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专业报创新发展之我见

专业报创新发展之我见

蒋才友

【摘要】目前我国有2000 余种报纸,其中专业报就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近年来,随着报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尤其是在新媒体和都市报的双重夹击下,专业报的生存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笔者就专业报怎样才能找到突破重围的出口,提出一管之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专业报 现状 优势 创新

专业报大多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创立的,属公费办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专业报也逐渐由全额拨款转为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而生存。毫无疑问,“断奶”给专业报带来不小的震荡。

一、五大劣势困扰专业报的发展

1、用人机制缺乏竞争力

专业报大多是在上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诞生的,人员大多来自本系统,习惯于机关化的工作节奏,普遍存在综合竞争能力弱的问题。尽管不少专业报为弥补这一现象,聘用了一些业界退休和大学生充实队伍,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用人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聘用人员的积极性,难以“留人”、“留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专业报的竞争力。

2、“掌门人”强弱不齐

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是当下专业报的运行机制。因而其当家人必须要懂业务、会经营、能管理。以江苏为例,14 家省级专业报有的改制为企业,有的仍是“处级单位”。尽管不少主管单位在形式上也采取“公推公选”的方式选人用人,但最终的任命还是由上级主管单位定夺。一项调查表明,目前专业报的领导只有行政职务,没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51%左右。这种机关式办报模式不适宜市场化运作。

3、改革创新“婆婆”多

专业报是立足行业面向市场公开发行的报纸,既要有专业属性又要有服务社会大众的功能。因此,各报都面临两难的选择:一边是市场,一边是“专业”,孰轻孰重呢?从主管单位来说,他们当然需要有自己的喉舌,希望专业的份额要占大些。因此,一些专业报即便有创新的想法,往往都会被主管上级全盘否定。

4、效益好的少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专业报只有40%左右能够做到收支平衡,有的稍有盈余。这种运行模式,无疑会严重挫伤采编人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会影响办报质量。更有甚者,有的报社为多创效益,不分主次,只要给钱,不论时间及版面大小,常在不增加版面的情况下,连篇累牍刊登一些毫不相干的广告,这不仅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也影响到传媒的公信力与竞争力。

5、管理松散、凝聚力差

目前,江苏除江苏工人报是日报外,其它专业报大多是周一或周二、三发行。由于工作量不足,导致一些专业报管理松散,人的凝聚力差。同时,专业报社普遍没有正常的业务学习与业务交流机制,采编人员没有压力,其业务能力“自生自灭”,参差不齐;若想有所提升,全凭“自学成才”。这种工作状态,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

二、五大优势尚待进一步深度挖掘

1、独特专业优势

每个专业报都有自己专业定位和“一方天地”。如,江苏工人报是江苏省总工会机关报,是数百万工会职工信息的集散地,它承担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重任,具有独一无二的载体功能和传播功能。与其它综合性媒体相比,它“近水楼台先得月”,更能便捷、快速、广泛获得新闻,在第一时间抢占新闻发布“制高点”。

2、独特辐射优势

新媒体和都市报综合性报纸的报道面虽广而杂,但在“渗透”性上,由于受区域所限,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拥有读者群,难以突破或拥有较大的辐射空间。而专业报的发行面具有集团的覆盖性、指导性、工作性和排他性。每个专业报在其系统内都有自己人脉根系,只要挖掘这一优势,就可以顺藤摸瓜地打通各集团核心层,甚至渗透到每个家庭中去。

3、独特阅读优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与偏爱,一般来说,大多数人偏爱看与自己工作有比较接近内容的报纸,因为它可以使自己获得实在的益处。笔者到几家单位作了调研,结果表明,喜欢看都市报的占22.2%,喜欢看新媒体的占36.8%,喜欢看本系统专业报的占41%。因为,看这些报纸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有指导性、启发性,能给他们的工作带来帮助。

4、独特知识优势

服务于某个行业或某个阶层读者需要,是专业报的一个明显特征。相比之下,要当好专业报的的编辑记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有过硬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方能胜任这项工作。相对而言,专业报的记者在报道带有专业词汇的新闻报道上,肯定要比综合性报纸要略胜一筹,特别是现今比较流行的专业术语解释、评述性新闻,更是专业报在报道上的长处。

5、独特发行广告优势

报纸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发行量,二是广告量。以江苏工人报为例,近年来发行量年年递增,在全国工人报中遥遥领先。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省总工会的大力宣传与推动;得益于江苏经济快速发展,建会单位不断增加。同时,更是江苏工人报一班人与时俱进,不断紧贴工会的需要,不断调整办报思路,为各级工会开展各项工作带来便利,因而它广受各级工会好评与青睐,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这表明,每个专业报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只要善于敢于挖掘潜力,就能找到取之不尽的财源。

三、“五化”是专业报重整旗鼓的当务之急

1、信息要大众化

专业报只有将自己的小窗口和社会的大窗口融合,才能适应市场需求。譬如,一个简单的案例消息,我们可以把它做成多种多样的普法报道,让人爱读想看;一个科技创新信息,我们可以与百姓的生活挂钩,让人喜闻乐见;一个后进企业,转变为先进企业的秘笈在哪,我们可以深层次去挖掘。它犹如一道菜,家庭主妇做出来的是“家常菜”味道,而烹饪大师做出来的就“色、香、味”俱佳。

2、信息要新闻化

“专业性有余,新闻性不强”,是专业报的一个痼疾。当然,一些报道专业术语不能不提,但也不是绝对一字不差地说,要尽量将专业术语演绎化、新闻化、口语化,这样易于读者理解。同时,在突出专业报指导性外,不可偏废新闻的时效性、新鲜性、重要性和典型性。新闻性愈强,专业报的优势才能更加凸显。

3、信息要系列化

深入挖掘专业报信息服务职能,才能体现自身的独特优势。一篇稿件随意添个栏目名称配发,这种“昙花一现”式服务报道是不足取的,一定要形成系列化、品牌化,既要从宏观上来考虑,又要从微观上来落实,尽量满足读者的需要。

4、编辑要杂家化

由于专业报编辑的着眼点不同,它更强调编辑在“杂”的同时,还要具备“博”与“专”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在新闻报道上得心应手,让读者“嗅”到与都市报同样“味道”,使报道内容和品位大幅度提升。

5、版面要个性化

版面犹如人的脸面,直接关乎到一张报纸的“品相”和“卖相”。漂亮的版面设计,自然令人赏心悦目,容易给人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不少专业报似乎并不太在意版面设计,普遍存在“每天一样,每月一样,每年一样”的程式化的老套设计。笔者建议,每家专业报的版面设计者,在多动脑筋设计版面的前提下,还要走出去,多多向都市报的版面设计者讨教。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漂亮版面来。

四、“五创”是专业报突破重围的必由之路

专业报要创新发展,就不能墨守成规,死守“专业”不动摇;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多管齐下,“多条腿”办报,从五个方面“创”出一片新天地。

1、创新用人机制,消除用人掣肘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用人理念。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各单位在用人机制上都普遍实行聘任制,但这个“聘任制”,仍甩不掉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子”:“聘用”,就意味“收入低、待遇差、难重用”。这不仅严重挫伤聘用人员积极性,也是专业报迟迟迈不开大步的原因所在。要真正让聘用人员畅快地干起来,就要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与事业在编人员一样,共享福利待遇;该放手使用的使用,该升职称的给予晋升;让能者上、庸者下,不再成为一句空话。同时,真正实行按劳分配,让能干的多得,少干的不得;对一贯只拿钱不干事的人,要坚决给予调离,直至下岗。

2、创新用稿标准,提高报纸质量

质量是报纸的生命。报纸的质量主要体现在时效、特色、鲜活、美感等诸多方面,而时效性则是重中之重。当下专业报普遍存在的一个“弱项”就是时效性差。对一些时效性强,突发性新闻稿件要倍加关注与呵护;对热点事件、民生问题,要加强新闻策划;在深度报道、独家报道、系列报道上要做足功课,要大张旗鼓。在报道手法上,要撇开单一的行话、套话,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读者没有“距离感”,有“新鲜感”,只有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3、创新报道角度,紧密贴近读者

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过去办报的思维模式、增强宏观意识和全局观念,在报道中多角度、多层面、多联系地分析、研究,把握时代的脉络和趋势。譬如,科技、教育、经济、法制、企业等等,我们可以动用独特的专业采编力量、就社会热点、专业知识、科技发展、企业宣传等等,为读者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4、创新考核机制,重视业务学习

要办好专业报,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主要是靠制度、靠学习。要定期组织采编人员参加专业学习并组织考试,凡考试不合格者,不能上岗。要不惜代价,经常性地组织编辑记者外出学习有关前沿性科技知识,号召采编人员多与本专业的专家交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为读者提供权威、可靠、及时、准确的资讯。对各记者站要实行轮岗交流机制,这样可以避免人的“麻木”、“畏难”情绪,使人人不敢懈怠、始终处于一种昂扬的工作状态之中。

5、创新办报模式,加快报网融合

据有关方面统计,至2014 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32 亿。因此,报纸建网站是大势所趋。虽然目前专业报办网站还不具备优势,但这是现代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未来的传媒发展将是多元化的,专业报只有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发展,抓住改革契机,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未来发展才大有希望。

(作者单位:江苏工人报社记者部)

责编:周蕾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