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用户名:admin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从“一本书主义”看汪家明的编辑观

从“一本书主义”看汪家明的编辑观

程一帆

【摘要】汪家明是我国当代出版界一位比较有影响力的编辑家。本文围绕汪家明倡导的“一本书主义”,把“一本书主义”概括为“把一本书做对”、“把一本书做好”和“把一本书做活”三个层面,结合实例对图书编辑对于书稿的选择、加工和推广活动进行阐述,并对汪家明的编辑观进行总结。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图书 编辑理念 汪家明 一本书主义

汪家明是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和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现任社长,是我国当代出版界一位比较有影响力的编辑家。“一本书主义”是汪家明在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时曾倡导的,这并不是他的独创,而是由作家丁玲提出来的。丁玲的原意是,一个作家一生中至少为人民写一部有生命力的、可以传世的书①。而在汪家明这里,“一本书主义”指的是把一本书做成“比生命还长的书②”,也就是编辑要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选择、加工和推广,围绕一本书充分开发其价值,将作者的创作有效地传播给读者。

一、把一本书做对

“把一本书做对”指的是对于书稿的选题策划要恰到好处,找到最适合书稿内容的表达方式和市场定位,避免选题的价值被糟蹋浪费。从《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这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可以看出汪家明是如何从读者出发,“把一本书做对”。

1、敏锐地发现选题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一书,原本是漫画家丁午于1969 年到1972 年在河南干校下放劳动时画给北京家中幼女小艾的信。丁午先生去世后,这些信件在整理遗物时被发现,后由其亲友转交到汪家明手中。汪家明发现了这些信件的历史价值、情感价值和艺术价值。一来通信的时期正是我国进行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些信件正是对当时知识分子遭遇变相劳改的生活记录,个人遭遇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即书稿的历史价值;二来父女两地分隔,信件中一笔一划都情真意切,十分感人,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即书稿的情感价值;三来丁午先生是著名的漫画家,他画给女儿的信具有较强的艺术观赏性,即书稿的艺术价值。发现书稿价值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发现选题的过程。在汪家明看来,编辑最重要的素质是“发现”选题,而不是过分强调“策划”③,因为“策划是让别人为你服务,作者要根据你的构思来写;但发现是你要把好东西挖掘出来,再进行编辑④。”可以说,发现选题要把书的内容放在首位,而策划选题更看重的是内容的表现形式。

2、合理地策划选题

在确定选题后要考虑的是把书做成什么样子,从而成功地吸引读者,这就考验了编辑的策划能力。

(1)策划书的题目。《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这个题目给人感觉很亲切,眼前一亮。但最初,汪家明给这本书起的题目是《画给女儿的信:1969—1972》,这个题目比起最终确定的题目确实逊色不少。在之后的编辑过程中,汪家明发现所有的信几乎都是以“亲爱的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开头的,有时候还会出现“爸爸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想你了”这样的句子,经过思考,便将《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确定为正题,如此一来,丁午先生对女儿那种深深的爱从题目中呼之欲出,很是别致。

(2)策划书的结构。丁午先生的原始信件没有连贯性和情节,但有一个先后顺序,时间跨度上正好是四年,汪家明便顺势按照年代先后来做书,将书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为避免阅读的疲惫,更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汪家明又邀请丁午先生的儿子、女儿、朋友各写一篇回忆文章,与书的内容相呼应。再加上汪家明自己写的一篇介绍该书来龙去脉的文章,四篇文章分别置于书中四部分的前面,用文字隔断漫画。随后,汪家明还找来一些丁午先生及女儿小艾的照片附于书后,使书的内容更充实更完整,也满足读者的好奇心。

(3)策划书的装帧。书的装帧设计包括开本、纸张、印刷工艺等,在汪家明眼中,这些都是为书的艺术性服务的,不能盲目地追求时尚潮流,而要与书的内容相匹配。原本丁午先生的画稿是用钢笔画在变色的胶版纸上,要是直接变成黑白的单线条印出来便失去了应有的历史感,汪家明选择四色套印来做这本书,从而最大限度呈现原稿的细节,给读者以设计上的美的感受。

由此可见,在汪家明的编辑观里,选题策划要立足内容,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拿到选题后就要考虑要把书做成什么样以及不要把书做成什么样。正是抱着“把一本书做对”的信念,《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才成为了其腰封上描述的:“一本可遇不可求的书,一本独一无二的书,一本感人至深的书,一本记载历史的书”。

二、把一本书做好

“把一本书做好”主要指的是挖掘书稿的潜力,透过缺点看到其潜在的优点,通过加工提高书稿内容的编辑含量。汪家明认为,一本书能够面市是作者和编者共同的劳动结晶,“把一本书做好”是作者和编辑共同的期望。

首先,书稿之于编辑就像千里马之于伯乐,编辑要有眼光,面对有潜力的作品,要克服困难,花一些毅力和笨功夫,把书稿中好的内容发掘出来。汪家明曾讲过《中国兵器史稿》的例子:此书是由三联书店在1953 年至1958 年间编辑出版的,当时的责任编辑董秋水在阅读原稿后认为其有一定出版价值,但必须送审并大力修改。而时任编辑室主任史枚复审后却认为该书稿科学价值不高,需直接退稿。时任社领导王子野的三审意见则认为需请专家审阅。于是,邀请郑振铎帮忙,由郭宝钧先生进行审阅,用时大半年对稿件作出删订。发稿前沈从文先生又提出修改意见。此书历经五年,反复数次,经多位专家和编辑之手,总算得以出版⑤。如果没有编辑的坚持和劳作,《中国兵器史稿》就不可能与读者见面。还有汪家明在三联书店做的《协和医事》。作者常青(讴歌)是协和医院的学生,曾在美国留学,还出过书,文笔是不错的。但《协和医事》是一本讲历史的书,作者擅长写散文和小说,却不擅长写历史,做了许多采访,写出来的文章却不尽人意。这种情况下,编辑要和作者一起对书稿进行反复修改。在书的背后,读者看不到的那些劳动便是书中的编辑含量。其次,不管是著名作者的作品,还是普通作者的作品,都需要编辑进行加工。对待普通作者的作品要悉心加工,这很好理解,而对于著名作者的作品,不能因为作者的名气大,就对作品不负责,听之任之。汪家明的经验是,水平越高的作者越能够接受编辑的意见。他曾经向前辈叶至善先生约稿,来稿后却发现稿件的内容结构缺乏主心骨,显得有些杂乱,经再三思索,他把自己的想法写信给叶先生。叶先生的回信是:“稿子没编好,您的意见提的都对,我都同意。书名是安上的,序也写得牛头不对马嘴……我已经觉察非改不可。至于当初为什么会搞成这样,以后如有机会面谈。我想能不能这样办:稿子寄给我,在目录上,请按您的看法,加上或取或舍的标记,供我重编时参考。⑥”诚然,有些“名家”对编辑的要求苛刻,但作为编辑必须尽职尽责完善书稿,敢于提出修改意见,这既是对读者的负责,也是对作者的负责。

当然,在注重编辑含量的同时,也要避免编辑过度。编辑在编稿过程中免不了掺杂个人见解,很容易对内容进行大刀阔斧地删改。要想真正提高书稿内容的编辑含量,编辑就必须尊重作者,尊重作者的作品,对待稿件先“读”后“审”,站在作者的立场去领会作者写这部作品的意图,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而后,才对稿件做出修改,让稿件更符合市场需求。

三、把一本书做活

汪家明的“一本书主义”最重要的意义是把一本书做活。这里的“活”一方面指的是让这本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形成特色品牌,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较高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指的是用书引导阅读市场,引导读者的审美趣味和文化消费。

从经得起时间考验这点讲,就不得不提汪家明在山东画报出版社任总编时策划并参与编辑的《老照片》系列丛书。最初,山东画报出版社用2700 多幅照片做了一本《图片中国百年史》,讲述我国从1894 年到1994 年的百年历史。为做这本书,当时的编辑人员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在全国各地搜集历史照片。受主题和篇幅的限制,《图片中国百年史》出版后,还有大量精彩而珍贵的照片没有用上,特别是照片背后的故事没能够很好的讲述,令人遗憾。在汪家明的建议下,出版社将剩下的照片仿照《读书》杂志,分栏目,以“图片加故事”的形式,做成连续出版的杂志书,即《老照片》系列。《老照片》这种通过照片从普通人的主观视角传达历史、感悟人生的书一经推出,广受欢迎,第一辑在三个月内加印了三次,累计发行4 万册,在同时期的图书发行量中遥遥领先。《老照片》从1996 年12 月第一辑出版,至今已经推出了94 辑⑦,在我国图书市场掀起了“读图”潮流和“怀旧”潮流,成为一块响当当的文化品牌。如今,《老照片》以“定格历史、收藏记忆、开创读图时代”为口号,建立宣传网站,并推出合订本和典藏本供读者订阅。《老照片》之所以能做“活”,正是得益于其出色的创意、较高的文化含量和持续不断的推广宣传。

从引导读者这方面讲,就是讲编辑所承担的文化使命。编辑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编辑的作用至关紧要,做出好的读物便可以创作读者、创造市场,做出不好的读物只会拉低读者水平、扰乱市场。当前我国出版市场发展繁荣,但存在着一定的乱象,一些不良出版物给读者造成低俗、恶俗、媚俗的影响。对于编辑来说,出版不仅关乎“生意”,而且关乎“文化”,出版业发展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发展文化。在编辑过程中,要提高自身水平,把目光聚在当代,关注书稿的文化内涵、艺术格调和审美趣味,做出有进步意义的选题,尽可能让图书褪去花里胡哨的外表,多一点人文气息,回归朴素耐读的内容,让出版的高尚性得到体现。用汪家明的话来说,书铺不仅是为“读者”服务,而主要是为“平民”服务——“读者”是现成的,“平民”却需要出版人去造就成“读者”⑧。

“一本书主义”是汪家明提倡的,也是其默默践行的。在获得《出版广角》评选的“新锐出版人”称号时,汪家明曾发表感言,称自己每看到一部好的稿子,就迫不及待想把它做好,推荐给读者。在他看来,“这里面有大乐趣。⑨”对编辑活动发自内心的热爱,再上编辑活动中应有的“笨劲儿”和“巧劲儿”,便是“一本书主义”的真正涵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郭海涛,《“一本书主义”的新诠释》[J]《. 出版参考》,2009(5):13

② 汪家明,《编之梦》[J]《. 中国编辑》,2005(10):20

③汪家明,《“策划”是什么》[J]《. 科技与出版》,2007(3):4

④任志茜、汪家明,《编辑要有创造性,就离时代潮流远一点》[N]《.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3-18

⑤汪家明,《书中的编辑含量》[J]《. 中国编辑》,2005(2)

⑥汪家明,《编辑随想两则》[J]《. 中国编辑》,2006(4)

⑦http://www.lzp1996.com/

⑧汪家明,《重温前辈言行坚守文化使命》[J]《. 中国图书评论》,2013(10)

⑨《2012 书业新锐榜·新锐出版人》[J]《. 出版广角》,2013(1)

(作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