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健康研读幼儿促全面发展
2020-12-24 12:58:08 来源: 佚名
点击:0次
评论(0)
——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反思文/张晓丽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和实践中我们教师愈发的感受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的:“要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句话的含义。“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由来已久,“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我们知道健康的生命并非完全由自然给予,而需要个体的积极参与,健康状况也会因个体自身的活动而不断发生变化。那么作为幼儿园和教师对幼儿健康领域的了解就尤为重要了。一、提升认识 走出误区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培训下,我们在健康领域的实践和对《纲要》中健康领域目标的仔细研读中发现,幼儿教师在对幼儿健康领域方面的了解存在着很多误区:如何有效实施对幼儿的健康教育;忽视了生活之中渗透健康教育;幼儿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涉及幼儿生活的全部范畴,因此,我们将幼儿健康教育与生活教育相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二、采取多种教育策略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1.环境渗透——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幼儿自然感受健康生活幼儿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我们要努力创设适宜的环境,使生活在其中的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应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如鲜艳色彩的运用、生动形象的造型等都会引起幼儿愉悦的感受,使之在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学习、游戏和生活。其次,要为幼儿的生活创设一定的便利条件。2.常规养成——借助生活环节,让幼儿自觉领悟健康理念现代保育观认为,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不仅是对幼儿生活的安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和养育以及生长发育指标的达成,更应该关注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创设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关注幼儿情绪和需要,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一日生活环节中蕴涵重要的教育价值,我们要深入研究一日生活中的保育、教育因素,积极探寻日常生活中的实施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在每一环节渗透健康理念,主动实施健康教育。通过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对其进行安全教育,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幼儿早晨入园时,不将小刀、玻璃球等危险物品带进幼儿园;进餐时保持安静,不打闹嬉戏、大声谈笑,可以避免异物进入气管中;饭前饭后半小时内不做剧烈运动,以免进餐后引起腹部不适;睡眠时不咬被角,不蒙头睡觉,可以避免窒息;起床后,未穿好衣服、扎好腰带、系好鞋带之前,不跑动、玩耍,以免绊倒摔伤;自由活动时,不把小物品放进口、鼻、耳等部位,可以避免异物的吸入。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过程本身就是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3.感知体验——精心安排活动,让幼儿主动探索健康奥妙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探索的健康奥妙无穷无尽。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注重教育方法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选择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让幼儿自身去体验、感知危险及其处理方法,这样通过学习、探索、实践进而逐步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常识。4.体育教学——注重激发兴趣,促进身体的协调发展《纲要》反复强调,要“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我们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从激发和保持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学习兴趣入手,我们既注重幼儿身体的全面锻炼和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幼儿体质,又使幼儿在活动中发挥主体性,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幼儿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我们改变了教师决定游戏内容、玩法,幼儿被动练习的模式,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尝试,不过分限制幼儿,充分发挥每个幼儿的创造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由灌输变为启发引导。教师注意不再将要求和内容直接告诉幼儿,而是启发幼儿自己去思考。如在大班开展的练习基本动作的综合活动“我们一起来探宝”中,教师将游戏材料摆放成四组,幼儿自由分组、商定角色,按照“探宝”地形图,进行分析,协商出发路线,以最快速度取到宝物,培养了相互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教师要求一致变为因材施教。教师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对发展水平、能力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练习跳跃的教学活动“小青蛙跳荷叶”中,教师提供了宽窄不同的“河”,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出选择,或由教师帮助幼儿调节来练习不同跳法,教师注意观察,对幼儿及时给予肯定,使幼儿在自身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5.心理健康——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培养自信儿童为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培养。如在小班,为更好地解决幼儿分离焦虑、稳定幼儿情绪,我们开设“快乐游戏场”、“大型娃娃家”,满足幼儿心理需要,缓解心理压力。在中班,我们设置了“悄悄屋说悄悄话”,让幼儿拥有独处或与好伙伴交流的私密空间;提供了“开心枕头”、“受气包”,引导幼儿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在大班,教师与幼儿共同开通心理小诊所——“健康咨询列车”,幼儿通过操作了解、掌握相关知识,建立健康行为;在“快乐宝盒”活动中,幼儿扮演心理咨询师,从快乐宝盒中抽取图片,为心情不愉快的幼儿出主意,介绍使自己快乐的有效方法等。此外,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内容,采取情景表演、故事、游戏、行为训练等不同的方法,让幼儿认识情绪,了解情绪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学习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使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6.行为巩固——家园合作共育,让幼儿养成健康习惯成功的幼儿健康教育包括“家庭、幼儿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在家园合作共育过程中,幼儿园要树立大教育观念,主动寻求家庭的支持与配合,通过双向互动转变家长的健康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健康教育水平,不断优化家庭和社区的健康生活环境,全方位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通过学习和反思我们深深体会到:幼儿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但还不完善;幼儿的可塑性很强,但知识经验匮乏;幼儿的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幼儿的心灵稚嫩、纯洁,因此特别容易遭到伤害。生命的健康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必要前提。所以,我们必须关注幼儿的健康教育,促进幼儿的成长。(作者单位:哈尔滨市艺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