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用户名:admin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党报典型人物通讯写作问题探讨

党报典型人物通讯写作问题探讨

邵明亮

【摘要】党政报刊上的典型人物通讯是我国新闻报道的一种特殊体裁,作为一种宣教色彩强烈的新闻作品类型,现在似乎正遭受到学者和受众的质疑、排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信任危机”?本文对几家中央和省级党报的两个典型人物通讯的系列报道进行分析,重点针对写作文本中暴露的突出问题进行归纳,探求新闻写作与典型人物报道影响力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对该类通讯写作和报道的一些见解。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党报 典型人物 通讯 写作

我国的典型人物报道发轫于上世纪40 年代,延安《解放日报》以一篇《忘不了革命好处的人——记模范劳动英雄吴满有》拉开了我国典型人物报道的序幕。在我国典型人物报道70 多年的历史中,涌现了焦裕禄、孔繁森、王顺友等一大批堪称经典的典型人物形象。作为新闻作品的典型人物报道具有信息传播、舆论引导、道德示范以及社会人文等传播价值①,并以其强烈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激发了一代代人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人物报道模式和写作范式。

但是,由于我国典型人物报道过于注重宣传,“高大全”的典型人物报道方式凸显,加之当代信息传播日益活跃和思想的多元发展,典型人物报道开始出现“信任危机”,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也被削弱。很多典型人物报道研究是从单个典型人物报道出发,进而分析其报道策略、报道方式、报道效果等宏观层面,而较少的从写作的微观层面进行分析。在笔者看来,典型人物报道之所以不能感动人、感染人,写作上的缺点是最大的“硬伤”,而这些顽疾直接导致了新闻人物的失真及感染力的凋零。

一、两个典型人物通讯写作分析

本文选取了2013 年中宣部划定的全国“重大宣传典型”菊美多吉和2014 年中组部追授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毕世祥(均为四川人)二人的系列人物通讯作为研究文本,选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三家中央级党报和地域接近性最强的省级党报《四川日报》为研究对象。其中,菊美多吉的人物通讯报道四家媒体前后共计10 篇,毕世祥的人物通讯报道也是10 篇。

不可否认,中宣部每次确定全国重大典型都会组织采访报道,在一定时间内造成了不小的声势。但是,每次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之后,接踵而来的大多是淡忘。笔者在仔细阅读和对比四份党报相关报道的基础上,在菊美多吉和毕世祥两位典型人物的写作中发现了大量的错误和缺点。这里,笔者用了“大量错误和缺点”这个词,其实并没有夸大事实。这些写作上的错误和缺点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表1 所示。

笔者之所以没有详细列出这些通讯写作中存在的所有错误,除了考虑到版面的限制,也考虑到把所有的微小的瑕疵一一列出难免迂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错误在这四家党报的典型人物报道中大量存在。而建立在大量细节错误和写作“硬伤”上的人物报道必然导致失实,很难感染读者。

二、写作问题频发的部分原因

1、时效性缺失,导致许多新闻细节失实多数全国性、地区性的典型人物报道都是自下而上的,即“典型事迹首先在地方性媒体上传播,随着影响力的逐步扩大继而推广到全省甚至全国”②。因此,一般情况下级别越高的党报的典型人物报道其时效性就越差。例如,菊美多吉的先进事迹是在其去世近一年后才展开大规模报道,毕世祥的先进事迹也是在其去世近5 个月后在全国展开密集报道。这样,由于时间过长,很多细节难免记不清楚;另外,再加上大规模的记者采访团涌入,常常出现十几名记者围着一个采访对象追问,很可能造成被采访对象的情绪紧张、言语夸张和失实。

2、记者采访不够深入,采访和写作存在懒散和畏难情绪

对于中宣部划定的重大典型,从中央到地方都比较重视,无论是采访还是报道规模都很大。所以,地方上为了迎接中央媒体的采访,会事先准备好大量的宣传材料:典型人物的生平、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甚至别人在哪一件事上有怎样的评价都十分详细。地方宣传部门这样的做法虽然有利于上级党报记者采访和了解典型,但也助长了一些记者懒于创新和蜻蜓点水式采访的毛病,把一些原始材料稍微变一下说法甚至直接大段引用也不在少数。

3、对于重大的典型人物报道,新闻写作“求稳”压过创新

“在推出典型之前,组织者都要事先策划,先分析人物,对宣传主题进行高度提炼,对典型人物进行准确定位”③,这样就造成了典型人物报道泛政治化的倾向。记者在各种宣传纪律和要求下,写作上的创新性被严重压制,为了确保方向正确,很多记者宁愿按要求完成平淡无奇的报道也不愿意冒险对典型人物报道进行创新。

4、报道模式要求步调统一,使新闻通讯的写作缺少对典型人物感人细节的深入发掘

党报典型性人物报道一般是在宣传部门敲定后迅速组织报道方案,不论是选题策划和采访活动,还是见报时间都有严格要求。“政治因素主导着典型人物报道的议程设置,媒体议程的自主性受制于此,而受众的议程则被忽视”④。这样就造成了新闻记者接到采访要求时任务紧迫,采写过程中统一安排的采访流程缺少自主性,写作中采访的素材受到限制。而在一段时间“狂轰滥炸式”的密集报道结束后大多会偃旗息鼓,缺少延续性和有先有后、错落有致的统筹报道安排。

三、党报典型人物通讯写作的出路

党报典型人物通讯写作的创新谈了很多年,也讨论了无数遍,但是典型人物通讯似乎不改旧貌。究其原因,就在于“典型人物”已经在受众心中固化成了一个群体——他们大多有政治坚定、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敬业奉献的优秀品质,这显然成了他们的“群体特征”。要想把典型人物写好,就要打破受众心中这个固化的印象,建立一种新的灵活、个性的写作方式。

1、把握“自选动作”是打破固有写作模式的前提

一些全国性的“大典型”,“要由中宣部进行统筹……常常会规定集体采访的时间、报道时间、报道形式、报道长度……甚至稿件的基调等。”⑤党报典型人物报道的策划像是一篇事先提供了丰富素材的“命题作文”。如果大家都按要求、按素材写作,不能说写不好,但很可能写不新。因此,党报典型人物的写作一定要鼓励各个报纸发挥不同的特色,减少、减弱整体策划,增加、增强个体策划,让各个党报在完成一些必不可少的“规定动作”的同时,多一些“自选动作”,甚至鼓励各级党报自己发掘、策划、推出新典型。

2、突出各党报之间不同的写作侧重点

我国的党报是“政党主办、领导与资助,代表政党发言……一般以政治宣传为主要内容”⑥。因此,我国的党报其实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仅包括中共各级党委主办的报纸,还包括了各级党委直接主管的各种机关报。这样,各个党报之间级别和地域的差异明显,而在各种机关报中又有很多行业类、特色类报纸,这样就给各党报提供了差异报道的足够空间。比如,在菊美多吉和毕世祥的相关报道中,《人民日报》可以从干部政治坚定、为人民服务方面重点介绍,而《光明日报》就可以重点突出他们在推动科教文卫方面的成绩,《经济日报》则重点发掘它们任内在发展经济方面的方法和成就,《四川日报》则毫无疑问的突出地方特色和地域接近性。然而,在这两个典型人物写作中,我们感觉到更多的是一种扁平、相似的的报道方式,选材过于雷同,写作手法单一,没有突出各党报的风格特色。

3、研究典型人物特质,做到差异化写作典型人物报道,经常会给我们造成一种印象,不管这些典型人物从事什么职业、来自什么战线,他们好像是众多没有个性的“个体的人”组成的群像——他们都拥有许多时代需要的优秀品质,他们善良、勇敢、忠贞、坚韧……但是,要找出他们之间的大的差别恐怕就很困难。然而,典型人物写作“要求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写成一部‘好人好事录’”⑦,也就是要求记者要“打破千人一面的叙事模式,以平民化、组合化叙事策略为典型人物勾画出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⑧,进而塑造一个个鲜活的、有个性和有差别的典型人物形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侯增文:《榜样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中的典型报道研究》[M].中华书局,2013:76-79

②聂茂、张静:《典型人物报道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0

③吴长伟,《典型报道的改进和创新》[J]《. 中国记者》,2005(7):30

④麦尚文,《新时期中国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变迁与突破》[J].《新闻大学》,2006(2):74

⑤乔申颖等:《党报宣传艺术新论(下)》[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121

⑥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67

⑦穆青:《新闻散论》[M].新华出版社,1996:174

⑧朱清河、林燕,《叙事学视野下典型人物报道的危机与出路》[J]《. 新闻记者》,2011(10):39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