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从姚贝娜报道看记者的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间的冲突

从姚贝娜报道看记者的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间的冲突

褚劲松

【摘要】记者的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体现在社会大众与记者本身对记者职业的不同理解,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容易出现道德失范以及公众对记者的道德审判。本文以对姚贝娜逝世的报道为例,从事件中记者的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冲突的具体表现以及各方的评论观点入手,探讨二者产生冲突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闻记者职业角色社会角色角色冲突

一、姚贝娜逝世报道引发的争议

2015 年1 月16 日下午,歌手姚贝娜因患乳腺癌,不治逝世。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但其中《深圳晚报》的报道引发了轩然大波。在其他媒体记者都守候在病房外等消息时,《深圳晚报》的三名记者伪装成医护人员,跟随医生进入手术室,偷拍姚贝娜遗体的眼角膜捐献手术,尽管被医生发现并喝止,也删除了相关照片,但此事还是在网络传开,引起了舆论的哗然。《深圳晚报》对此做出回应,否认偷拍,称“记者确曾进入临时手术室拍摄眼角膜手术过程”,拍摄遗体捐赠手术属新闻界正常行为,但“当亲属表示拍照不妥时,记者当即删除了所有照片,此举获得姚父谅解”。

不过这样的解释并没有得到其经纪公司以及公众的谅解。姚贝娜生前的助理张先生也证实了此事,他称:“无言以对,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这件事,头条你抢到了,图片你拍到了,然后呢?你们的人性呢?你们在记录不幸,更在制造不幸。”华谊音乐官方发布声明称:将持续关注该事件的进展并对南方的这家报纸及医生保留法律追诉的权利,希望对逝去的贝娜及关爱贝娜的家人与朋友有一个交待。

该事件此后进一步发酵,批评对象从深圳晚报三名记者扩大到整个记者群体。一篇名为《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的文章几乎刷爆了朋友圈,作者淼哥称记者是“秃鹫”,“丑陋的外表下一颗贪婪的心,毫无怜悯地盯着死去的猎物,就等着第一时间扑上去”,“有人说,世界总有人不幸,记者只是在记录不幸,但是我觉得,有些时候,记者在记录不幸的同时,也在制造新的不幸”。

此文一出,立马有文章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进行了反驳。其中流传的较多的是一篇名为《姚贝娜生前医院的那个医生淼哥:我就是你嘴里的那种“秃鹫记者”》,称记者采访只是因为老百姓想了解公众人物的情况,同时也搬出了自己的采访经历,谈到“要收起情绪,冷静地陈述,每一个记者都是这样做的,所以读者只能看到记者冷若冰霜的一面,因为职业要求我们客观,不受外界干扰,不受情绪左右。”二、各方对报道姚贝娜逝世中记者行为的评论

1、反对者:不顾他人痛苦,触及道德底线

人民日报认为,新闻不应以伤害为代价,记者肩负着特殊的社会责任,应该坚守底线,秉持最小伤害原则,要在满足公众知情权与保护个人隐私之间权衡取舍。中国新闻网认为,关注跟打扰,仅仅是一线之隔,而记者不该突破这条线。记者应该多关注姚贝娜与病魔抗争的顽强精神与乐观心态,而不是关注一些无关紧要又伤害其家属的事情。

武汉晚报认为,逾越新闻底线,只是为了求一个独家新闻或卖点,这不应该等同新闻诉求,对当事者的尊重才是更重要的职业道德。

2、赞成者:记者本职工作,无可厚非北京青年报认为,记者只是受公众之托打探消息的“细作”,只要不违背自己以及社会共同的道德原则,就是一名好记者。而公众的指责,是记者的职业风险,只要无愧于心就好。

红网则站出来为《深圳晚报》鸣不平,称仔细读完《深圳晚报》关于姚贝娜的报道,会发现他们不但没有恶意,还表现出别的媒体不曾有的尊重。所以要理性射失姚贝娜、媒体和大众的关系,才能避免未来新闻出现类似的伤害。

东方网认为,把媒体比作“秃鹫”不妥当,其中援引了《新闻记者》主编刘鹏的言论,称记者围在病房外面等待消息不能简单说是等待死亡,也许,等来的是病情好转的喜讯。他们只要没有表现出幸灾乐祸的心态,只要没有干扰医生的治疗、病人的休养,都可以看作是记者的职责。但是,在类似事件的采访中,也有一个一定要遵循的原则,就是避免侵扰悲痛。

三、记者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产生冲突的原因

从上述的争议以及各方评论可以看出,记者的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存在一定的冲突。在新闻工作者看来,自己的角色就是传播消息,报道事实,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而在公众看来,记者经常用不妥当的处理方式,触及道德底线,造成道德失范。这种冲突现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媒介市场化的环境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传媒业紧跟着改革的步伐,开始了市场化的变革。媒介市场化能带来更自由的媒介环境,传统媒体改变了往日以宣传本位做报道的方式,开始追逐新闻本位,报道公众感兴趣的内容,新媒体在市场化的浪潮中出生,更加关心新闻市场的需求。但市场化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它的进入也带来了商业化和娱乐化,软新闻成为报道的趋势,媒体为了获得公众的关注,不惜靠煽情跟窥探隐私博取眼球,新闻工作的功利性变强。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各媒体为了销量与关注度触犯道德底线,过分追求卖点。在姚贝娜实践中,公众对记者的质疑并不是空穴来风,是长期以往新闻工作者表现出来的功利主义与煽情主义,导致自身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即便《深圳晚报》的记者并没有伪装医护人员潜入,公众也会先入为主地进行判定。

2、新闻监管的缺乏

新闻监管的缺乏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法律监督的缺乏。我国到现在还没有出台“新闻法”,新闻工作没有足够的法律条例可以约束,即便有其他的法律条例可以借鉴,但终究会有模棱两可的情况发生,导致部分记者钻法律的空隙。如何惩治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侵权行为,如何规范新闻行业的竞争,这些都没有足够的法律支撑。

其次,新闻业也缺乏足够的组织监管。市场化的负面影响并不是改革中的中国才有的,在西方国家的报业发展史中也存在。黄色新闻曾经充斥着西方的报纸,广告商的控制又使得新闻媒体失去了客观公正的立场。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成立新闻评议会,由新闻界和其他各界的代表组成,调和媒体商业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中国还没有这样的机构,只是由全国记协行使一部分职能。

3、新闻工作者素质良莠不齐

媒介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更注重市场的需求,为了满足疯狂增长的新闻需求,新闻工作者的队伍也要不断扩大,而在此过程中,记者的素质无法得以保证,导致良莠不齐,缺乏正确新闻从业观的记者混迹其中。

同时,我国的媒体还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体制较为僵化,部分记者借助裙带关系进入媒体,记者行业缺乏足够的竞争上岗机制,导致人才的缺乏。

4、我国公众道德绑架的盛行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讲美德是我国教育中一直强调的品质。但过分的强调道德,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不得不做某些事,便是一种道德绑架。以前段时间的手术室自拍事件为例,医护人员在手术后拍照,在国内外都是件很普通的事。在对术者没有影响的情况下拍照,与医生的工作特点有关,本无可厚非,但经过公众的道德绑架,舆论直接判定这是种不尊重术者及其家属的行为,在这种舆论的裹挟下,副院长及多名医护人员都被撤职,医院也受到了处罚。

道德绑架在新闻业中也普遍存在,记者守候在病房外就被认定是对死者的不尊重而大加批评。报道采访是记者的本职工作,不应强加过多的道德要求。

四、如何达到记者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的统一

1、客观认识记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客观来讲,记者的两种责任是没有冲突的,不管是报道的职责,还是遵循公共道德,都是对记者的工作要求。产生冲突的直接原因,是记者过分强调报道忽视道德,以及公众过分强调道德忽视记者职业要求。因此需要客观辩证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任何执业行为都不能超越公众道德,记者首先要是一个有正确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在二者发生冲突时,寻求一个好的平衡点,在不触及道德底线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传媒行业也要摆正观念,拒绝对商业化、娱乐化的过度追求。

2、加强媒介的组织监督以及法制建设建立评议机构,加强对新闻工作的制度约束。可以借鉴西方成立新闻评议会的做法,来进行仲裁和监督。监督机构不应只招纳行业内人士,还要广泛吸取社会人士,才能达到社会大众监督的效果,同时也能更令公众信服。

加快新闻法的出台。新闻行业立法,不单是对新闻工作的约束,也是一种促进。传统媒体经常感叹“戴着镣铐跳舞”,意指不如新媒体有言论自由。新闻法的出台,能规范行业的竞争,在惩治错误的执业行为时也有据可依。

3、加强媒体工作者的职业理念与公德意识的教育

对记者进行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思想水平,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遵循新闻专业主义。外部的监管不容有失,但一个行业的壮大,根本的还在于行业内的自律。新闻并不是冷冰冰的报道,记者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完成本职工作,才能营造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只有媒体工作者将职业理念与公德教育内化,才能让新闻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4、提高媒体工作者的考核标准

对记者的任用,应该公正、严格,提高新闻工作的准入门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记者队伍,才能保证记者的职业操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罗以澄、侯迎忠,《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兼论记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J].《武汉大学学报》,2006(3)

②罗以澄、詹绪武,《转型期新闻道德问题的制度环境分析》[J].《现代传播》,2005(1)

③新闻自由委员会,展江等译:《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④陈力丹,《我国传媒业的职业道德意识与自律建设》[J].《现代传播》,2007(1)

⑤朱养霞,《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传媒自律》[D]. 南京师范大学,2002

⑥鞠健夫,《从媒体行为看新闻伦理》[J].《传媒观察》,2002(4)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责编:姚少宝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