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马向阳下乡记》:“三农剧”的突围

《马向阳下乡记》:“三农剧”的突围

【摘要】“三农”题材电视剧一直是我国电视剧的主要构成之一,但当前其与所处的观众、媒介等“新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叫好又叫座的《马向阳下乡记》以其轻喜剧风格、时尚感和“一独多线”的营销推广模式,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和启发。这表明,新环境对于“三农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该转换创作观念,创新制作播出模式,以实现“三农剧”的突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马向阳下乡记》三农剧 突围

被称为“时尚农村剧”的《马向阳下乡记》,2014 年9 月17 日登录央视一套,整体收视率一度接近2%。不仅在同时段卫视收视中持续排名第一,网络点击率突破10亿人次,成为电视收视与网络点击量的双冠军,创造“三农”题材电视剧的新纪录。①在收获高收视率的同时,社会反响也极其热烈,“三农剧”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本文尝试分析该剧大受欢迎的原因,以此为基础,思考“三农剧”面临的新环境及如何突围。

一、轻喜剧开启新风气

当前我国“三农”题材电视剧,占据主导地位的有两种类型,一是烙有“赵本山式幽默”的“东北风”电视剧,尤其以《乡村爱情》系列剧为代表;二是以塑造伟大女性为主线的农村“苦情剧”。“赵本山式”东北风剧的主人公都来自农村,在农村改革的矛盾与冲突中,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家长里短拉开序幕。与之相比,《马向阳下乡记》的主人公马向阳从来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以一个城市人的身份来到农村,剧集在农村与城市的生活时差与文化冲突中展开故事叙述。

在“苦情剧”中,多难的女主人公往往美丽善良、性格温顺、忍辱负重,“生活的困苦”、“恶人的陷害”、“恶婆婆的折磨”等一起降临在她们身上,在故事的展开过程中博得观众的同情和眼泪。走轻松、喜剧路线的《马向阳下乡记》,通过马向阳从公务员到村官、从城市到农村,几经挫折,在为村民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展开,穿插着“化粪池救老太”、“挂吊瓶吃酒席”、“寡妇门前是非多”等情节,在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不乏对某些社会现实的揭露和讽刺,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

整体上看,该剧力求以轻喜剧的美学风格去展现农村现实,没有无厘头,没有低级趣味,不靠恶搞,不靠巧合,特别是不靠拿人物的生理缺陷开玩笑来取得喜剧效果。②

在一些“三农剧”中,农村只是被想像的对象,农村人也被贴上相应的标签。从《乡村爱情》系列来看,除了“标签式”的创业精英,农民被定位为游手好闲、搬弄是非的有闲阶层,③而基层村官则多以“高大上”的形象出现,即使有一些瑕疵,也是轻描淡写、浅尝辄止。如《乡党委书记》、《三选村官》、《干部》、《村官》等剧,有意无意地抬高和美化基层干部的形象,以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伦理化视角去投合某种需要,④结果是与真实的农村情境相背离,拒观众于千里之外。

《马向阳下乡记》最大的看点是吴秀波演绎的“第一书记”。这个角色不再是既定的“高大全”形象。他像现实中不少干部那样抱着“玩”的心态下乡工作,几乎所有村民都认为他是来镀金的、玩的。他和大多数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一样,不清楚“两垄地有多大”,因害怕小耗子而无法入睡。就这样一个找不着北的“问题干部”,要给祖祖辈辈生活在大槐树村的村民们解决问题、指导工作,笑话、矛盾注定不会少。这样的情节创设,既符合现实,又使得喜剧有了合理化。

同时,该剧还真实地展现“第一书记”身上的闪光点:他为人厚道仁义,公平公正,富有同情心。充满智慧,面对村里不同的人与事,处处以柔中带乐的马氏幽默应对,如对刘世荣宣称的亲戚传闻,他以每个小孩一包饼干的方式轻松化解。有高度的责任感,誓死要保住代表全村人信仰的大槐树,用自己的房子抵押贷款筹集资金,让村民的土地可以利益最大化地流转。概言之,这个形象的塑造,将“人”、“人性”置于第一位,而不是将“身份”、“职务”置于第一位。

同时,该剧融入了“宫斗”、“囧”、“穿越”等近几年颇受欢迎的影视创作元素,但这些幽默、滑稽,不同于一般“三农剧”的“搞笑”、“无厘头”,甚至“瞎胡闹”,是一种既让人贴心,又不乏艺术的幽默。

《马向阳下乡记》的突破还表现在对复杂农村现实的巧妙反映上。仅就21 世纪以来的“三农剧”来讲,其反映的现实问题往往设置为农村的改革或发展纠葛,社会关系的变化是其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比如《农民的根》、《乡村爱情》、《咱们村的年轻人》、《喜耕田的故事》等。⑤虽有少数涉及乡村严峻现实的作品,也仅仅是从社会环境与人的关系角度,关注农村发展的困境和农民的无奈,如《生存之民工》、《烧锅屯的钟声》等。《马向阳下乡记》虽然也涉及“权力重建”、“土地流转”、“生态旅游”、“有机农业”等常规议题,但其情节点展开的关键是农村人文环境与人的关系变化,激烈事件也相应地来自于本土的乡村世界,被外来的新的文化质素打破而产生的碰撞。⑥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中触及人性、人情的真谛,不仅深入生活肌理,展现时代风貌,更触及当下我国“三农”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环境污染”、“留守儿童”、“腐败”、“农村自治与家族势力”,以及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过程中,黑心商贾的欺诈等。

二、时尚感引领新风尚

吴秀波版的第一书记,告别了省城商务局科长的职位,开着越野车、顶着当下颇为时尚的健身自行车“招摇”下乡;与村书记反差极大的墨镜、短裤装扮;时而似驴友观光,时而钓鱼弄蛐蛐的“史上最潮”村官形象,与大槐树村依旧落后的生活水准、传统的民俗民风、朴实的村民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差,为古朴传统的“三农剧”增添了时尚元素。不可否认,“新一代男神”、“萌叔”吴秀波的加盟及其偶像魅力为这部“三农剧”的高收视率锦上添花。时尚大叔变身“第一书记”,扩展了观众的范围,特别是吸引了大批城市和对农村题材电视剧无感的年轻观众。这说明,“三农剧”一样可以力邀大牌演员参演,大投资一样可以带来高收视和大回报。

该剧中最吸引观众的另一看点是堪比“宫斗”的大槐树村各方势力的斗争,大小纷争,几乎天天上演。其中,以下派干部马向阳、村霸刘世荣、村主任妻子李云芳、村会计梁守业的恩恩怨怨为主线,穿插村中不同人物角色围绕各自利益关系展开的种种明争暗斗。这犹如《甄嬛传》般环环相扣、利害当头甚至有些尔虞我诈的“村斗”剧情,在牢牢抓住农村观众的同时,也成功赢得了大学生村官、公务员、白领等群体的关注,在城乡、网上网下、各阶层、各年龄阶段均有较高收视。

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剧没有刻意展示农村人的“纯朴”,也没有过分渲染农村的“落后”,而是展现了一个原生态、古朴,同时不乏时尚感的新农村,展示了一个与大都市连接紧密的新农村,人物、语言、思想理念都不乏与流行时尚同步之处。

该剧还借鉴了当前在我国风行的电视真人秀的做法,在场景选择、剧情创设上考虑到剧情与现实互动的可行性,如煎饼、乡村原生态旅游、富硒产品的销售等。事实证明电视剧效应同样不可忽视。十一黄金周期间,大槐树村的拍摄地涌泉村成了当地最热门的旅游景区,游览量直线飙升。据位于该村风景区的负责人统计,去年9 月,尤其是《马朝阳下乡记》在央视播出之后,游客人数呈直线上升,“至少翻了七八倍。”正如剧中所说:“马书记真的让大槐树村长出金子了。”⑦

三、“一独多线”开创高收视

好剧还必须有好的推广营销。《马向阳下乡记》被列入“中国梦”系列节目,由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中国网络电视台更新播出,这为该剧提供了最优的播出平台。据央视电视剧管理中心项目部副主任王浩介绍,该剧单集收视破2,平均收视达到1.8%。⑧依托央视平台,该剧实现了主旋律题材的突围。在网络平台等新终端播出,契合了年轻观众移动、手持、碎片化的观看习惯,也为农民工等观看电视不方便的观众群体提供了便利性,在各大视频网站的点击率遥遥领先。播出期间,热播大剧网络播放量排行榜显示,10 月6 日到19日该剧网络播放总量持续第一,在15 日当日网络播放量达到9230 万,超出第二名5 千多万。⑨

该剧宣传平台广,全媒体齐头并进。从前期的造势宣传到剧集播出阶段,通过报纸、电视、微博等大力宣传、互动。宣传片、精彩片花在电视上定点播出。《东方今报》刊登了题为“《马向阳下乡记》下周登陆央视一套”的专题报道,《光明日报》刊发了题为《<马向阳下乡记>:主旋律的喜剧表达》的评论文章。剧集播出期间,官方微博中发起了一系列活动增加与观众的互动,如剖析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集锦特色演员表情包、评选“大槐树村村花村草”活动等。随着剧集播出后观众对其喜爱程度的不断高涨,互动的话题越来越多,关注度持续上升。播出前的全媒体推广,有效将观众吸引到播出平台;播出期间的互动则有助于稳住已有观众。

该剧的推广营销模式带给我们的启发是:当前的“三农剧”也必须进行全媒体整合营销,以有效稳住现有观众,吸引目标观众,挖掘潜在观众。

四、新环境与“三农剧”的突围

“三农”题材电视剧一直是我国电视剧的主要构成之一。1958 年,中国电视史上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就是“三农”题材,它开启了我国“三农”题材电视剧序幕,带动了“三农”题材电视剧创作的第一个高峰。20 世纪80、90 年代,以“农村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为代表,“三农”题材电视剧迎来了第二次高峰。21 世纪以来,“三农”题材电视剧更是空前繁荣,其中尤其以“赵本山式”“三农剧”为代表。

火热的同时,“三农”题材电视剧也开始变得模式化,陷入困境。一是人物形象单一、趋同、角色塑造符号化,缺乏真正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二是地域空间局限性,大多数“三农剧”都使用东北、西北民间方言,北方乡村剧“一村独秀”;三是创作题材不够宽,同类题材扎堆。概言之,“三农剧”的创作水平已经与其所处的新环境不相适应。

首先,新政策之下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关注,特别是最新的城镇化新政之下,我国农村日新月异,以往“三农剧”关于农村的刻板印象”如落后、贫穷,适龄儿童上不起学、辍学率较高等,已与农村的真实面貌不符,贴有此类标签的电视剧就无法做到艺术真实。同时,农村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如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环境污染等,亟需得到电视剧的呼应。

其次,新传播环境之下的电视收视格局发生了变化。纵观我国电视节目收视格局,大制作、真人秀、引进节目显得异常强势,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三农剧”一般投资较小,请不起大牌演员,广告投放有限,虽然有观众需求,但正日趋边缘化。

最后,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视剧的播出方式发生了变化。综艺等电视节目在营销推广方面较为重视,投入大,效果明显。“三农剧”如果再囿于电视荧屏单一的播出平台,就会失去年轻观众,失去看电视不方便的观众。手机、互联网、各种手持终端等在农村居民、农民工等群体中亦有大量用户。如何稳住农村观众,方便流动性强的农民工观众,吸引城市观众成了“三农剧”面临的难题。

上述新环境对“三农剧”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充分考虑这种新环境,深入生活,转换创作观念,探索制作播出新模式,“三农剧”完全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可喜的是,《马向阳下乡记》进行了这方面的摸索和尝试,开启了“三农剧”的新风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研究和借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马向阳下乡记〉“第一书记”座谈会在济南召开》,http://sd.dzwww.com/sdnews/201410/t20141017_11197999.htm

②《〈马向阳下乡记〉:主旋律的喜剧表达》[N]《. 光明日报》,2014-11-3

③宋勇琴,《寻得源头活水来—“三农”题材电视剧的现状与突破》[J]《. 中国电视》,2014(1):29

④薛晋文:《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91

⑤⑥《〈马向阳下乡记〉今晚收官深度解读人物性格》,http://ent.qq.com/a/20141015/019362.htm

⑦《吴秀波带火拍摄地“大槐树村”游客翻倍》,http://ent.sina.com.cn/v/m/2014-10-06/10294220130.shtml

⑧《专家评〈马向阳下乡记〉:不再用丑化人物形象制造笑点》,http://culture.people.com.cn/GB/n/2014/1017/c70988-25853951.html

⑨上海剧星传播新浪官方微博,http://weibo.com/visionstarmedia

(作者: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