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试论当代记者职业精神的提升

试论当代记者职业精神的提升

靳潇 徐海霞

【摘要】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闻业呈现出记者职业道德失范行为频发的现状。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精神、责任意识和敬畏之心出发,为当代中国记者职业精神的完善和提升提供新思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记者 职业精神 公平正义 责任意识 敬畏之心

今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变革的时代,各方利益此消彼长,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的同时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作为时代浪潮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记者势必受到各种权力制衡的影响,从而面临职业和道德上的诸多考验。

那么,如何塑造和提升当代记者的职业精神呢?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寻求启迪。具体来说,当代中国记者需要学习“侠、士”精神。

一、记者与“侠、士”精神

什么是“侠”?侠常常出现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武侠小说中,是正义与勇气的化身,也是英雄形象的典型代表。早在司马迁《游侠列传》中就对其有所论述,“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① 但“侠”不仅仅指的是人们所熟知的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作为社会道义的实践者,他们远比单一的小说形象来得丰满。

古代社会中的侠,存在于封建君主统治的社会背景下,往往武艺超群,一身正气,常常行除暴安良之善举、义举,用特殊的规则和手段维护着社会的稳定。②刘永济先生在《论古代任侠之风》一文中,根据史书的记载,归纳出侠的五种美德: 一曰“轻财尚俭”,二曰“急难好义”,三曰“轻死重气”,四曰“崇信用”,五曰“厚交谊”。③然而,侠又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常因其行为出格,扰乱朝纲而不被官方接纳,又因其孤介独行、淡泊名利而难以融入民间社会。

此外,“侠”还多与“士”连用称为“侠士”,顾名思义,兼取“侠”之武功与“士”之文治之意。称得上侠士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学识和阅历又不乏救国救民的壮志豪情。侠士尤其看重自身名节,不是沽取虚名,而是努力寻求自立于世的价值。他们立下书剑报国志,心怀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以期用如椽大笔抒写经世理想。

其实,“侠、士”精神和记者有着很深的渊源。记者是社会公器也是社会道德和正义的捍卫者,因而常常需要站在社会黑暗的对立面上,与种种不公平、不道德甚至是不法的现象作斗争,面临重重挑战和危险。在中国近代记者身上,这种涉险犯难、不畏强权的侠士品质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军阀混战到共御外敌再到内战爆发,中国记者一路从战火中走来,在内忧外患中得到锤炼。

然而,对于当代记者来说,新时代安逸的环境反而成为他们腐败、堕落的温床。尽管被人们寄予厚望,多有期许,一些记者却仍然知法犯法、跨越职业道德的底线、出卖自己的良心。他们的行为不仅违背了记者这一职业的光荣传统、丧失了媒体的公信力,而且伤害了人民群众对记者群体的天然感情。

因此,对于当代记者来说,有必要从中国古代传统的精神品质中汲取养分,不断培育新时代的职业精神。

二、记者职业精神的提升

首先,记者要以公平正义为根本。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弗里德曼说:“记者意味着长期专业的训练,意味着对新闻价值的把握,意味着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④新闻记者的职责就是通过对事件全面、客观的描述力求为公众呈现事件的原委和真相,以助其做出合理的判断;通过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来表达公意与民心,从而针砭时弊,守望社会,造就公平;通过勇于揭露黑暗势力并与其作斗争,来洗涤不正之风,还社会一片浩然正气。

其次,记者应传承“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温家宝总理曾经说道,“只有对国家和人民了解得深,爱得深,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名记者梁衡说得好:“一个人与祖国和事业的关系就像与父母的关系一样,是一种无论如何也割不断的血缘关系,要始终如一地热爱她们。只要把握住这个基本点,在人格上、道德上、事业上就不会出大错,就会有成就。”⑤记者应该是国家的记录者、监督者、捍卫者,尽大局之责、历史之责,通过真实、完整的报道记录国家的脚步;通过公正、客观的监督推动国家的自我完善;以笔为戈,揭露社会的腐朽黑暗捍卫国家法律、道德秩序的底线。

此外,古人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格言。“要人”的言辞正确与否,关系到国家命运,关系到百姓祸福。记者有时就是这样的“要人”。记者要做人民的代言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从业的崇高理想,坚持走群众路线,为百姓说话。记家国情怀、时代使命者乃为记者,记社会风云、人民冷暖者乃为记者。当代记者要时刻走在路上,用脚步和心灵丈量时代的变迁,要常存温情,用故事和画面凝聚中国力量。

最后,记者应常怀敬畏之心。孔子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之言。”所谓敬畏之心,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无论是面对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应意识到自身作为自然生命体的渺小,因而意识到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重要性并且心怀畏惧。这种敬畏之心常存的心态不仅有助于自警与自省,还能使人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记者来说,心存敬畏,就不敢心生邪念和贪欲;就能自觉地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就能脚踏实地地工作,在工作中不犯或少犯错误;就能感恩于国家、人民,从而更加地在其位谋其职,用其心尽其力。

当今社会,新闻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记者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敬畏之心,构成了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一个支点。没有了敬畏之心,记者就很有可能擅用报道权利。⑥这不仅以假新闻的泛滥和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道德失范行为为表征,还体现为记者们对生命的漠视,对历史的不尊重,对读者的忽视,对法律的轻视。当记者少了一些人文情怀,多了一些社会习气;当记者非但不出淤泥而不染,反而在社会的泥沼里越陷越深;当记者追逐的焦点变成点击量和一己私利,这是记者的悲哀,也是整个社会的病态。

常怀敬畏之心就是要记者敬畏生命,树立生命重于一切的意识。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生存价值和人生命运,尊重人的理想、个性与尊严、隐私等人文关怀,应该成为记者义不容辞的一项社会责任。⑦在新闻报道中要坚持生命至上的原则,一切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做到感同身受,满腹感情;常怀敬畏之心就是要记者心存对历史的敬畏感。要始终铭记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报道要坚持真实性原则,要客观、完整地反映事件本身,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常怀敬畏之心,就是要记者敬畏读者,敬畏人民。记者要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反映他们最关心、最直接的意愿和诉求,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帮助,才能有用武之地;常怀敬畏之心就是要记者敬畏法律的尊严。对于一个记者来说,首先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公民,然后再把自己作为一个记者,要时刻谨记头上的法律之剑,在任何情况下都谨守法律的底线。

结语

记者是民声的传达者,历史的记录者,“船头的瞭望者”,新闻记者是社会监督的无形力量,守望着公平、正义。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达,近年来记者的道德失范行为层出不穷,虚假新闻,新闻敲诈等时刻触动着社会的神经。

因而,当代记者有必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中汲取养分,以公平正义为准则、以国家、人民为己任并常怀敬畏之心。通过重塑职业理想、提升职业精神,打造新时代积极向上的健康记者形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乔云霞:《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M].新华出版社,2003:27

②曾易,《侠、士精神民族幸福的文化基因》[J]《. 西部广播电视》,2012(4)

③刘永济,《论古代任侠之风》[A]. 段怀清,《传统与现代性: <思想与时代>文选》[C].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04

④弗里德曼:《媒体的真相——致年轻记者》[M].中信出版社,2007:15

⑤梁衡,《哲人者,宁可舍其事而成其心》[A].李彬、常江:《新闻人生:名记者清华演讲选》[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47

⑥林琳,《敬畏之心:新闻从业者的操守凭栏》[J]《. 新闻知识》,2013(9)

⑦蓝云,《媒体,需要新闻更需要人文关怀》[J]《. 青年记者》,2010(17)

(作者:均为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