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日益频发的突发事件和网络影响力的提升,网络对突发事件的传播和网络舆情对突发事件的聚焦越来越动力十足,这动力是互联网与突发事件契合作用的结果。但也正因为这种契合作用,将我们置于网络舆情治理的困境之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 治理困境
一、背景:频发的突发事件、不可忽视
的网络力量与被日益重视的舆情治理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冲击。我国因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也相当惊人。对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与此同时,网络迅速发展成为人们信息沟通和交流的主要工具,是表达意愿和形成舆论的重要场所。从1998 年“中国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带动“强国论坛”的崛起,到SARS中公众对公共危机的知情权的反思,到“孙志刚事件”、“黄静案”等对基本人权的关注和呼吁,再到近些年的“邓玉娇案”、“微博打拐”、微信走红、网络反腐等等,都凸显了网络舆论的巨大制约力量。民众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便捷、广泛和互动地参与到备受关注的公共议题之中,形成了强大的舆情场。尤其在突发事件的传播中,网络发挥了比传统媒体更为强大的优势,也因此形成了制约力量,成为党和政府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早在2004 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就提出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2008 年6 月胡锦涛在视察人民网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2009 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注重分析网络舆情”。十八届三中全会更加明确提出:“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习近平同志2013 年8 月19 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指出,“要根据形势发展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可见,舆情治理工作日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尤其是随着网络舆情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和聚焦,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逐步成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网络舆情治理不得不面对和关注的重点内容。在笔者看来,突发事件与网络传播的契合作用,正是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传播的动力所在。
二、动力:契合作用推动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传播
突发事件因其本身的破坏性、负面影响性非常容易成为广泛传播的对象,显得动力十足。更加重要的是,这种动力是网络传播的及时性、交互性、海量性与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公共性、复杂性相契合的结果。
1、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与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契合
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信息的传播有更强的即时性,使得网络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更加具有时效性。这种即时性满足了突发事件中公众对信息获取的迫切性,保证了信息本身流通的迅速,以及知晓和参与传播的时效性。在突发事件中,人们对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事件、地点、程度等难以把握,并对事件的起因、规模、事态变化、发展趋势及影响等无法事先描述和确定,很难预测。使得其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产生出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极易引发公众的恐慌。于是,公众对突发事件信息获取的需求就显得更加迫切。网络传播中,突发事件信息的流动不再受到时间限制而滞后,极大满足了公众在突发事件中迫切获知的心理需求。
2、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与突发事件的公共性契合
麦奎尔曾指出,“网络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理想的沟通媒介,它在融合报刊杂志、影视广播等所有媒体的同时也超越了这些传统媒体,网络传输使得各类信息平等自由流动。”①在网络环境中,各类信息可以平等自由流动,参与者有极强的自主性。而正是这种自主性使传统的传播者和受众在瞬间完成角色的互换,每个人都可以是传播者,受众不再是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主动地去接受选择信息,并迅速参与到信息的提供与传播过程之中去。突发事件的结果,往往会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同程度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政治、经济上的损失和精神上的伤害,会影响政治局面的稳定,破坏经济建设,危及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从这个角度讲,突发事件关乎国家发展、公众社会生活,事关公共利益,具有极强的公共性。正因为如此,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将大大激发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使之成为社会焦点。通过互联网络,公众可以对突发事件的知晓和参与讨论权力进一步扩大,可以描述突发事件状况、求助需求等相关信息,并且展开双向的交流互动,这大大推动了突发事件中公众对公共利益的关注。
3、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与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契合
互联网络是自由而开放的,正因为如此,互联网络便拥有了巨大的信息承载空间,使互联网络呈现出了海量信息性,这种海量信息性与突发事件的复杂性正好契合。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其主要体现在原因和结果上。从原因方面看,造成突发事件的原因复杂。有纯自然因素造成的突发事件,也有人为因素造成的突发事件,还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突发事件。从结果来看,突发事件一般影响地域广、涉及人员多,还会波及到相关领域、行业的发展,演变为综合性的危机,远远超出人们的意料。突发事件往往产生涟漪效应,使得后果更加复杂。正是由于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公众需要对突发事件有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了解和关注。这使得突发事件的复杂性与互联网络所提供的海量信息保持了极大的契合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种相关信息会铺天盖地,把网络传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如此一来,互联网络正是满足了公众在复杂突发事件中对海量信息的需求。
正是在上述三种契合作用的推动下,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表现出了较一般舆情更为强大的影响力。可见,互联网对突发事件中公众舆情产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媒介,形成了更具声势、更加广泛的网络舆情浪潮,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但需要明确的是,上述三种契合作用的推动亦将我们带到了网络舆情治理的困境之中。
三、困境: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治理
1、认知研判困境:信息的过剩与信息缺乏并存及网络谣言的纷扰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从网络中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和信息,但互联网传播新技术也将我们带入到一个信息过剩与稀缺并存的尴尬境地中。在互联网对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我们亦能感受到同样的尴尬。一方面,政府、公众和媒体对突发事件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参与传播,带来了海量的信息,公众对突发事件的信息需求得以满足。另一方面,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是在“议程设置”全民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于大多数公众而言,如何过滤和筛选有效信息就如同大海捞针。就如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选择太多等于没有选择,信息太多也同时意味着信息的缺乏。所以,在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海量性和不完备性并存是客观存在的。这使得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认知和研判工作显得复杂而困难。
同时,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特殊情境中,互联网络的作用可能往往被夸大。面对突发事件的不可预知性,加之对传统媒体的不信任,人们更愿意相信网络信息,尤其是那些非官方、非主流的网络信息。这样一来,容易导致谣言的肆意传播,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去年的“MH370”失联事件就是典型。事件发展至今,“飞机迫降南宁”“发现失联客机信号”“发现飞机残骸”“海面迫降成功”等各种网络虚假消息广泛传播。可见,在突发事件中,网络更加容易成为谣言生存的“温床”,而由此带来的不和谐声音不仅混淆视听,还误导了受众,产生不良后果。这将会对网络舆情产生误导,直接影响对网络舆情风险的认知和科学研判。
2、管理应对困境:群体非理性、传播自由对责任的挑战及“蝴蝶效应”对风险的叠加
如前所述,互联网络的传播中受众和传播者处于同等地位,传统意义的“把关人”不复存在,带来把关人泛化和把关力弱化。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发言权的情景在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过程中更是如此。这种多元传播主体的存在带来的个性化以及匿名性不得不让我们面对难以克服的群体非理性问题。即公众在网络中因共同的关注点引起群体的情绪感染或同化,从而引发群体的非理性或者群体的极化现象。遭遇突发事件,公众对突发事件信息获取的需求越是迫切,事件越是关乎公共利益,这种群体的非理性可能更容易得以强化。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网络舆情治理中,一旦遭遇网民群体的非理性,就等于雪上加霜,使得相关工作困难重重。
同时,因“把关人”的消减和泛化,网络公众可能由于自身素质和责任感已无力承担起删选、过滤代表公众利益信息的责任,在网络媒介不断挤压传统媒介生存空间的境况下,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就会使其社会责任不断缺失②。在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过程中亦是如此。
此外,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有其一定的原因和社会背景,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典型的突发性和破坏性使得其更加容易牵动社会和公众的神经,从而使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化表现出来更强的“蝴蝶效应”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一来,导致突发事件本身的风险在网络中被叠加,从而可能产生出远远超过事件本身的危害后果。这就对相关政府部门的网络舆情管理和应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面向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应急联动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传媒预警与突发事件数据库建设”(13AXW012)(2014M552093)】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译:《大众传播理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7
②燕道成:《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研究》[M].新华出版社,2013
③党生翠:《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研究:从“微内容”到舆论风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