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用户名:admin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突发公共性事件的报道框架解读——以《新民晚报》“外滩踩踏事件”报道为例

突发公共性事件的报道框架解读——以《新民晚报》“外滩踩踏事件”报道为例

周毅玮

【摘要】发生在2015 年新年夜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引起各界关注,本文采用个案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新民晚报》该事件的报道议程展开研究,重点分析报纸的报道议程和报道主题等,探究《新民晚报》此次报道工作的效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文本分析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新民晚报》报道框架

一、引言

2014 年12 月31 日夜,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上迎新的人群发生踩踏事故,致多人死伤。事件发生后,中央和上海市领导迅速做出批示,上海市成立工作组,统一指导善后工作。因该起事件时逢国家传统节庆、位于国家重要金融中心,且人员伤亡规模较大,报道之初便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聚焦,一时间占据各大新闻媒介重要版面。

近年来,诸如此类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因其事发规模较大、事起突然、后果严重等因素在国内影响巨大。新闻传播学界也将其纳入理论探究的范畴,逐步展开对此类事件传播机制等相关内容的研究。自踩踏事件爆出,笔者便一直追踪了解事件动向以及各方动态,并意欲探寻大众媒介在事件报道中发挥的作用,希望以此次事件为例,选取某一大众传媒机构,对其事件议程期间的整体报道框架进行研究。

时至今日,纸媒在新闻内容生产和表现上仍具有高专业性,《新民晚报》对此次事件的报道即可体现。由于事故发生时段为午夜时分,大部报纸未能及时编排消息,2015 年元旦当日发行的报纸中,只有少数报纸刊载了事故消息,而《新民晚报》则在当日大幅刊发相关内容报道,在同类纸媒中有绝佳的传播效力。此外,选取《新民晚报》为抽样框进行研究,原因还有以下几点。首先,作为上海本土报纸,《新民晚报》有着紧密的地缘因素和丰厚的社会基础,使优质深度、连续充足的报道资源成为可能;其次,晚报系报纸注重报道社会、城市新闻,且报道角度全面立体,新闻资源较为充足;再次,《新民晚报》历史悠久、名望深厚曾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晚报之首,社会影响力较大。

二、研究过程及发现

1、研究过程

本文以文本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相结合,力图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本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选择主题、决定样本、建构类目、制作编码表、收集资料、分析数据。在样本的确定上,研究仅对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进行探讨,故选定《新民晚报》自消息首次见报的2015 年1 月1日起至事件报道基本结束的1 月7 日期间的刊载内容均记为样本,凡文章含有“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语意词汇相关、主题相关的新闻报道均作为样本,其中新闻报道和评论为分析单位。

本次研究只对每篇新闻报道中的显性内容,即可见的、表面的内容编码,而不是对其隐性内容。编码表中确定了以下几个分析变量:报纸日期、报道版面、报道篇幅、报道主题、是否有连续报道、报道基调。

2、数据呈现与分析

本文选取《新民晚报》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报道议程周期内的所有文章作为样本,即2015 年1 月1 日至1 月7 日所刊发的共计37 篇文章。根据统计数据和分析,本文主要展开以下几点:报道日期、报道主题、报道基调。此外,分析变量“报道篇幅”、“报道版面”将纳入“报道日期”板块一并整合分析。

(1)报道日期。“报道日期”这一分析变量,根据谢耘耕教授等关于媒体在突发事件的分阶段传播的定义,转换为“报道议程”的概念,也即按照报道日程将所有报道分为三个传播阶段:第一阶段旨在快速告知真实情况;第二阶段的要务在于增加附加信息,帮助受众系统了解事件全面情况;第三阶段则为对事件进行分析和评论。而晚报的报道议程与之契合。

元旦当日报道为5 篇,主要涵盖救援近况、工作部署和灾情等即时信息,且多为整版和大幅版面报道,篇幅较大;其中,元旦头版整版刊登事件消息,并开设两版特别报道,关注力度大,如图1。1 月2 日、3日分别是13 篇和6 篇报道,主要内容有救治进展、灾情实况和救助细节还原等。从报道数量来看,2 日是整个报道周期的高潮部分,一方面是因为不同于报道首日的时间局促和资源有限,报道翌日可以展开更为细致和全面的调查采访;另一方面,在事件基本情况公之于众后,受众期待更具体、详细的事件内容和最新进展。4、5、6、7 日报道数量分别有3 篇、4 篇、4 篇、2篇,主要叙述伤员救治进展、事件反思总结等相关议题,未涉及事件主体内容。在37 篇报道样本中,消息25 篇,通讯10 篇,评论2 篇,在为期7 天的报道议程中,详略有致、事理结合地构成踩踏事件的报道构架。三种报道体裁中,消息最多,占总数的27%,充足的消息资源可以即时快速全面地告知受众事件的后续进展。

通讯为报纸的特色文体,在报道初期和高潮期较多出现。对踩踏事件的报道中,《新民晚报》一方面利用通讯配合消息传递事件进展,同时以回忆等方式弥补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及救援时况;更进一步的,通讯以生动抒怀的文字和救援善后工作的详细记述,起到安抚社会情绪、展露人文关怀的作用。

评论有2 篇,分布在报道尾期,以清晰的立场发声,总结事实、勾连反思,完成报纸消息传递、情怀展现和观点陈述的报道框架。

综上所述,《新民晚报》踩踏事件的报道阶段可归纳为:第一阶段即1 月1 日,能够快速告知基本信息要素;第二阶段即1 月2 日-3 日的报道高潮阶段,旨在充实报道内容,还原事件全貌和后续进展;第三阶段即1 月4 日-7日,对事件进行结尾式交代,以反思评论为主(如表1)。

(2)报道主题。为探寻《新民晚报》对事件的具体议程设置,本文结合研究内容和相关文献,按照议程主题对样本进行分类,其中的分析议题有:“灾情”、“救灾”、“政府/相关部门行动”、“民间行动”、“事件影响”及“其他”,除此以外还设置了“受难者状况”、“负面事件”议题变量及其包含的子议题,还有“民间行动”下的子议题如“志愿者行动”、“心理援助”等内容,但因在本研究中并未涉及以上内容,故不述。

本文对37 篇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其中议程设置种类如表2 所示。对于“政府/相关部门行动”的报道数量最多,达到12 篇,约占总体报道数的32%,其中子议题“领导行为、指示”和“善后/赔付”分别有3 篇和5 篇。这些数据表明《新民晚报》一方面密切关注政府各部门动向,尤其是重要领导人的举动,积极配合宣传;另一方面在重大安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也善于抓住主要方面,着眼事后救援部署,将负面新闻引入正面导向。

其次,“救灾”议题文章为9 篇,约占总报道数的24%,较好履行其传递信息和社会守望职能。值得注意的是,踩踏事件的事实报道包括现场救援报道并不多,可能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与其他媒介相比,报纸的时效滞后较严重,大部分受众可能已经获悉基本情况,追逐深度和细节信息对报纸更有价值,也更有优势;二是作为国内知名权威报纸,晚报要注意报道后效应和社会反应,应有效平衡报道,避免大幅灾情报道引起的负面效果。

“民间行动”和“事件影响”议题报道各有7 篇,“悼念/祈福活动”和“安全管理反思/举措”占据主要篇幅,既体现出晚报的办报方针,即关注民生、城市、社会新闻,也体现出谏言职能部门、长鸣警钟的媒介职能。

(3)报道基调。报道基调是体现媒体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此次报道中,《新民晚报》始终以积极正面姿态配合政府部门展开舆论引导,同时即时充分全面传达事件信息,并兼顾社会民众情绪。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报道阶段报道基调有差别。在报道初期和高潮期,报纸以“紧密部署”、“积极应对”和“悼念安抚”等为报道基调,如《手拉手做人墙,为伤者留出安置地,为救护车辟出通道》、《为遇难者哀悼为受伤者祈福》等,在一些通讯报道叙述救援场景时中带有一定的赞扬和安抚的感情色彩;在报道后期,“反思警醒”为主要报道基调,如《时刻绷紧安全之弦》、《以高度责任感筑守安全底线》等。

结语

综上所述,《新民晚报》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报道中,立足其媒介性质、专业职责以及办报原则,积极宣导政府工作和事件进展,分阶段策划报道议程,合理安排稿件,注意报道平衡,较为有效地完成这一事件的报道议程。一方面,《新民晚报》契合特殊事件的传播机制,及时充分传达新闻事实;另一方面,以不同要素切口合理有序形成传播议程,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履行媒介多方职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谢耘耕、曹慎慎、王婷:《突发事件报道》[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7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

责编:姚少宝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