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微博直播自杀”带给我们的思考

“微博直播自杀”带给我们的思考

邹洪霜

【摘要】微博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体验,微博直播也逐渐成为人们发布信息的方式之一,但微博“直播自杀”却引起舆论的旋风,随之掀起网络语言暴力、网络戾气的愈演愈烈,对网络与现实两个空间都造成极大冲击,对社会和某些个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我们应该多考虑一下“微博直播自杀”带来的负面效应,采取措施来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微博直播网络暴力公共领域

2014 年11 月30 日,四川泸州19 岁少年曾某因网恋失败,他挽留女方不成功,便买了木炭和安眠药在微博直播烧炭自杀,并在4 小时内连发38 条微博直播其自杀过程。在曾某直播自杀期间引来了众多网友的围观。一部分网友在微博中安抚其情绪,一度有效的缓解了曾某的绝望情绪。然而,另一部分网友的围观却将事态推向了决然不同的境地,他们不断地对曾某进行嘲讽,甚至大骂“你是不是在表演”“你赔我流量”“你必须死”等等。当晚,泸州警方证实,曾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一、围观式的“微博暴力”的负面效应

1、众声喧哗绑架个人意志

曾经有人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某地一个市民上到一座高楼的顶层,原本只是打算登高望远,然而楼下的人对跳楼自杀的场景已是司空见惯,就以为他打算自杀,便集体起哄怂恿他“往下跳”,进入了这种围观的氛围,被一群旁观者绑架到了“跳楼”的情境之中。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进退两难,结果不得不跳楼了。在微博的虚拟世界中,这种与“被围观而跳楼”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微博在技术设置层面具有自由进入、任意关注、实时评论、随时转发的“广场效应”,微博与生俱来就有这种围观的氛围和传播特性。在这种“看热闹”的推波助澜下,“微博暴力”在瞬间被点燃,它会对个体的独立判断能力造成极大影响,迫使言说者不能独立地去表达观点并作出合理判断,而被迫去附和围观者的偏好,被围观的氛围所感染,甚至被绑架。

在四川泸州19 岁少年曾某在微博直播自杀的事件中,从直播一开始就引来了网友的围观,不少网友在微博中劝其不要冲动,不要自杀,一度松懈了小曾的冲动绝望情绪,曾发出“谢谢大家的正能量和前女友不懈的开导,我睡觉去了”、“我还不想死”。但“微博暴力”却将事态引向另一个发展方向。微博用户“宁财神”(微博非认证用户)在看到曾某发布了用于自杀用的炭火时,使用了极其嘲讽的语气转发:“老板,加20 串肉筋,10 串板筋,再烤两个大腰子!”。社会学家的分析表明,群体由于放大自己的感情,导致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期望影响群体的演说家必然用大放厥词、信誓旦旦、添油加醋、毋庸置疑、反复确认、绝不采用理性说理的方式说明自己的光明、伟大、正确——在公众集会上,这都是演说家常用的说话技巧。①无疑微博上的一些用户擅长使用这种表达技巧,这就给“微博暴力”推波助澜。这种实时的评论和留言的压迫感,对个体的独立判断很容易造成影响,当一个人置于被围观,在表达时,就会导致附和、从众和屈从,于是也就产生了很明确的“沉默的螺旋”的特征,在众生喧哗下,个人意志不断被嘲弄、打压和绑架。

2、公共领域缺失理性

汉娜·阿伦特最早在《人类条件》一书中提出公共领域理论,其后又由尤根·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转型》中对该理论进行开创性研究从而使其成熟。“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共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抗衡。”②公众舆论的产生是通过独立人格的公民针对公共利益问题,进行自由、平等地辩论和理性批判从而获得共识的过程。“如果没有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的相互交流,即便舆论有公共潜力,也不会发展成一种公众舆论。”③哈贝马斯指出,批判性、开放性、多样性和平等对话与协商是公共领域的特质。而微博等社交媒体具有去中心化、平等民主、社会互动等特征,公民的言论自由、知情权、社会参与得到了更加充分保证,从这个层面来讲,微博对于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是最佳的媒体。但凡事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一面,网络力量从虚拟的网络空间落到现实的土壤,从路过“打酱油”转为对社会事件的热切“围观”,对事件本身不带有任何偏向性,然而当“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也就产生了偏向性。网络舆论的激流以巨大冲击力影响人们的正常判断力,其原本批判力、去中心化也就被缺乏理性判断力的“民意”裹挟而去。

根据《新媒体蓝皮书(2014)》显示,学历低、年龄低、收入低是当下中国微博用户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微博用户中高中学历以下占77.9%。从年龄来看,接近八成用是户在10 至39岁之间。从收入来看,月均收入超过5000元的用户占8.95%,不足5000 元的则占91.05%;其中,没有收入群体比例最高,达7196.7 万人(占比25.6%),这主要由于学生是微博最大的用户群体。微博很大比例的用户表现出不够成熟、对社会缺乏认同感、情绪不稳定,缺乏基本媒介素养并不求甚解,他们在虚拟空间依然充当着墙头上没有方向的“小草”,对社会事件不具有影响力,同时也缺乏一定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性。在诸多社会热点和冲突中充斥他们缺乏理智的行为,微博开房、微博私奔、微博偷拍、微博自杀、微博裸奔、微博乱伦、微博卖身、微博选美、微博炫富,无一例外都是一场场触目惊心的生活秀。

3、公民道德受到冲击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作为人们共同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规范,是调整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社会生活受到道德的约束和调整。在现实社会中道德牵制和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成为评判真善美的公共准则。

普通网民身处于网络炒作大行其道的时代,“是假还是真”是人们面对网络上的热点经常持有的心态。在围观曾某直播自杀过程中,就有着各种心态,其中一部分网友一开始便认定这是一场精心谋划的炒作,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关注而增加粉丝量,他们坚信“骗局”也不过如此;同时暗示自己事件会朝着“放弃自杀”的最终结局进行下去,自己在旁观一场没有悬念的“表演”。网络匿名性的特点为人们提供了掩饰,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发泄着恶意、恐惧、憎恨,就如一场狂欢的盛宴。直到警方确认小曾自杀身亡后,网民们才平静下来,漠不关心地说“他竟然真死了”就各自散去。

在诸多微博热点事件中,仅仅是图嘴上的痛快,很多微博用户习惯用过分的话语来对公民、政府、社会大肆宣泄情绪,对非理性表达带来的严重性没有任何认识,如在微博评论中时常出现一些污言秽语,不利于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尤其是“网络暴民”肆无忌惮地在网虚拟空间横行,利用网络交往的匿名性,散布谎言和不负责任的言论等与网络社会主导道德行为不相一致。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和制作模式,虚拟世界的道德伦理、信息的可信性、公信力和责任感受到了巨大的稀释并瓦解。同时,那些低俗轻薄的网络用语,很多演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脏话,很难与现代文明相符合。

二、构建文明网络环境的措施

1、公民应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归根到底用户才是微博乱象的始作俑者,那么,“解铃还须系铃人”,想要彻底根除微博存在的问题,关键还是依靠用户自身。在媒介发达的信息时代,提高全民媒介素养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过去那种传统的只有新闻相关专业才学习传播知识的做法,在当下无法适应时代的节奏,已经满足不了当下的实际要求,应当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各种不同专业的教学,增设与传媒素养有关的课程已是必要之举。当微博暴力的严重危害被用户有所警觉,在面对各种繁杂消息时可以多想一下、多推敲一下来提升辨别能力,思考这些信息背后是否有故意炒作,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有所怀疑,评论和转发这些信息是否有必要,不轻易去跟风。只有用户的媒介素养不断提升,主动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微博才有可能成为更好的交流平台。

2、门户网站应主动倡导网络文明

我国目前的主流门户网站包括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网易网、凤凰网等,它们都有着较大的媒介影响力,在抵制微博谩骂侮辱、虚假信息等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肆无忌惮的胡言乱语、随意谩骂和人身攻击,国内各大主流门户网站务必提升对信息的监管力度,当然这里所指的监管绝不是传统的、旧式的简单粗暴地信息过滤,其前提依然是确保微博能继续担当并更好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严格地审查那些经常发布恶意信息、挑衅内容的用户所发的微博,对言论极其恶劣者可以采用禁言或是封锁其账户的方式加以惩罚。特别是在某些技术上进行专门的设计,以便第一时间遏制“网络骂战”等不文明信息的传播。另外,也要求门户网站的相关从业人员提高社会公德意识,主动承担起营造文明健康网络环境的义务,网站、论坛、微博等方面的管理人员需要明确自己的把关功能,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把一些谩骂侮辱、虚假信息等内容主动推送或置于论坛首页,让不良信息从源头就被杜绝。

3、政府部门主导建设文明网络环境

为了避免出现“一棍子打翻整条船”的情况出现,标准化成为任何监管的前提。过去,各大网站因为在用户的管理监督上没有明确界限,惩罚的标准不够透明,导致监督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制定相关规则来限制不文明行为是政府部门当务之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伴随着微博的兴起,网民的自媒体意识也有所提升,微博帮助个人获得了信息的发布权,但“网络口水大战”在虚拟空间的肆意蔓延不利于推进公民社会建设的行为,对塑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带来极大负面效果,对发展持续健康网络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利用规则来约束和规范网民的言行,从而促使网民在发布信息时多一分理性,少一分冲动,谩骂等不文明行为自然就会减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等译:《乌合之众》[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②③ 尤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作者: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