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相关对策。这些研究成果针对性强,但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类似,引证的具体材料虽各不相同,研究结论却大同小异。也有学者专门研究了当代大学生学习功利化的倾向,分析了其成因的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即客观方面家庭、学校、社会的因素以及主观方面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因素。这些分析很有道理,给笔者不少启发。本文试图换一个新的角度,即从中西文化传统、现代大学体制的角度,对大学生功利化学习心态的成因予以分析,同时也注意到这种心态形成的必然与合理的一面。在此基础上,对这种心态的矫正原则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大学生功利化学习心态的形成与西方思潮关系不大

许多人把功利与功利主义混为一谈,事实上两者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本质不同。“功利”在中国从古至今是一个贬义词,例如庄子说“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功利”有两个解释:其一为“功效和利益”,其二为“功名利禄”。而“功利主义”则是近代西方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产生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功利主义对应的英文单词是Utilitarianism,词根是utility,经济学常用的意思为“效用”。也就是说,功利主义翻译成效用主义或许更加恰当。由于习惯的原因,“Utilitarianism”一直被称作“功利主义”,而不是“效用主义”,这样就造成某种误解:很多人望文生义,将之与“急功近利”、“利己主义”画上等号。功利主义的基本主张简要概括就是:1)趋利避害;2)追求最大的善,即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3)道德是非的评判标准是幸福与否。用功利主义哲学代表人物之一穆勒的话说就是:功利主义道德确实承认为了他人利益而牺牲自己最大利益这种行为的力量价值,只是拒绝承认牺牲本身是一件好事。如果一种牺牲没有增加或没有倾向于增加幸福的总量,那么它就被认为是一种浪费。②

功利主义指导下的教育思想与当前大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确有一定相似之处。在功利主义者看来,教育是实现个人幸福的工具。西方功利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边沁倡导学习实用的知识,反对将学习重点放在拉丁文、神学等传统课程上。这一主张确与现在大学生注重实用的功利心态相近。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两者产生的语境不同,因而社会效果大相径庭:近代西方学者提出将学习重心转移至实用课程的主张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因为当时学校仍以中世纪的古典知识教育为主,脱离现实,务虚清谈,与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严重脱节。边沁的主张将人们从中世纪繁缛不实的神学中解放出来,极大地增强了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鼓励人们追求幸福与利益;而当前我国从社会整体到学校教育,急功近利现象很普遍,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修身养性、提高人生精神境界的一面被忽略。

有研究者将当代大学生产生功利心态的形成归因于包括功利主义在内的各种西方思潮的冲击,笔者对此不能苟同。功利主义在近代由严复与梁启超传入中国,梁启超发表《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介绍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这在当时曾经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当时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民族危机严重,急需学习近代文明,谋求独立与发展,功利主义显然是切合中国当时的需要的。但是,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大部分大学生对西方功利主义思潮其实一无所知——正是由于西方功利主义学说影响有限,才会出现上述认识误区。虽然不能绝对否认有些大学生对西方功利主义思潮有所了解,但从总体来讲,对于当代大学生功利化学习心态的形成,西方思潮所起作用远不及环境影响和各种现实需要,也不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功利心态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及信仰缺失,是当代大学生功利心态形成的潜在因素。

虽然佛教早在汉代就传入中国,但大部分中国人对于佛教也是抱着功利的心理对待,正所谓“临时抱佛脚”。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始终未能成为主流,究其原因,是由儒家的正统地位决定的。儒家思想可以算作是古人的准宗教了,因而有“儒教”一说。儒家思想大致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世致用、注重现世,另一方面是注重个人修养,所谓“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就是这个“准宗教”后来也是几经劫难,从秦代的焚书坑儒,再到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及至文革时的摧毁,极大地动摇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地位。新文化运动一味打击儒学,将其全盘否定,未认识到儒学的合理性,取而代之的“民主、科学”并未涉及人文精神的内容,这就埋下了偏激消极的伏笔。“文革”对儒学的打压更不必说。此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时代,国家迫切地需要发展经济,顾及不到对文化与信仰的重建与反思,只看到经济与物质,缺乏文化信仰。于是,功利思想就成为了一种新的“信仰”。虽然现在提出了儒学复兴论,又出现了“国学热”,但是它们的影响实质微乎其微,远远不能及上市场经济的冲击。

此外,盛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也是一个造成功利化学习心态的重要因素,而且影响更为直接。科举制是中国在当时的一种创新与发明,使中国成为了“最会考试的国家”。“学而优则仕”是古代读书人的普遍观念,“读书”是为“做官”。这一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当今许多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来自于对地位与权力的向往,因此出现了“公务员热”。

相比之下,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却被忽略了。荀子的《劝学篇》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儒家对学习的态度,虽强调经世致用,有其功利一面,但儒家所讲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还有“修身”,即强调个人修养、个人精神境界和思想品德的提高。“修身”是“齐家”和“治国”及“平天下”的前提。而且,“治国”和“平天下”的学习目标,与今日学子们急功近利、只想找个好工作和多挣点钱的学习动机,自不可同日而语,明显属于“宏大叙事”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否定了儒家礼教,但“五四”以后的中国知识分子仍继承古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

改革开放解放了当代人的思想,当代青年都有很强的个体意识,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当代青年在价值观念方面也出现较严重的问题。1989 年3 月4 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指出:“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④后来我们的中学和大学也设置了“思想品德”课,但其实多侧重于政治教条灌输,学生们背诵这些也仍是为应付考试,于改变学习的功利心态作用不大。

我们在看到大学生功利心态的偏颇的同时,也应正视这种心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以及它某种程度的合理性。

这种心态产生的必然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严峻的就业形势。由于高校一再扩招,大学生数量剧增,在就业岗位的竞争中形势日益严峻。2013 年中国高校毕业生699 万,比2012 年多19 万,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而就业岗位却不增反减,就业率仅有33%,这使得大学生们的求职期望值受到打击。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无暇考虑理想与兴趣,为了在四年后激烈的竞争中获胜不得不提早准备,一切围绕如何找到工作进行。急功近利的心态伴随着对就业的焦虑而产生,影响到了学习的态度。

第二是转型期的不完善状态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缺陷与弊端也渐渐显露,中国面临着转型的任务。这些缺陷主要表现在贫富差距悬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市场经济使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良影响,拜金风气日盛就是一个明显现象。人们频繁使用“高富帅”“白富美”这样的词汇表达对钱权的艳羡。这种不良的价值观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使得很多大学生对人对事的评判标准变得势利庸俗。为了获得他们所艳羡的金钱与权力,大学生将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功利心理自然而然地滋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转型期出现的问题决定了功利心态的盛行。对于许多深受功利思想毒害的大学生而言,学习不过是为了攀上官位、赚取财富的进身之阶。

第三是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这又要追溯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小学开始学生就一直被应试教育所束缚。大部分学生都有着“同一个梦想”——考上理想的大学,在这个极其明确的目标的指引下学习。大学生并不是在上大学后才产生了功利心态,功利化的学习心态是延续到高考后的一种惯性。上大学之前学生在高考的重压下不堪重负,所能想到的只是考上大学,很多人没有认真地思考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家长给学生灌输了一种错误的思想,即“高考前一切为了考大学,上了大学就解放了。”等到学生步入大学发现并非如此,但是大学比起中学还是宽松了许多,许多学生陷入迷茫。他们长久以来缺乏对自己的人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看到社会上严峻的就业形势后,便不假思索以此为目标,同时忽略其他方面,延续高考前的思维定势而行动。

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要从顶层设计着手,要依赖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中学和大学教育体制的改革。

三、大学体制与功利化学习心态

民国教育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1917年,蔡元培刚接任北大校长时,也面临着与今天有些类似的状况——当时许多大学生也是抱着功利化态度进入北大的。因而,蔡元培在就职演说中所谈的问题,正可作为解决本文所提问题的参考: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⑤

这一番演说用来形容如今的大学与大学生的面貌,同样适用。大学有个别称,叫做“象牙塔”。在19 世纪,法国作家圣伯夫最早用此比喻。“象牙塔”作为一种象征,它提醒人们:大学是探求高深学问、追求真理、探求人类命运的场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失去这一内涵,大学将失去存在的意义。⑥如果被称作“象牙塔”的大学也不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而变得媚俗,一味行政化、官僚化,大学生耳濡目染皆为功利之风,就必然会变得浮躁和功利。

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训练思维,教会我们怎样独立思考的地方,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创新能力。如果说因为高考的存在,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没能完成上述任务,那么大学就更应该重视起来,担此重任!然而笔者观察现在的大学,发现这方面有明显缺失:我们见到的是每年几乎雷同的讲义、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教与学缺乏双向沟通,更有甚者,学术造假抄袭盛行,教育管理官僚风气蔓延。

如今,大学老师与本科生缺乏沟通与交流被看作是一件正常的事。这种现象的出现,涉及大学教师的评价机制问题。教师与研究生交流也许相对比较省力,而且与自己的科研、职称评聘关系更为紧密。本科生虽然已是成年人,但是仍然需要老师的指导,如果老师对大学生的思想足够关心,加以正确引导,那么学生的功利心态也不至于被放任得如此严重。由于大学教师评定职称时科研水平是一个主要衡量标准,于是很多教师在注重科研的同时忽略了对教学的改进。相当一部分教师讲课只是念讲义,照本宣科,从来没有努力调动过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这门学科丧失兴趣后,唯一能考虑的只有如何对待这门课的期末考试了。

然而大学里的期末考试制度又是极其不合理的,不能反映大学生真正的学习水平。我们抨击中学的应试教育,但是同时应该看到,相较于大学考试,高考的确还是能选拔一些人才的,能够较为准确地区分一个学生是否在认真学习后熟练地掌握了知识,考察的方式还是有一定的灵活性的。笔者以为,大学的期末考试尚不及中学的应试——每年的试题有着很高的重复率,题型死板。对于文科来说,考察的基本是记忆能力,像名词解释、简答等题型需要严格按照教材记忆大量内容。这种考试方式对于培养创新精神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任何帮助。

那么,大学的期末考试为什么要如此设置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其一,大学教师关注焦点不在教学。考试题型设计得死板方便阅卷,不会占用太多时间。其二,中国大学“严进宽出”的传统所致。考虑到大学生就业压力等因素导致学生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学习,这样设置也是为了避免过多学生挂科。其三,一些老师不看重期末成绩。也许他们认为考试不能全面地衡量学生的水平,只不过是走个形式。这第三点看似合理,但在学生看来,大学期末考试成绩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与保研资格、奖学金等许多奖励挂钩,学生不可能等闲视之。这样一来,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选拔制度,就会导致投机取巧的行为,加剧功利风气。

虽然大学设立了很多思想教育课程,但实质上这些课程都属于政治教育,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对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如果教师授课水平一般,考试死板,那么这些课只会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功利心态。

总之,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功利化心态的形成,既有文化传统的潜在因素,更有现行教育体制与生存环境压力的直接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教育界管理者、领导者在顶层设计方面作出根本调整,改革现行大学的人才培养体制。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2014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功利化学习心态的文化与体制成因研究,项目编号:(cx14040)】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庄周:《庄子》[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②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功利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③《论语》[M].中华书局,2006

④《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3

⑤蔡元培:《蔡元培全集》[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⑥蔡先金,《大学与象牙塔:实体与理念》[J]《. 高等教育研究》,2007(2)

(作者单位:闫学诗,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姚崇,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

责编:周蕾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