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媒体在负面报道中的角色建构——以2014年“河南高考替考”事件为例

媒体在负面报道中的角色建构——以2014年“河南高考替考”事件为例

【摘要】负面消息报道中,媒体不仅仅是事件的“报知者”、“解读者”,同时也是社会的“监督员”。本文从2014 年“河南高考替考”事件出发,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角色的建构,论述媒体在消息报知者、事件解读者、舆论监督与反思者三者角色上的具体表现及其呈现的不足,包括消息延报影响传播、来源单一无法深度分析、本地监督力量弱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负面消息 高考替考 媒介角色 建构

媒体一直以来把负面消息当成是敏感消息,处理起来也是小心翼翼。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负面消息正面报道做法,很少会对其进行深度报道或者专题报道。然而,当前媒体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用以前处理负面报道的手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这是因为,新媒体环境下,大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事件,官方消息源已经不是大众了解事件的唯一消息源。这种情况下,媒体在负面报道中一定要有正确的媒介角色观,发挥媒体的正作用。本文以媒体对2014 年“河南高考替考”72 小时内的报道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各媒体关于“替考”报道的内容分析媒体在负面消息传播中的角色形象及表现,进而由表及里发掘出隐藏在各媒体日常运作中不同的价值取向。

一、“河南高考替考”事件

2014 年6 月17 日中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播出《高考场上的神秘“考生”》,新闻报道曝光过了高考枪手替考的利益链。一时间,关于高考作弊的报道层出不穷。新京报网6 月18 日发表文章《高考作弊手段逐年升级橡皮指纹膜成“秘密武器”》,分析了高考作弊的“高科技化”发展道路,对历年来高考在作弊工具包括2014 年河南杞县高考用的指纹膜等科技“产品”进行了报道。央视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对“河南高考替考”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并且对替考“行业”的运作、人员组织、家长联系等环节进行了暗访报道。多家媒体包括新华网、网易等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在新浪微博上对#河南高考替考#的讨论成为最热话题之一。

媒体和全社会的目光投向了河南,受众批评高考的不公平、河南高考监管漏洞时。此时,网络上尤其是微博上出现了另一种声音,他们认为,替考可能只是个别行为,河南杞县出现替考并不能上升到对整个河南省高考的怀疑。甚至有人认为这样的报道有诋毁河南考生的嫌疑,是对河南人的不尊重。也有人站出来为河南考生称赞,认为河南人数多,分数线高于其他省份,考生压力大,因此能真正靠自己能力进入大学的学生不论是三本还是重本,都是值得尊重的。这种声音大部分来自河南本地的学生群体,包括大学生、本次参加高考的学生等。

二、“河南高考替考”事件中三种媒体角色

1、信息报知者

“长期以来,我们总习惯地把宣传当做新闻媒介首要的,或者主要的、甚至唯一的功能。而现在,中国新闻界已达成一个基本共识:虽然不同的新闻媒体在功能定位上有不同的侧重,但从整体上看,新闻媒介以向社会提供广泛而及时的信息作为其生存前提,或者说,社会需要新闻媒介,首先就因为它们能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①在“河南高考替考”事件中,媒体无疑是消息报知者。

6 月17 日中午,中央电视台对河南杞县高考替考作弊事件进行了报道。当天下午,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在官网上发布《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关于中央电视台<高考长上的神秘“考生”>报道的情况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强调了该部门对报道的事件高度重视并迅速采取行动,在《说明》中还对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其相关情况进行了说明。事情发生的72 小时内,该网站没有公布任何有关此方面的消息。

河南省教育厅在17 日19 时55 分转发了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发布的《说明》,19日15 时27 分发表信息《关于杞县、通许县高考替考事件调查进展情况的说明》,对调查结果包括涉嫌的主考、监考、中介、考生、替考者等情况进行了简要说明。此外,河南教育厅还通过官方微博@河南教育发表内容,18 日发表《关于媒体报道开封高考替考事件的情况说明》;19 日14 时04分发表《关于杞县、通许县高考替考事件调查情况的说明》,内容与网站公布一致;18 时43 分,发表《关于查处高考替考事件所做主要工作》,较为详细列举了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招办、省公安厅、开封市委、市政府等相关部门对该事件的重视。河南高考替考事件曝光72 小时里,相关部门对此事的报道总计不过10 条。之后多数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大多援引了以上两个官方消息源。

各个媒体对“河南高考替考”事件进行了报道,新华网在18 日发表《新华视点:127 名“枪手”击中替考之乱》,文章对河南杞县等地替考舞弊案进行了评论,就是高考监管漏洞、追逐利益、畸形需求等原因让号称“史上最严”的高考漏洞百出。

负面事件发生后,官方消息在权威信息来源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作为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官方与公众进行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媒体理应发挥信息报知者的角色。事件发生后,官方应该积极与媒体进行沟通发布消息,充分利用媒体传播官方消息,站在事件舆论的最高点,防止谣言的传播。虽然,有关负责部门在看到央视报道的第一时间里就发表了有关事件的权威信息以及官方立场的权威报道。可是,这样的报道量很少。而且官方消息少也会让媒体的消息报知者角色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2、事件解读者

手机、微博等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权威媒体需要对事件进行及时跟踪报道事态的最新演化发展,并将这些消息报道给受众,实现对事件的全态描述。在“河南高考替考”事件中,河南教育厅发布公告,“经公安机关积极侦查,截至18 日晚,杞县、通许县已经调查控制了23 人(其中:5 名学生家长,1 名媒体报道中出现的豫BQW665 车主兼司机,1 名主考、12 名监考和4 名起中介作用的教师共17 名教师)。目前23 人中已有9 人供述承认涉案。已核实通许县、杞县疑似被替考生4 人,其中通许县1 人,杞县3 人。对于两县的全部监考人员也在继续排查。”对替考者如何“瞒天过海”躲过高考身份确认等种种疑问并没有做详细解释。

这些疑问没有得到解答,不但没有对事件本身的解决起到解释和解读的作用,媒体引用官方消息源信息进行报道反而增加了事件的不确定性,引发了公众对河南高考甚至是全国高考监管的怀疑。对事件的疑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围绕替考可以逃过指纹监测的系列疑问。这包括替考者的身份、替考背后的组织者与利益链、涉嫌的考生与家长、监考老师等问题的疑问。当然这还涉及到了法律层面的疑问;第二,围绕“河南替考”的疑问。包括为什么杞县等个别地方的作弊要波及到整个河南省的高考、其他省份没有涉及高考作弊等疑问。媒体在事件中应该对这些疑问进行积极的解读,适时化解疑问,用理性和法律等措施解决问题。可是,媒体的报道不但没有让“拨开云雾见青天”,反倒让事件扑朔迷离,媒体也在这迷雾中迷失了解读者的角色。此外,媒体无法发挥权威性解读的原因还在于消息来源的单一化。消息来源的单一化,无法提供一个相互论证的平台,大多数媒体将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和河南省教育厅网站信息作为主要或者是单一消息源。

3、舆论监督与反思者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媒体所持有的监督手段对社会实行的一种监督,它在处理负面消息事件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河南高考替考”事件中,媒体面临的监督内容和对象呈现几个方面:第一,高考作弊现象背后涉及到法律的权威、社会的法制精神。笔者认为这是媒体对公安等社会职能部门层面的监督,涉及到社会职能部门正常发挥监督。第二,危机中官方行为、措施的监督。官方的措施是否有效也将直接影响事态的发展。官方作为事件的主角,理应接受媒体的监督。

从最初事件的曝光、官方对事件的态度、信息公布中的用语、在事件中领导对事件的态度等这些都应该被置于舆论监督之下。可是在这次事件中,有关负责部门没有利用好媒体开展好舆论监督,即使在@河南教育微博上,也只是对事件情况进行了说明,并没有对事件进行评论。反倒是外地和中央级的媒体在事件中发挥了异地监督的优势。

异地监督虽然对负面消息具有监督批评的作用,可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地信息制度的缺失,舆论监督制度的不完善。我们不得不说,媒体在此次事件中反思式的监督作用有些差强人意。

结语

从上述角色分析中可以发现,在负面消息报道中,媒体角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官方的迟钝影响了媒体消息报知,在事件发生后的72小时,体现官方立场的新闻稿件不足10篇,而在网络上,仅新浪微博对事件的评论数量超过500 条,其他网站例如网易等对事件的报道数量也不少;第二,事件解读者角色缺席、缺位。具有权威性的官方消息发布内容及数量少不足以消除事件的不确定性,官方及媒体迟迟未能对事件中的种种疑问做出深刻解读。另外,消息来源的单一也让权威性解读缺失;第三,在对公众情绪疏导工作中仍存在不足,媒体对替考事件的报道引起了公众的恐慌与愤怒,可是对一个群体(河南人)的心理极其情绪并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不少河南人甚至认为自己的尊严受到了破坏,因此官方、媒体与公众三者之间的交流模式还值得进一步协商;第四,官方在负面消息中被动接受监督,官方消息的透明化还有待提高;第五,新媒体环境下,尤其是网络背景下,媒体的舆论监督机制有待完善,不少人会借助网络发泄情绪,因此,媒体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正确引导舆论,发挥舆论监督者角色也面临着新问题。

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不断影响着负面消息中的消息传播方式和沟通格局。本文提出了在负面消息报道中媒体的信息报知者、事件解读者、舆论监督者三种基本角色,并没能穷尽媒体在事件中的角色。笔者认为,媒体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体功能的演化、社会的发展、公众媒体素质的提高,媒体在事件中的角色变化也应更加丰富多样。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3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责编:周蕾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