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校内专业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模式探讨

校内专业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模式探讨

郑杏月 李超 万传亮

【摘要】校内专业实践平台建设,是当前我国高校实践型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力。相比校外实践机会,校内平台在时间成本、人身安全保障和能力培养上更具优势。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以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为例分析了校内专业实践平台的不足。认为在平台发展初期应采取小团体运行、利益导向、就业跟踪和行业规范引入等几种模式激发平台活力,促进平台的良性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实践平台 专业实践 高校 建设

实践型学科建设,在当前我国高校人才涌流、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尤其值得关注。以新闻传播类专业为例,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常常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就业前竞争乏力,专业优势不突出;二是就业后适应难,缺少好的职业前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教育与行业实践脱节,进而导致学生“学不足以致用”的问题出现。

校内专业实践平台,是一种为学生在校内提供实践机会和指导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学生的时间成本,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可控性,为本校老师的参与和推动提供了便利。因此,校内专业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对实践型学科来说具有探讨的必要性。

一、校内专业实践平台的定位与优势

1、节约时间成本

按照高等学校的教学安排,学生真正实习的阶段是四年级下半年,也有部分学校安排在三年级。然而,一二年级是夯实实践基础的最重要的时期,因此学校一般会集中把课程安排在这一阶段。对实践型学科的学生而言,即使想要外出寻找实践机会也没有太多时间。换而言之,外出实践势必会耽误正常的课程学习,时间成本非常高。因此,在校内建立专业实践平台,通过学校的资源支撑、模拟行业生产、联络社会兼职机会等方式,学生能够实现灵活的时间支配,充分利用碎片化的课余时间作实践,相较于外出实践优势非常明显。

2、人身安全保障

学生人身安全,是每一所学校行政工作中的重头戏。无论是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还是学生个人进行分散的外出实践,人身安全都会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而在校内建立专业实践平台,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可靠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之下,风险性将大大降低。笔者在多年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发现学生进入社会环境上当受骗的现象屡有发生,这与大学生的年龄、阅历有较大关系,也是该阶段不可避免的矛盾。

3、培养目标明确

以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为例,目前的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学科均开始建立自己的专业实践平台,而且共同的特点是设置一个或多个教师专门负责平台指导。这种指导模式相比学生自己外出实践具有更明确的目标。汇华学院传媒学部的《新声报》和汇华电视台作为两个典型的校内专业实践平台,不仅设有学院本身的教师专门负责管理工作,同时还邀请各任课教师、省市级媒体工作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创作,在学生的能力发展、团队合作、成果整理上具有较为清晰的规划,有效促进了实践能力的转化。

二、校内专业实践平台的问题与不足

高质量的校内专业实践平台,可以激活一个学科的活力,每个学生的实践创作过程、结果都容易在专业内部形成榜样效应,无形中蕴育出良好的团队凝聚力和专业热情。但需要注意到,目前各高校在平台建设方面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导致平台本身与成熟的行业实体存在着较大差距。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与业界对接不畅通

业界与学界的交流需要资金带动,一方面是交流产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另一方面是学界需要在平台内部建立一套相应的硬件软件设备。以汇华学院传媒学部为例,学部现配有摄像机42 台、各类灯具20套、摄像摇臂、轨道车和稳定器材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实践的要求,增强了专业归属感。但与业界沟通不畅的问题仍然存在,主要体现为:1、业界老师前来指导的次数有限(每学期2-3 次);2、设备基本符合要求但层次较低,无法达到广播级制作的效果;3、与业界往来仍处于邀请式,没有真正实现合作(限于学生水平)。

2、激励机制匮乏

专业实践过程是一个能力培养的过程,这意味着其中的主体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意味着面对困难,因此激励机制在推动平台建设方面必不可少。与真正的行业不同,校内专业实践平台往往没有成员的薪金或补贴发放,同时也不适宜奖励过多学分(这将冲淡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学规划)。因此,参与实践的学生多是凭借兴趣或学校的口头奖励坚持下来,无法真正地受到约束。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的怠惰得不到约束将产生“破窗效应”,严重影响着整个团队的心态,使管理和效率越来越低。

3、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不配套

学院派,实际上代表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通病,即理论化程度强、实践水平低。在复杂的因素中,第一课堂的配备不合理是根源之一。在学校编制人员的过程中,多年来建设的师资队伍稳定不变,意味着所开设的课程无法更新,课堂上的知识偏理论、偏陈旧、偏空泛的现象使入门级别的学生无法领悟。因而促成了听不进、记不住、不会想、不能做的现象。

三、校内专业实践平台的发展模式

1、小团体核心,成果带动式

小团体核心,应当作为校内专业实践平台建设的“初级模式”。笔者从管理《新声报》与汇华电视台的经验发现,平台人数过多容易产生多种意见,进而放大问题本身。某一个人产生的消极情绪往往带动一片,形成“破窗效应”。为了避免在平台建设初期因本身的不成熟带来的种种问题,需要培养一批靠专业热情和责任心合作的小团队,减轻管理压力、重点促进成果转化从而产生“榜样效应”,最终把团队带入不断提升的良性循环中。

2、实践促创业,利益导向式

学生的实践成就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获得学校或社会认可的奖项,二是得到看得见的金钱或物资回报。其中,前者是机会型回报,可能会在某些时间段令部分人得益;后者是稳定型的,一旦有了合适的创业项目和合作伙伴,所有参与的成员都可以获得较长时间物质回报。以汇华学院为例,目前学校正在积极建立创业孵化平台,有了自己的创业科技公司,但其基础离不开专业实践平台。最终,有了利益导向,平台管理的规范性和约束性才能进一步增强,效率也将得到较大改善。

3、人才长期培养,就业跟踪式

校内实践的一般程序是“一年级学习,二年级主力,三年级指导”,以此保证平台的延续性和传承性。其中的问题在于,三年级学生实践期结束后自动退出,实践平台的影响和福利也自然终止。这种程序的结果是,无法有效地推动实践平台成员的就业,既无法为后来的同学树立标杆作用,同时浪费了学校提供的实践教学资源。因此,平台管理者应站在长期的人才培养目标上,与四年级甚至毕业之后的学生保持沟通和指导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也增强了其自身的认同感,将走向社会的学生转化为实践资源。

4、复制业界规范,行业标准式

笔者在教学与管理实践过程中发现,尽管学校限于资金储备无法“镜像复制”业界的整个生产过程,但突出的问题并非在此。根据汇华学院的内部调查显示,实践平台的学生更突出地感觉到自身在专业常识上存在差距,实际上也就是行业规范。对于汇华电视台来说,如何选题构思、绘制分镜头、在不同环境下应用镜头理论比摄像机操作往往更加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在专业实践平台建设中应当形成一套了解和引入业界规范的机制,定期指派管理人员和学生深入业界学习,将业界人员的工作方式、态度和方法引入进来,比之投入大量资金购置设备显得更加重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陈爱民,《大学生校内社会实践平台建设的实践及启示——以梧州学院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

②刘光英,《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校内实践领域的探索——以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J].《理论观察》,2014(7)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责编:姚少宝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