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故事类电视新闻的制作技巧

故事类电视新闻的制作技巧

【摘要】本文从电视新闻语态的转变说起,从画面的选择,故事的结构,悬念的设置,以及音乐音效的使用等方面论述了新闻故事的制作技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电视新闻 语态 情景再现 音效

一、故事类新闻的兴起:从新闻语态到故事语态

本世纪头十年是中国电视井喷式发展的十年,从央视设立新闻频道起、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上海卫视、安徽卫视……,省级卫视大改版一波接着一波,这轮改版战尚未停息,地市级电视台又匆匆挤了进来,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眼球,你争我夺,互不相让。至于改版原因,说起来千头万绪,但是,在迅猛发展的网络、手机媒体的挤压之下,电视人危机感日益增强,从而导致了电视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恐怕是个不争的事实。

在激烈的收视竞争中,银屏上陆续出现了一系列民生类栏目、方言类栏目、监督评论类栏目,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纯粹讲故事的栏目,像《讲述》、《财富故事会》、《传奇故事》等等。2006 年,安徽卫视的《超级新闻场》也设置了故事板块。2005 年末,蚌埠电视台在原有的民生类新闻栏目《淮河晚报》里也开辟了一个故事类版块《晚报故事》,笔者当时被安排在晚报故事小组,做起了故事类新闻。几年中,摸爬滚打,心有所得。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电视故事类新闻的制作体会。

孙玉胜的《十年》中提出的电视语态论已被广为接受。众所周知,传统电视新闻语态有着较为固定的程式化表达。曾有人将其戏称为“开会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简言之,它是一种与日常语言隔着距离的“僵化”语态。作为对这种语态的“反叛”,上世纪90 年代后期兴起的新的电视语态更通俗,更接地气。而在本世纪初,一些媒体人又提出了一种“故事化语态”的理念,业内流行的说法叫“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

这类新闻首先在语态上突破了传统新闻腔调,用一种类似说故事的方式来讲述新闻人物和事件。但是与纯粹的说书、讲故事相比,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当然不仅是题材和内容上的区别,其间还有很多具体而微的差异。深入体会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异,将有助于新闻故事的采编和制作。

二、空镜头、情景再现以及影视资料的使用

做新闻故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画面问题:用什么样的画面来表现过去的事情。最容易想到的是空镜头,几片树叶、一朵小花,或者川流不息的街道、摩肩接踵的人群。根据语境的不同,插入相应的空画面,借以表情达意,如果运用得当,效果可以媲美比喻式蒙太奇。不过,空镜头的局限是不能大量使用,偶尔点缀几个还行,用得过多容易让人厌烦,同时效果也会大大降低。

其次是情景再现,这个在故事类新闻中运用最为广泛。比如案件故事,用以还原事发现场。可以是实景,也可以是动漫、图画等虚拟场景。拍摄实景时,可以用演员演,像央视很多纪录片,比如林云先生的《金编钟之谜》中的民国时期画面都是真人演出的。笔者曾经拍摄的情感故事《水面上的六尺巷》中,两位养蟹人发生争执的场景,以及法制故事《咖啡与陷阱》中,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场景都是用这种手法还原的。

再次,合理运用影视资料。这要求记者平时要多看影视作品,多注意积累素材。大致说来,影视资料有两种运用方法。第一,是跟情景再现相结合,遇到与故事题材相近的新闻故事,把它作为再现情景来用。比如制作一个法制故事,恰巧有某个警匪片中的片段与此相贴切,就用这个片段作为再现情景。电影《色·戒》刚上映的时候,笔者采访了王佳芝的原型郑苹如的家人,做了故事《还原〈色·戒〉》,其中大量运用了刺杀丁默村的电视剧镜头。第二种运用方法,是利用大众熟知的某个影视剧片段引出记者即将要讲述的新闻故事,或者将其插入到故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以笔者曾经做过的一个《寻枪》故事为例,开头就运用了电影《寻枪》片段,主角姜文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枪不见了,然后画面一转,画外音:枪不见了可是件大事。接着进入故事。

三、故事结构、悬念设置与时长的关系

制作新闻故事,第一步需要寻找线索,然后围绕线索搜集材料,如果是人物故事,得先跟人物初步接触、熟悉了解,同时也借以消除被采访对象的紧张与不适。接下来拟定采访提纲,进入采访、拍摄阶段。在拟定采访提纲的时候,心里要有个大致的故事框架,这个框架可能会随着采访的深入,细节的增加而发生变化,有时候甚至会是彻底的转变。

故事的结构与新闻的结构差别很大,新闻一般遵循倒金字塔结构规律,或者是倒金字塔结构的某种变形,而故事则要复杂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说,故事结构的好坏往往能够决定故事的成败。最简单,也最普通的结构是以时间为顺序。像案件类故事,从案发到警方出警,现场调查、分析研判、布控抓捕等一系列过程本身就悬念迭出,不需要花费太多周折,以时间为顺序来讲述就行了。这种结构下,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运用插叙手法,把细节和背景合理而又恰到好处地放进故事里。

在广告制作中,广告创意要寻求产品特点与受众诉求的最佳结合点。故事悬念的设置节点也要与故事兴趣点相契合。每一个故事都有它适合设置悬念的地方,悬念设置要做到自然、顺畅,不留痕迹。但是光做到这点还不够,还有时间因素需要考虑。

悬念,有人称为“扣子”、“套子”,顾名思义,打了结之后,还得把它解开。央视《讲述》解开一个悬念的时间一般在5 分钟左右。一个精彩的故事,悬念不断,环环相扣。在30 分钟时长内,可能会有五六个悬念,有的悬念相互叠加、有的则一个个套在一起。当然,也并不是所有故事都得这样设置,但是悬念太少将会影响到故事质量,悬念太多则节目时长受限,“扣子”解不完,或者解得太仓促。一般而言,讲述新闻故事,每五分钟左右就得有个兴趣点,10 分钟左右就得有个小高潮。如果是10分钟以内的节目,悬念也至少得有两到三个。

四、合理运用音乐音效、特技特效以及字幕

搭好故事框架,设置完悬念,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细节上为故事增添色彩。能够烘托气氛的手法有音乐音效、特技特效,以及字幕。

先说音乐。不知读者朋友可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深夜独自观看恐怖片的时候,遇到恐怖片段,赶忙把音响音量调小,这样恐怖效果将大为减弱。其实,不光是恐怖片,多数影视剧,如果把音乐去除,可看性会迅速降低。可见,音乐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之大。

同样道理,新闻故事如果添加了合适的背景音乐,也会提高收视效果。一般而言,新闻故事适宜用相对单纯一些的背景音乐,像交响乐、爵士乐、摇滚之类的就不太适合做背景音乐。根据故事情景不同,使用音乐也应不同。

有时候,光有音乐还不行,还得加些音效。有个叫闪吧的网站免费提供数千种不同类型的音效,在故事中如何使用,也应根据具体情境来定。以《讲述》和《传奇故事》为例,这两档节目,都大量使用音乐音效,区别在于《讲述》的音效运用得很有节制,而《传奇故事》则要夸张一些。但效果都恰到好处。

特技,有时候是跟音效配合使用的,比如闪白。当然多数转场特技是可以单独使用的。再以《传奇故事》为例,这是一档再加工的新闻故事节目,悬念设置巧妙是它最大的特点,金飞独特的讲述方式掩盖了它的画面不足。尽管画面不多,但是却用得到位,几乎每个画面都有特技,有时一个画面上的特技居然在三个以上。

字幕在故事中运用的相对较少,除了为突出时间、地点而添加的字幕以外,讲述轻松活泼的故事,可以用特效字幕,加上音效来增添喜剧效果。这样的例子在娱乐类节目中较为常见,像《爸爸去哪儿》就使用了大量的字幕。

五、不同题材故事的不同操作方法

如果以题材来划分,新闻故事大致可以划分为人物类故事、事件类故事、调查类故事等等。

人物类故事,重点是要把人物“吃透”,他(她)的性格,经历,生活习惯,弄得越清楚对做节目越有利。人在镜头前往往会展现出跟生活中完全不一样的一面,或者有意无意地“变成”他(她)认为应该变成的那一类人,把个性完全隐藏起来,而人物故事最需要展现的就是此人跟其他人所不一样的地方。或者相反,如果遇到一个别人都以为很特殊的人,那就寻找他(她)身上很普通的一面。总的来说,做人物故事就一个“粘”字,粘住主角,把他(她)了解清楚。

事件类故事,要注意多视角观察。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站在不同的视角,同一事件有着大不相同的解读。在故事还原中,不要怕“罗生门”,事实证明,“罗生门”往往会成为很好的看点。在视角的转换中,事件扑朔迷离,记者像是隐藏在屏幕后方的福尔摩斯带领观众寻找真相。

调查类故事跟事件类故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同之处在于调查是层层深入的,由事件外围不断向内延伸,在故事结构中,记者也应注意这个规律。同时,调查类故事中的不同采访对象的谈话需要相互映证,如同警察破案一样,在逻辑上要形成链条。这类新闻故事要做得扎实,不能拖泥带水,似是而非。

结语

近年来,故事类新闻渐趋成熟,故事化也已成为新闻常态,这两年,有些媒体还似乎有回归纯新闻的势头。总体感觉,在技术上,故事类新闻走得更远了,但是底线大家都在坚守。这个所谓底线,就是“新闻”的底线,说到底,故事只是表述手段,新闻才是其内核。如果抛开内核,故事讲得再好,也失去了意义。

依笔者浅见,在不久的将来,新闻可能会回归到纪实的路子上去。凡事过犹不及,但是即便如此,新闻故事的一些制作手法依然能够运用到纪实新闻上。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孙玉胜:《十年》[M].三联书店,2005

②张洁、梁碧波:《点燃理想的日子》[M].三联书店,2013

③《传奇故事》栏目组编:《传奇故事》[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④童宁:《电视节目结构方法》[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作者:蚌埠广播电视台编导,助理记者)

责编:周蕾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