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报记者团的困境与形象塑造策略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报记者团的困境与形象塑造策略

王平

【摘要】在高校校报传统传播地位式微,高校内各大社团林立、独立性新媒体学生社团初见端倪的情况下,对校报记者团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打造校报记者团的形象,使其在高校办报、新媒体运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任务,更是办好高校校报、官方新媒体的重要因素。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媒体 形象塑造 校报 社团形象

一、高校校报记者团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良好的形象,对组织或集体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高校校报记者团进行形象塑造,是由校报记者团的独特性以及高校育人职能决定的。

1、高校校报记者团具有独特性

校报记者团是高校学生社团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其他学生社团有着重要区别:就上级主管部门而言,校报记者团一般隶属于高校党委宣传部,对社团成员的政治觉悟具有一定要求;就社团功能定位而言,校报记者团既有本社团的内部活动,同时也是校园内其他社团乃至全校各大活动的新闻报道者,这就要求社团成员具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度与新闻采编能力,是非兴趣社团;就社团活动载体而言,校报记者团具有自己的舆论阵地——高校校报以及新兴媒体。同高校内其他学生社团相比,作为高校思想舆论阵地的重要环节,校报记者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与社团认知度。

2、高校校报记者团是高等院校发挥育人职能的载体之一

培育综合性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能。高校里诸多兴趣类或非兴趣类社团,都是高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如前文所言,校报记者团具有的独特性,使其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大学生锻炼自我、表达自我、学习新知识的课外实践平台,与传统的理论教育一同发挥教育的作用,不仅加强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也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建立和培养一支政治可靠、业务能力强的大学生记者团队伍,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校报工作,对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素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构建和谐校园,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高校校报记者团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虽然高校校报记者团同其他学生社团相比,有着一定优势与显著特点,且在其他学生社团的诸多活动过程中承担记录者的角色,但是随着新媒体传播大环境对所有学生社团自身传播自觉性的激发,以及众多高校校报记者团的服务载体——校报——地位的式微,使得很多高校特别是专业类院校的校报记者团在塑造社团形象、提升校园影响力等自身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些困境会对校报记者团成员的自我价值实现、集体归属感与荣誉感造成一定的影响。

1、高校校报的传统角色定位影响校报记者团的发展

高校校报记者团具有校报这一舆论阵地,但是,在当前“大传播”环境下,高校校报因舆论角色定位、发行周期、版面设置等原因,传统地位不断式微。

无论是在传统纸媒称霸的过去,还是在新兴媒体后来居上的当下,校报作为一所高校新闻传播、舆论营造的阵地,作为高校的党委机关报,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以某医学院校校报为例,校报为半月刊,每期为四版,一版要闻版,二版综合新闻版,主要刊登同学校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新闻事件;三版为校园文化版,主要为各学院、学生社团活动相关的新闻报道,或是由校报记者团学生记者采写的人物专访;四版为文艺副刊版,多为校友约稿。每期校报出版后送至学生宿舍管理站,由学生自由领取。

高校校报的传统角色决定了其浓重的政治色彩,也决定了其可读性以及受众的范围大小。笔者所在高校的校报记者曾做过随机调研,很多接受调研的在校生表示并不知道本校有校报发行,也有相当数量的同学表示领取过校报,但是因为没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放弃再次关注。校报对每期报道内容的高要求,以及其在校园内的低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校报记者团规模的更新扩大及其影响力,也影响到记者团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2、学生社团自我传播意识的提升淡化校报记者团的传统角色

当下,“大传播”时代已然到来,微博、微信“双微”平台凭借其强大的传播优势,不仅已经成为高校党委宣传部门而且也成为高校各组织、学生社团进行信息发布、形象塑造的重要窗口。“双微”、人人网等公众传播平台的普及化,使得高校各大社团可以通过培养对社团更加了解的自有新媒体运作成员,来实现社团各大活动的提前预告、现场播报、后期回顾等。这种传播方式,在各大社团不断扩大活动宣传力度、提升社团自身影响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校报记者团的传统的“校园活动的见证者与记录者”的身份,对社团成员的自我价值实现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高校校报记者团形象塑造的策略

借用管理学中“形象塑造”理念,形象塑造包括理念设计(MI)、行为设计(BI)、视觉设计(VI)三个角度。现从MI、BI、VI三个角度来探析校报记者团指导老师以及记者团成员如何从自身出发,塑造良好的社团形象,提升社团成员的集体荣誉感。

1、MI:良好的社团理念打造社团内部凝聚力

理念,是一种鲜明的文化价值观。对外是一个组织或团体识别的尺度,对内是其内在的凝聚力。作为在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社团,高校校报记者团同其他学生社团一样,应树立民主、自觉的社团精神,营造活泼、团结的社团氛围。校报记者团指导老师以及社团骨干是树立社团理念的重要环节。

校报记者团指导老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在社团内树立“自我管理,融为一家”的理念。一是要通过贯彻“自己的团队自己管理、自己的接班人自己培养”的理念,指导社团制定行之有效的社团章程。充分调动学生记者参与团队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指导老师帮助社团稿件、活动把握大方向外,给予社团成员充足的空间,进行自由的活动策划、民主的人员任免等;二是要把激励竞争机制融入到社团管理中,不断挖掘学生记者的潜力,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极大的热情,有明确的目标和强大的动力。激励竞争机制不仅包括对社团内部的优秀个人,也包括对社团整体。

2、BI:独特的社团活动彰显社团硬实力

BI 即行为识别系统,体现着在组织理念指导下的行为准则,分为对内与对外两个方面。对校报记者团而言,体现为在社团理念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对内自我培训、自我提升,对外开展的特色型社团活动。

报道校内外活动、撰写新闻稿件,是高校校报记者团的首要且最重要的活动,这就要求成员具备较好的政治素养和新闻素养,需要社团指导老师对学生记者进行新闻理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等培训活动,以培养、提高学生的新闻专业水平。

专业水平的提高,除了培训,还需要有实践、锻炼的平台。前文已经提到,高校校报版面设置是影响校报发展、学生记者水平提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调整或增设校报校园专版,还版面于学生;扩大大学生记者在新闻专题策划、校报编辑过程中的参与决策权;为校园学生记者提供校外社会媒体实习机会等,是壮大高校校报记者团规模、提升社团专业水平、扩大社团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同传统纸媒相比,新媒体对内容的策划性、创新性、图文编辑的美观性有更高的要求,这也就要求校报记者团指导老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对学生记者进行新媒体运用以及活动选题策划、图文后期编辑、舆情监测及反馈等的相关培训,培养适应全媒体时代传播需要的学生记者。

除了通过各种培训进行自我提升,在校园内开展各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活动,也是高校校报记者团进行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重要途径。高校校报记者团的社团活动,应该围绕体现“文”“识”两点开展,既能贴近校园生活、社会热点又能体现社团特色,这就需要校报记者团不断提高活动策划能力,开展如创意校庆手抄报、给母校的三行情诗、国学知识竞赛等和社团特色、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

加入高校校报记者团联盟,积极进行校际间的交流学习活动,也应该是校报记者团长期开展的活动,以交流学习提升社团、展现社团。

3、VI:鲜明的社团标识体现社团生命力

VI,即为视觉识别系统,是具体化、视觉化的传达形式。统一、鲜明、独特的视觉标识或展现形式是塑造、传达社团形象的重要途径。社团徽标、社团成员身份识别、社团服装、社团活动宣传方式等都是高校校报记者团作为一个团体进行形象塑造与传播可以采纳的有效方式。

社团徽标、社团成员身份识别、社团服装,对包括校报记者团在内的所有社团而言,是其外在的、最为直观的形象展示方式,其形象传递效果是长期延续、积累的过程。很多高校的校报记者团在校内属于老牌社团,应该将社团已有的外在形象标识作为无形的形象传播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参与校内外各类新闻报道时,校报记者团成员要有通过佩戴校园学生记者证、统一着装等方式“强调”自己所属社团的意识,报道其他社团活动的同时,宣传自己的社团。

除了上述符号化视觉,社团活动宣传方式也属于形象塑造策略中的视觉识别系统范畴。社团纳新、活动宣传等所采用的方式,新媒体平台上包括头像、简介、内容更新形式等的社团形象设计、社团内刊等刊发的内容与传播范围等等,都属于高校校报记者团塑造视觉形象标识的范畴。而在这些过程中所涉及的校报记者团的社团标识是需要保持统一的。

结语

无论是从高等院校发挥育人职能的角度,还是从新媒体不断蓬勃、高校校报传统优势仍存,高校校报记者团在校园各类新闻、活动宣传报道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塑造高校校报记者团积极的社团形象,挖掘社团成员潜力、扩大社团外在影响力,是在新的“大传播”格局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内众多社团竞争的背景下,发挥高校育人职能、实现校报记者团价值的有效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王春宏,《论高校校报大学生记者团的育人作用》[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9)

②毛家武、吴敏莲,《地方高校校报学生记者的培养问题与对策——以A 师范学院为例》[J]《. 新闻知识》,2012(4)

③兰丽娟,《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记者团建设浅析》[J]《. 东方企业文化》,2013(15)

④张军,《CIS 战略与企业形象塑造》[J]《. 中国市场》,2007(1)

(作者:南京中医药大学校报编辑部编辑)

责编:姚少宝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