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网络社会下的空间与时间新类型——曼纽尔·卡斯特空间时间观点述评

网络社会下的空间与时间新类型——曼纽尔·卡斯特空间时间观点述评

何睿

【摘要】卡斯特认为网络社会将重构新的时间和空间,而流动的空间以及无时间性的时间是网络社会新的时空类型,同时也是网络社会主导的空间和时间,具有任何以往社会都没有的特点。本文试图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分别对卡斯特的时间空间观念进行评介,并将其放在历史的角度上与以往的空间和时间观念进行对比,以期正确评价其社会意义和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卡斯特 时间 空间

在西方社会,曼纽尔·卡斯特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社会思想家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社会和传播学,尤其在城市社会学和网络社会学方面卓有建树。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杂志称他为“虚拟世界第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从2000 年到2007年,他的著作和观点广泛为人引用,成为Ssci 引用次数最多的5 个作者之一,居仍健在的学者论文引用率首位。

卡斯特生于西班牙,曾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巴黎大学等学校,现为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学院传播学教授。其最重要的作品为《信息时代:经济、社会与文化》三部曲,即《网络社会的崛起》、《身份的权力》和《千年的终结》。《网络社会的崛起》作为其中的第一部,受到广泛的关注。

安东尼·吉登斯在一篇书评中写道:“……它分析的是正在浮现中的新的社会结构……作者尝试将正在出现的社会结构,概念化为‘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崛起》之于信息化社会,正如一个世纪前的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之于工业社会。”①吉登斯对该书的高度赞誉可见一斑,他甚至认为“现在是社会科学更新的时候了”。

在这本书中,时间和空间作为社会的两个重要维度,为卡斯特所重视。卡斯特分析了网络社会的时间和空间特点,并概括和阐释了网络社会主导的空间时间类型以及时间空间的文化意义。

一、卡斯特的时空观念

在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中,他将“网络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来研究。他认为,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历经着一次革命,其革命动力在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席卷全球,最终将形成网络社会,它与过去的工业社会一样,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这种新的社会形态由网络构成。

卡斯特界定了“网络”,认为它是一组或几组相互联结的节点,这些节点不是固定的,而是与特定的传播相联系。

时间、空间作为“社会结构和结构变化最直接的表达”②,在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而网络社会作为不同于工业社会的社会形态,信息技术和其他因素通过作用于网络相互联结的节点,从而构造出新的时间空间类型。他将网络社会出现的新的空间和时间类型分别称为“流动的空间”以及“无时间性的时间”,这两种类型将是网络社会主导的时间和空间类型。

1、流动的空间

斯特认为任何社会重大的结构性转型,都牵涉到空间的改变、时间及其关系的改变。“空间”的概念可以说是卡斯特著作的一个核心术语。为了区分网络社会和以前社会形态的空间类型,卡斯特提出了“流动空间”和“地域空间”的概念。地域空间即原来意义上与地点和场所相联系的空间,而网络使地域的概念从文化、历史和地理意义中解脱出来,被重组进类似形象拼贴的功能网络里,故而产生一种“流动空间”,过去、现在和将来可以被设定在同一信息里面且彼此互动时,时间的概念便也随之消失在这个新的空间之中③。流动空间是经由信息流动形成的共享时间的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空间形式。在网络社会,电子信息技术没有取消空间,但改变了空间,其途径是同时把物理空间分割开来,又使之交互联系。因此,电子信息技术并不是仅仅打散了人们的活动,或把人们的活动凝聚到一起,而是同时具有二者的能力,即“流动的空间”,这一概念不是指某一个特别的地点,而是指利用电子技术把不同空间组织到一种形式之内的能力,它同时包括“集中化”和“去集中化”的过程。不过,地域空间仍然没有消失,人们的经验以及相互交往,仍然是在他们生活的地方、在他们的具体行为中展开,具体的经验仍然与具体的场所相联系④。

流动空间的出现为空间赋予了新的含义。卡斯特认为,流动空间的社会意义在于,空间是社会的表达而不是社会的反映,进一步说,空间不是社会的拷贝,而是社会本身。这表明,卡斯特摒弃了以往社会—空间关系中认为的空间固定、一成不变,依附于社会以及时间的观点,而将空间看成是流动、变化的,并且认为它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社会进程和社会结构,带来社会的改变,彰显了空间作为社会的维度之一的重要性。

2、对福柯、列斐伏尔等学者空间观点的继承与反叛

卡斯特的流动空间的概念则可以看出对空间理论转向及其发展的影子。在20世纪以前的思想史上,空间被认为受到时间的主导,并且以附属于时间的形式出现⑤。直到20 世纪以后,空间才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的维度之一重新得到关注。在这其中,福柯的空间与权力、话语理论以及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当代哲学和政治思想的空间理论转向以及空间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福柯空间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异托邦”。异托邦与乌托邦不同,乌托邦是不真实在场,没有真实位置的场所;而在真实场所中被有效实现了的乌托邦,福柯称之为“异托邦”⑥。“异托邦”的概念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路,即我们似乎熟悉的日常空间是可以做间隔划分的,就是说,存在着不同的“异域”,一个又一个别的场合。存在某种冲突的空间,在我们看见它们的场所或空间中,它同时具有神话和真实双重属性⑦。

法国空间理论家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至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历史发展中生产出来的,又随历史的演变而重新结构和转化⑧。与地点不同,空间具有动态性,与方向、速率、变动的时间等相联系,它是由一系列互相交错的移动因素所组成的⑨。地点受制于时间,而空间却与时间二元对立,并且最终将比时间更重要。

卡斯特的流动空间理论继承了福柯和列斐伏尔等人的空间理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卡斯特认为空间组织了时间,空间作为社会的重要维度之一,不是社会的反射,而是社会的表达,这与福柯和列斐伏尔的空间转向的观点较为一致;其次是空间与地点的分离,最终使得流动空间成为主导的空间类型。

另一方面,卡斯特也对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其《都市问题》一书中,卡斯特认为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过于强调了人文的因素,忽略了物质基础,就像一个乌托邦的世界,未必能有太大的说服力:将生产方式和阶级斗争撇在一边来谈空间,人的因素被高架在生产关系之上,具有本末倒置、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路线的倾向。卡斯特则更强调社会物质的基础。

二、无时间的时间

1、网络时代的主导时间类型

卡斯特认为,在网络社会,是空间组织了时间。流动空间借由混乱事件的相继次序使事件同时并存,从而消解了时间,打破了以往工业时代的线性时间,创造了未分化的时间,也将社会设定为永恒的瞬间。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卡斯特提出了“无时间的时间”概念。无时间的时间是信息时代主导的时间类型,它是指打乱社会行为的顺序,其产生的途径有两种,通过时间的压缩或者是时间顺序的随机重组。

无时间的时间的提出为网络社会的诸多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和阐述的视角。卡斯特认为,网络社会正在浮现的社会时间的支配形式即无时间性的时间,取得了对传统的机械时间和生物时间的优势。工作时间的弹性化,网络企业的兴起,使得工作时间受到冲击和扭曲,生活周期因此发生节律紊乱,时间的前后关系已与现在的概念大为不同⑩。

2、网络社会的时间观念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时间观念比较

在原始的部落社会,人们根据自然景观现象的出现和循环作为活动的标准,时间的概念并没有出现。随着人类进入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便是此时时间的写照。钟表的产生宣告了机械时间的到来,全球统一的标准时间与时区的制定,将工业化社会的全球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人们根据每天24 小时的划分安排工作、家庭和休闲活动,时间呈现线性和不可逆的特点⑾。

新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效率、加快了文化和生活的节奏的同时,也加快了时间的速度⑿,同样的时间可以进行更多的活动,时间-空间仿佛被压缩了⒀。在工业化的背景下,时间成为了一种商品,它能够被储存、买卖、投资,呈现资本化的趋势⒁,这种现象使得时间有可能从日常生活和空间中的束缚剥离出来,产生时间-空间延展⒂。

信息社会的来临,网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卡斯特认为,无时间之时间是网络社会正在浮现的社会时间的支配形式。

它的存在压制了传统的机械时间和生物时间,它可以压缩和延展,从而打破了这种线性的顺序,时间变得无序化,时间周期也渐渐趋于模糊。这种时间观念在网络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我们理解网络社会的特征和社会互动提供了可解释的维度。同时,它使得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甚至影响到了未来的时间观念的发展。

3、对移动传播以及未来社会的时间类型的启示

卡斯特的“无时间的时间”的概念不但为我们理解网络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也为未来的时间类型提出了有意义的寓意。

移动传播媒介却产生了移动时间⒃,时间仿佛被软化而去适应人们的各种活动⒄ 。时间可以被利用到任何一段社会活动的时间中,人们不再按照时间线性的顺序,等一件事做完了再做另一件事,而是同步处理两件甚至更多的事⒅ 。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时间的密度,产生了双重时间,这种双重时间的表现是移动媒介的使用时间叠加在物理时间之上。

以上表明,无时间的时间不但是网络社会形态主要的时间类型,也可以加以推广,使用于移动传播甚至以后的社会形态和媒介技术影响下的时间类型。因此,无时间的时间的提出不但提供了网络社会时间类型的解读视角,也为将来的时间类型提供了可参考的坐标以及思考的视角。

三、总结与讨论

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时间空间观点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者也给予卡斯特的著作极高的评价,彼得·霍尔教授认为“(卡斯特的)成功的研究绝对可以和马克思相互比拟”。

不可否认的是,卡斯特的时间空间观点也不乏批评者。首先,卡斯特是在基于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的网络社会环境下探讨社会时间和空间的,却未讨论人类实践和人的作用。列斐伏尔也曾批评卡斯特不懂空间⒆,认为其流动空间理论是抽象的、无人存在的和瞬间的,脱离了社会实践。其次,卡斯特认为无时间的时间和流动空间是网络社会的主导时间空间,甚至认为它们是唯一的时空类型。因此,也有被放大和夸大的嫌疑。再次,其时间空间理论也有技术决定论的影子。卡斯特着重于社会物质基础,史密斯认为,在卡斯特的时间空间观点中,尽管有了网络的隐喻和伪装,但是其中的新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经济决定论叙述依然是十分明显的⒇。

但是,从总体上说,卡斯特采用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总结出前人的学术成果,使得时间空间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对于流动空间和无时间的时间这两个观点,一方面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另一方面则仍需要时间的检验和进一步思索和探讨,并且随着新技术和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向前继续推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 Giddens, A. (1996). Out of Place:Anthony Giddens reviews Manuel Castells´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Times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December.

② Castells,M.Fernandez-Ardevol, M.,Qiu, J., & Sey, A. (2004). The mobilecommunication society: A cross-culturalanalysis of available evidence on the socialuse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Annenberg research network on 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 Los Angeles.

③⒆陆扬,《解析卡斯特的网络空间》[J]《. 文史哲》,2009(4):144-150

④卡斯特,《流动的空间与全球转型》[J]《. 读书》,2005:76-86

⑤⑨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⑥福柯著,周宪译:《不同的空间》[A]《. 激进的美学锋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0-28

⑦尚杰,《空间的哲学:福柯的“异托邦”概念》[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⑧杨卫丽、童乔慧、杨洪福,《曼纽尔·卡斯特与密斯的流动空间比较试析》[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院报》,2005(12):20-22

⑩谢俊贵,《凝视网络社会:卡斯特尔信息社会理论述评》[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3):42-48

⑾ Giddens,A.(1990).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⑿Nielsen, R. K. (2009). Uneven accelerations.New Media & Society, 11(1-2), 299-306.

⒀Harvey,D.(1990).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⒁ Lewis,J.,& Weigert,A.(1981).The structures and meanings of social time. Social Forces,60(2),432-462.

⒂ Giddens,A. (1990).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⒃ Green, N. (2002). On the move:Technology, mobility, and the mediation of social time and space. The Information Society,18(4), 281-292.

⒄ Castells, M., Fernandez-Ardevol,M., Qiu, J., & Sey, A. (2004).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society: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available evidence on the social use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Annenberg research network 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Los Angeles.

⒅Jaureguiberry,F(. 2000).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he management oftime.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39(2),255

⒇ Smith,R.(2003).World city actornetwork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7(1),25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