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危机传播中媒体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危机传播中媒体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甘玉锋 汪莉

【摘要】近年来各种危机事件以空前的速度爆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在危机事件中,媒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对化解危机至关重要。本文从危机传播的内涵、我国媒体危机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媒体如何做好危机传播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危机传播的现状和应对方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媒体 危机传播 新闻报道

危机频发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危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爆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既有政府拆迁引发的群体事件,以SARS、禽流感为代表的公共卫生事件,又有地震、雪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媒体作为“社会的雷达”,担负着信息监测的职能,媒体做好危机传播,引导舆论,对危机的化解有着积极作用。

一、危机传播概况

1、危机传播的内涵

危机传播是指针对危机事件利用大众传播手段对其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尽管西方学术界对危机传播已有深入研究,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媒体对危机传播缺乏清醒的认识,一直将危机传播等同于灾难报道。危机发生时,媒体并不是主动地参与报道而是等到危机结束后才做总结性发言。大众传媒作为传播的载体,在危机发生时采取隐匿瞒报的态度只会加剧事态的严重性,只有端正态度转变观念,对危机做全面及时的报道,才能促进危机事件的解决。

2、危机爆发的阶段

危机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其发展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危机的潜伏期。整个社会或组织内部长时间处于矛盾量的积累,危机处于酝酿阶段,由于缺乏警惕,此时危机不易被察觉。第二阶段为危机的突发期。经过长期的演变危机突然爆发,呈现出破坏力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第三阶段为危机的蔓延期。此时危机逐渐向社会各个领域蔓延,由局部危机演变为公共危机,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成为舆论的焦点。第四阶段为危机的解决期。经过共同努力,危机得到初步控制,整个社会从混乱恐慌的状态中恢复过来复归平静。当危机爆发时,媒体应对整个过程有着清醒的认识,针对危机不同的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应对,不仅能够尽快消除危机,也能打造媒体公信力提升媒体的权威性。

二、危机传播中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回顾我国传播事业的发展史,新闻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和信息处理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传播生态环境的改善、政府在信息公开化程度上的努力和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但目前我国媒体在危机传播中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时效性差、信息不透明

改革开放前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尤其是对天灾人祸的报道,存在着隐匿瞒报的情况。对于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媒体往往在危机过后才向公众公布相关信息,新闻的时效性难以体现。此外媒体在报道内容上以正面宣传为主,报道模式僵化,片面宣传抗灾政绩,反对具体灾情报道。危机传播的核心在于信息的公开和透明,重大危机事件发生时媒体应迅速及时地向社会播报信息,这既是传媒机构应有的环境监测社会功能,也是媒体尊重公众知情权的体现。特别是在危机爆发的初期,媒体若不能迅速及时向公众反映危情,谣言就会趁虚而入,加剧公众的恐慌心理。

2、媒体存在过度报道的倾向

危机事件通常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自然也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重点。危机发生后,媒体要向公众反映实情,但这并不代表着媒体可以随意报道,全然不顾其负面影响。郭小平在《风险传播的悖论》中指出:“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有赖于媒体的呈现,但受制于传播机制与风险语境的信息传播本身,也可能牵动风险或危机”①。危机事件本身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媒体对危机事件不同程度的报道会使公众陷入“知识依赖性”矛盾中,再加上受众在接受危情后的“风险想象”,这就会使媒体公布过多的危情,不但起不到稳定人心的效果,反而加剧公众的恐慌情绪。目前媒体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存在过度传播的倾向,认为只要对危机进行全面的大规模报道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一些媒体甚至将涉及危机事件的字眼当做炒作的噱头,大肆报道,以求在竞争中立足。如2012年世界末日传言中,一些媒体大肆报道玛雅预言的准确性,连篇累牍的新闻讲述群众应对末日的自救方法,对玛雅末日预言的过度传播反倒加剧了民众的恐惧心理,上演了一幕幕闹剧。

3、灾难新闻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

危机事件因其自身的特性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自然成为各大媒体的报道对象。但灾难事件发生时往往会出现血腥、死亡、惨烈的场面。一些记者在突发灾难现场采访时,为了追求现场实况,镜头直指血肉模糊、尸体横陈的现场,全然不顾观众的感受,对生命缺乏敬畏和尊重;还有些记者在采访中“不顾灾难受害主体及其家属的悲痛,毫无顾忌的触碰受害者已经很脆弱的情感底线,直到采访出眼泪才算罢休,”②这种做法更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丧失了记者最基本的职业操守;甚至有些记者在灾难现场的采访中为了吸引受众,强调恐惧诉求,过多的渲染血腥悲惨的场面,这些做法对死者及其家属都缺乏尊重。记者在灾难现场的采访,对受害者缺乏人文关怀,漠视他们的情感,触碰他们脆弱的神经,不仅会增加采访的难度,而且会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

三、媒体如何做好危机传播

1、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把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

快速反应机制又称应急报道机制,是指“在危机事件爆发后,新闻媒体能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并组织开展有关新闻报道活动的运行机制”③。它既是媒体在危机传播中最重要的传播机制,也是媒体开展危机传播的保障。危机爆发的初期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事态的发展,有关危机的信息开始扩散,引起公众的关注并形成各种舆论。危机爆发初期的这些特点,对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媒体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它要求媒体在高度的时间压力下作出紧急反应,这就需要媒体建立一套运转高效、反应灵敏的新闻报道机制。一旦危机爆发,媒体能够迅速启动这一机制,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快速高效调配人力物力资源,完成新闻采访,做好信息发布工作。

2、设置议题,引导公众舆论

美国传播学家唐纳德·肖(DonaldShaw)和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在议程设置理论中指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大众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及重要性的判断。”④大众传播的“议题设置”功能决定了媒体在危机传播时对危机事件的报道不是直白的反应,而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有目的的取舍。“媒体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对信息进行筛选,为公众设置议程,引导公众对某些问题的关注。”⑤危机爆发之初社会上会有多种小道消息流传并且呈爆炸式增长,这些小道消息会混淆视听、误导公众、不利于危机的化解。因此媒体要在第一时间设置议题,选择性地报道,把受众的注意力引向特定的方向,起到明辨是非的作用。

3、要以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取胜

危机发生时,受众的认知平衡结构被打破,出现强烈的信息饥渴,对媒介的依赖程度也大大加深,他们希望通过媒体报道对危机事件及进展情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由于危机的突发性特征,媒体在首次报道中难免有所遗漏,不能详细报道危机爆发的前因后果。这就要求媒体在后续传播中,拓展延伸报道的广度,丰富报道的内容,充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为受众提供更加详实的信息。新闻的受众涵盖了多个阶层,其年龄、知识结构各不相同,因而对信息的需求也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不应仅仅关注报道的数量,还要优化报道结构,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此外媒体在对危机事件进行深入报道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责,正视危机背后的各种问题,将真相告诉公众的同时还要唤起社会的关注,强化公众危机意识的培养和构建。

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危机事件因其突发性和破坏性,发生时必然会带来财产损失、危及人们的安全。记者在现场采访中是把扶危济困放在第一还是把新闻采访放在第一?是吸引眼球、追求轰动效应还是客观公正的报道实情?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新闻从业人员出了道难题。危机传播中,媒体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一种职业精神贯穿于采访过程始终。在采访事件中的受害者时要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对他们的不幸表示同情,激励他们早日走出阴影。在报道的过程中,要顾及受害者的情感,对报道的内容认真取舍,防止内容不当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危机爆发后,媒体要与公众做好良性互动,为他们提供心理安慰,舒解他们紧张的情绪。

结语

“危机的出路在于传播”,只有端正姿态,积极从容地面对危机才能化解危机,变危机为转机。反之,媒体集体失声和掩盖危机只能加剧危机使事态恶化。媒体作为信息的监测者、环境的瞭望者,在危机的传播和化解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危机来临时,媒体要担当起责任,做好信息的把关人和舆论的导航者,积极引导公众,做好有效的沟通。危机传播既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次历练,也是对媒体整体运作能力的一次挑战,做好危机传播既是媒体业务能力的体现,也能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增添一份力量。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危机传播中新闻报道行为规范与次生灾害预防研究。项目编号:13SA0017】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郭小平、秦志希,《风险传播的悖论——论“风险社会”领域下的新闻报道》[J].《江淮论坛》,2006(2)

②贺文发:《突发事件与对外报道》[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③赵志立:《危机传播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⑤叶淑兰,《新媒体:政治传播变革的新契机》[J]《. 社会观察》,2014(3)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周蕾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