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二次性新闻”的特点及采写注意事项

“二次性新闻”的特点及采写注意事项

孙淑梅王东梅

(宿州市泗县广播电视台安徽234300)

【摘要】在采访中,往往透过一次性新闻,发现“二次新闻”,对事件或人物进行再度采访,深入报道,抓到水中的活鱼,写出新闻的味道,反之,新闻则如槁木或一杯温水。所以,《经济日报》总编辑庹震说:“没有味道的新闻是无读者的新闻,一旦新闻没有了读者,也就失去了作用。”本文从社会新闻角度探求“二次性新闻”的特点及其发展,意在抛砖引玉,唤起新闻理论界对“二次性新闻”的重视和发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二次性新闻”;特点;采写;事项

一、“二次性新闻”是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

不可否认,“二次新闻”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新闻学应该加以探讨的新闻范畴。近年来新闻界针对一次性新闻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对科技新闻中“二次新闻”的研究。

何谓“二次性新闻”,笔者遍查新闻典籍和网络,没有确切的定义,从字面上理解,“二次性新闻”是记者在采访中或从报刊、广播、电视及网络等新闻媒体及有关资料获得新闻线索,根据宣传报道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形式进行再发掘报道的新闻。它是对一次性新闻报道的补充、拓展、延伸及诠释。

当今时代,广大受众对新闻资讯的要求愈来愈强烈,对于所感兴趣的新闻,已不再满足干闻之则喜,而是要求打破砂锅——问(纹)到底,如神舟十号飞船、钓鱼岛巡航、韩亚航班失事等重大新闻,由于版面、时间所限,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常如过眼烟云,瞬间而过,但是,广大受众却十分希望得到它的新闻根源,甚至获知新闻背后的故事,于是就催生出了“二次性新闻”。

二、社会新闻中“二次性新闻”的特性

在新闻采写中,常常遇到对一个新闻线索进行一般性报道后,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或侧面发现其具有更大的新闻价值和影响力,进行补充采访后,再进行“二次性报道”。“二次性新闻”由于包含了人文精神、理性要素、美学要素和情感要素,与一次性新闻相比较,它更容易引起广大受众的心里共鸣,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所以,社会新闻中的“二次性新闻”具有如下特色:

1.报道有深度和影响

“二次性报道”是在一次性报道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它应更具有报道的深度和影响力。

2.报道针对性强

采写“二次性新闻”,往往是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发现了一次性新闻不足,进行的补充式报道,所以,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报道具有启迪性

采写“二次性新闻”,引发人们反思和启迪,这是“二次性新闻”较一次新闻的优越之处。例如,湖北省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救人溺亡,被打捞上来的一具大学生的遗体被绳子绑着,大半个身子浸在水里,一穿白衬衫的老年男子,一边拉着绑尸体的绳子,一边摆手和岸上的师生谈价要钱。打捞3具遗体,捞尸者前后一共收取了3.6万元。(据2009年11月3日《中国广播网》)。记者先是报道了事件,而后又采写了二次性新闻《湖北救人大学生遗体打捞者牵尸索价带给我们的反思》和《见死不救背后暴利捞尸生态:打捞公司年入百万》,揭露了这种在金钱面前的道德缺失现象,披露了打捞公司暴利捞尸,敛死人财的问题,予人以深刻的启迪,提出了对于这种人格的悖离和道德缺失的批判。

4.报道具有典型性

在社会新闻报道中,我们必须遵循对新闻事实准确报道的原则,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目前,新闻理论界对二次性新闻展开了研究,有些新闻传播学院专家教授与新闻从业人员对“二次性新闻”进行追根溯源,探究其发展途径,也有人将“二次性新闻”的报道形式分为“再现式”“分枝式”“谜底式”,别出心裁地拓宽挖掘新闻矿石的“掌子面”。笔者认为,在社会性新闻的采写中,无论采用哪种“二次性新闻”表现形式,都不能脱离新闻的客观规律,脱离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

三、采写社会民生的“二次性新闻”应注意的事项

报道好社会民生方面的工作,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采写,也不能去抄现成的材料。而是当发现了社会新闻的亮点,一定要追踪不舍,在“二次性新闻”采写时,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实事求是

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如果我们采写的“二次性新闻”出现了臆造与虚构,那就是违背了新闻的客观规律。如河南挖掘曹操大墓,记者首次报道曹操口中所含的翡翠价值千万元人民币,而在“二次性报道”时,又予以否认,甚至还否认了该玉石是曹操嘴含之物。像这样的“二次性报道”,无疑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2.采访深入

一次性采访报道后,记者或受众发现了一次报道的不足,所以,要求“二次性采访”必须更扎实,更深入。例如,《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朱海燕采写的新闻《请过路吧,亲爱的藏羚羊》,记者到西藏采访,报道藏羚羊的消息不少,但如何能更深入地写出有味道的藏羚羊新闻,记者为了这篇800字的新闻,在青藏铁路可可西里工区生活了近一个月,对藏羚羊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与筑路工人一起亲赴现场体验观察、采访,写出了“跨越铁路线,母藏羚羊若无其事,像跨过自己家门槛一样;小羊羔紧依着母羊,流露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惊喜。”这种现场感极强的新闻,获得中国好新闻二等奖。

3.抓住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名言对于“二次性新闻”的采写有着重要的意义。2008年南方发生特大冰冻灾害,经济日报记者张剑鸣在灾区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在采写消息的同时,感到力度不大,就“二次性采访”,写出通讯《在抗灾救灾一线的26个日夜》,追记在抗雪救灾中以身殉职的贵州省开阳县永温乡纪委书记李彬,运用了细节描写,感人至深。他写道:“至今,在李彬6平方米的宿舍内,一切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一张床、一张小书桌、一个床头柜、一把木椅,椅子上是3本已经看完的书,枕下是3本刚借来的书,被子里是用来取暖的已经变形的塑料瓶,床头柜中塞着一条沾满泥巴的长裤,床头柜上还剩下一盒未打开的方便面和一根烧了一半的蜡烛……”这个细节,再一次激发了人们对英烈的无限怀念。美国著名记者修·马利根说:“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灵上。”穆青说:“一个好的细节,胜过千言万语。”一篇成功的“二次性新闻”抓住细节是必须的手段,应成为记者的基本功。

4.杜绝跟风

写作“二次性新闻”,应注意切忌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因为好的新闻题材,总吸引着许多记者的眼球,被采访者也常常会重复介绍情况。杜绝“二次新闻”跟风的最好办法,就是记者要有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见解、独特的发现力。

5.情理交融

采写“二次性新闻”应注意情理交融。文学大师巴金说过:“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来表达我的感情。”其实,采写二次性新闻也应注意情感意识,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生前被同仁称之为“激情社长”。在谈及成功体会时说:“有了激情,也就产生了不写出来吃不下睡不着的动力。”人所共知,他采写焦裕禄事迹就是流着泪采访,流着泪写作的。他采写吴吉昌事迹时,当听到了吴吉昌谈到顶着困难和“四人帮”的巨大压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穆青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慨和激动,成就了新闻名篇《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赢得了中国成千上万受众的眼泪。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认为,新闻是由情、事、理三个角度引发的趣味报道,是架起在读者与社会新闻间的三座桥梁。

综上所述,报道新闻中的“二次性新闻”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应该采用更多的形式和手段展开“二次性新闻”的报道,当然,绝不可因此忽视一次性新闻的采写。因为“二次性新闻”毕竟是一次性新闻的补充和延伸,它起着对一次性新闻的拾遗补缺作用,另外,“二次性新闻”不如一次性新闻的时间性强。由于上述局限性,要求记者练好新闻采访写作的基本功,尽量写作好一次性新闻。同时,应加强对“二次性新闻”的理论研究,摸清其写作规律,写出特色,写出风采,让二次性新闻成为新闻百花园中的一朵美丽的奇葩。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