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走转改”下广播新闻的实践型本质回归

“走转改”下广播新闻的实践型本质回归

【摘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理念不断强化的前提下,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价值和新闻接地气要求被逐步强化。建立常态化观念,构建常态化机制,对全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实践型本质回归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化形式为自觉,从动态向常态,将软任务落实到硬约束的改革过程中,原有的采编思维和理念,广播新闻采编管理的方式和水平,新闻资源整合和利用等方面所出现的审核把关要求不一致等,一直影响着新闻价值和新闻本位的回归和落实。本文以广播新闻的实践型本质回归要求为研究基础,围绕“走转改”改革理念进行分析和阐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闻采编 走转改 新闻本位 新闻价值

在广播新闻业正面临媒介竞争环境、生存环境、新闻策划及报道视野、信息获取方式等多样、多元变化的前提下,新闻价值和新闻报道的接地气、真实性等在广播新闻报道作品中被不断强化,广播新闻的质量和采编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然而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在广播新闻采编工作中的导入,广播新闻采编人员的主观意识、工作表现等方面在环境变化的前提下也出现了不同类型的负面变化,比如浮躁风气、片面新闻、媚俗风格、媒体公权私用等。这对广播新闻主题定位、新闻报道本质、新闻传播规律等的有效性调整必然会出现不良的影响。

一、“走转改”与广播新闻本质回归的关联性

1、“走转改”是广播新闻本质回归的核心思想

广播新闻本质回归要求以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新闻要素的有效落实为基础,在策划和采访的过程中,采编人员必须紧贴时代脉搏,抓事实、访群众,真正达成新闻报道的目的和意义。而“走转改”思想所提出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要求正是完成广播新闻本质回归的思想辅助。广播新闻采编需要遵循新闻真实性要求,深入到基层中去,尽可能杜绝新闻策划和报道的“假大空”,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及“以人为本”思想,打破依靠网络资料及数据进行闭门造车或者主题先行,想当然策划新闻切入视角,现场采访走马观花等不良行为桎梏,俯下身、沉下心,走入基层,零距离接触群众并感同身受地进行采访和报道。基于此,自2011年8 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全国新闻行业开展以来,广播新闻采编工作从内容到形式再到创意等方面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转改”思想在广播新闻业中的融入以及新闻采编工作人员逐步将新闻视点转向基层的现状,也为当前广播新闻中涌现反应基层群众生活的新闻报道精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广播新闻本质回归是“走转改”实践落实结果

新闻传媒行业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开发过程中,客观环境、主观创作意识、信息获取渠道及采编资料审核等方面均出现了新的变化。各频道新闻节目尤其是周期较短、需要进行精心策划的节目依然使用采编播分离式流水线作业方式,尽管可以保障节目质量及工作效率,但是却无法保障落实采编作品在全媒体竞争时代的新闻价值提升要求。一些综合性新闻栏目在传统报道思维和理念的规范执行中,新闻记者和编辑间的合作并不密切,国际国内新闻绝大多数源自报纸、网络中资源的“拿来主义”和“再次加工”,这就导致新闻报道在地域性特色和贴近性上有所欠缺,编辑的主观意识与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节目的风格和高度。

在落实“走转改”要求的过程中,以《北京新闻》为例,在大胆创新和采编协调统一的实践中,一改60 多年的录播传统,采用录播与直播结合的方式,遇有突发事件,迅速连线记者,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不仅突出了新闻的时效性,还增强了“我在现场”的真实性、权威性。在2013 年11 月4号的北京第一场大雪、2014 年2 月21 号东单热力管道爆裂等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第一时间连线记者、交管局警官、专业救援人员等,使新闻报道的现场感非常突出,也满足了听众对广播新闻“快速、准确、音响丰富”的心理预期。真实生动、内容精彩的新闻报道精品也就应运而生。

同时,在贯彻“走转改”要求的实践中,北京新闻广播《新闻热线》适时推出了系列报道“服务就差这一步”,关注“地铁扶梯建好却长期不开通”、“公交线路开通却没有最后两公里接驳”、“道路修好却没有路灯”等市民关心的身边事,指出各类惠民措施落实过程中的不足,把话筒对准普通市民,为政府服务民生提建议,做到“帮忙不添乱”。

在“走转改”思想的推动下,采编精品也不断涌现。2014 年12 月28 号,北京新开4 条地铁线路,同一天,公交票价改革方案实施。早晨的《北京新闻》从早晨5 点多,就有多路记者分赴地铁站点、车厢体验采访,反映地铁票务、公交乘客、专家的感受和意见建议,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报道在提升新闻的可视性和真实性的同时,也提升了新闻的速度、高度,从而强有力地吸引了听众的关注。

二、“走转改”要求下广播新闻本质回归的措施及途径

1、“走转改”要求推动下广播新闻定位的回归

“走转改”要求在实践中的落实可以从组织性、规模性等方面为广播新闻采编工作进一步明确定位及方向。在全媒体发展的当下,广播新闻更要从真理探寻、对真实的尊重等方面入手,贴近民众,深入基层,来完成广播新闻的品质提升。考虑到广播新闻采编工作的统一性及协调性需要,广播新闻采编双方均需要进行新闻话语表达、思维、创造力、职责落实等多方面的调整,比如将心比心的采编理念转化,用亲和平等的心态走入民众生活,把控社会基层工作和生活发展的最为真实的脉搏,将本身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心理体会、经历及真实感触等反馈到广播新闻的制作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广播新闻采编活动尤其是采编策划需要从民众生活、心声、对信息的需要等角度出发,应人、应物、应时地进行新闻策划,比如2014 年岁末(12 月28 日)的综合报道中,编辑提前筹谋,并与记者充分沟通,采编人员将普通群众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角,聚焦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结合全市的建设成就,除了最具时效性的地铁新线开通、公交票价调整等选题之外,还将楼市分析与新线开通联系,同时,关注考研、就业、医疗等民生热点,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反映了“走转改”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报道的新闻价值。

为贯彻“走转改”要求,北京新闻广播开辟专栏,结合日常报道,不断强调“走转改”理念在采编人员工作能力上的内化。以系列报道《大江北去》和《节水治污环保,迎接南水进京》的采编为例,记者到丹江口水库、河南南阳等地,采访库区移民、干部,描写沿途百姓生活;在北京,采访污水处理、再生水使用等,通过实践型观测与报道,使北京市民深刻认识到水资源的来之不易,也无言地强调了节水、治污、环保的公民理念,以真实、鲜活的新闻报道强化了媒体的责任与力量。

2、“走转改”要求推动下广播新闻新闻价值的提升

在“走转改”要求下,采编工作效率和采编内容的丰富性得到了良好的提升,但是一些采编工作人员的新闻报道存在报道缺乏重点、细节、主题,新闻价值被弱化、新闻感染力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广播新闻的新闻价值,要从新闻工作者业务、技术、理念入手,一方面强化采编人员的理论素养,比如在政策理论的把握方面,提升服务大局的服务意识和自觉性,紧握时代脉搏,了解民意和国情,将党的政策与民生需要有机统一起来,以保障采编作品可以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生动性和实践性,反映群众心声意愿和基层建议与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从“走转改”专栏策划角度入手,定期讨论和分析优秀广播新闻作品。借鉴央广的采编模式,强化“走转改”专栏的策划要求和标准,并按照不同时期难点热点的策划采编需要,适时推出符合民众信息需要和反映民众心声的专栏,保障广播新闻的新闻价值实质提升。

当前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广播媒体除了不断提升采编人员的职业水平和政治素养之外,在提升新闻价值方面,更要落实“三贴近”原则,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拓展新闻源,提升快速反应能力。比如《新闻热线》,听众与广播的互动已经不只是通过电话反映问题,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实时提供新闻线索,发表意见建议。节目也在网络上建立议题征集话题,记者快速跟进调查,这些实践对提升广播新闻的时效性与真实度无疑都是一种积极的实践。

3、“走转改”要求推动下广播新闻采编工作机制的完善

广播新闻采编工作常态化机制的完善是“走转改”要求下广播新闻定位和价值回归的基础及前提保障。“走转改”作为动态的理念实践,应该细化在广播新闻采编工作的各个流程里。比如在每周编前会和日常业务研讨、选题会商中,对选题的落实就应该有“走转改”实践要求,使“走转改”的理念与实践成为采编人员的一种常态化认知和工作行为。我们要在日常管理中不断强化思想教育及培训力度,将“走转改”精品报道与业务成长结合起来,构建广播新闻采编工作“走转改”的常态化机制。这也需要我们推进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等,确保广播新闻采编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可以与北京电台正在筹划的一线岗位分级制度相结合,不断完善业务操作规范和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制定和完善稿件评议、分配挂钩等细则,从制度上和审核方面确保稿件的采编过程踏实、内容扎实、文风朴实等。总之,广播新闻采编工作的机制完善要以日常新闻宣传作为抓手,从主题性报道突破,立足长远,化形式为自觉,从动态走向常态,建设一支务实能干的采编队伍,实现广播新闻的实践型本质回归。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杨茂林,《“走转改”为新闻立台指明方向树立信心》[J]《. 新闻窗》,2011(12)

②李晖,《试论网络时代的广播新闻影响力——以近年来上海广播新闻改革实践为例》[D].复旦大学,2012

③陆玉方,《以“走转改”为抓手,推进城市台时政新闻新探索》[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3)

④潘伟华,《“走转改”“: 新闻本质”回归的实践活动》[J]《. 新闻世界》,2014(1)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责编:周蕾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