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学前教育 > 对幼儿教育的几点建议

对幼儿教育的几点建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引领了中国幼儿教育的方向,我园在深化幼儿教育改革中,依据《纲要》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精神,在课程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努力创造符合《纲要》新思想、新观念的幼儿教育。 
  1.注意安全 
  安全隐患是每个老师在户外活动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孩子活泼好动,对任何事都充满了好奇心。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小朋友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看到老师在准备体育器材时,个个都想帮忙,都想看一看、摸一摸,挤成一团。往往这样的情形特别容易发现安全问题,孩子的动作是没有很多想法的,就只是单方面自己开心就做出的直接反应。往往几次活动下来,总有个别幼儿摔跤或互相撞头,虽然都没有严重后果,但我总得担心万一有一天这类安全问题出现了,就真是来不及补救了。因此,每次活动前,我都要强调活动的规则,让幼儿听清楚后再进行活动,但是到活动场地上,孩子们就什么都忘记了,依然是你追我赶,互相追逐、奔跑,小朋友也不时来告诉老师,谁把他推摔下来了;谁把玩具扔到他的身上;谁刚才撞到我的脸上;夏天到了,孩子们穿得也少,比较容易受伤。 
  教师不能让幼儿自由分散活动而放任自由,幼儿有了问题或发生矛盾才解决,没有问题时就做一个旁观者。我根据我班幼儿的个性特征,做一个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活动,这样才能在活动时及时地发现幼儿危险动作的苗子,并通过活动形式的调整而及时消除危险,不让危险动作发生。 
  2.重视家园沟通 
  家园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日常通过多种途径与家长交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平台。家长们常常主动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听取老师的意见和看法。家长教育观念仍有待提高,通过日常观察、和家长沟通,我们了解到一些家长或是忙于工作,或是教育意识不强,对于孩子的日常教育仍有一些观念上的误区。总的来说,我班家长的总体水平较高,对于老师的工作比较理解和支持,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向。有了家长的支持,老师就能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 
  2.1设立“家园联系园地”和“家园联系本”。利用文字的形式将近期内幼儿在园或在家的表现记录下来,便于家园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2.2随时联系。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时机沟通情况:一般是早晨了解儿童在家的情况,傍晚向家长反映儿童在园的情况。这种联系虽然时间很短,但能起到及时沟通信息,达到协调教育的目的。 
  2.3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要努力让家长树立对孩子教育的信心,只有家长对孩子有了信心,才会以诚恳的态度配合老师工作,和教师一起为了孩子的进步共同努力。无论是调皮孩子的家长还是懂事孩子的家长,教师在交流时一定要做到:以表扬作为切入点,放大孩子的优点,以表扬为主,针对孩子的缺点,提出建议性意见。还要注意,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提高家长的威信。教育孩子尊重家长,理解家长的辛苦和付出,向家长献爱心,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增强家庭教育的力量,而且家长看到越来越懂事的孩子,会发自内心地感谢和信任教师,使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更加顺利而有效。 
  3.强化班级管理 
  一是规定按时来园与离园。每桌一张来园时间记录表,一周一汇总一评价,以此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学会管理时间。二是增加值日生项目。依据大班孩子的自理能力及为集体服务的要求,师幼共同确定需要并可以由幼儿值日的项目,采用自己报、推荐报的方式确定不同项目的责任人,师幼共同完成一张大的全班性值日表,要求简单明了。教师应每天安排固定时间评价值日生工作,评价时先要突出责任心,为班级工作、为他人服务的自豪,其次才是评值日质量。三是让孩子学会计划。从学着看懂全班今日活动计划开始,逐步过渡到和孩子一起订明天某个环节的活动计划,再到个体行动计划,如“本周我坚持几点到园”、“每天个人物品管理计划”等,此项工作的重心在于督促孩子按计划执行。 
  4.加强幼儿健康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两方面。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未来社会需要有个性特色的创新人才,为此《纲要》特别强调:“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个体取向,主要是培养健康的自我,但由于个体的发展存在差异,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速度有着较大的不同,常常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倾向。在对个体的观察中,我发现儿童个体经常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智力问题,也不是道德品质问题,更多的是其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心理问题。人的个性、性格、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都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幼儿时期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常常会在一生中留下印记。不少有心理、行为问题的成人,究其原因,常常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如在冷漠的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往往有着强烈的自卑感。性格孤僻或暴躁,富于攻击性,被溺爱的儿童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爱劳动等。在幼儿期如果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够形成许多好的行为习惯和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如:爱清洁、懂礼貌、爱学习、爱劳动等。现在,幼儿健康教育被视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许多家庭过于溺爱,造成部分幼儿冷酷、缺乏同情心,习惯接受别人的帮助,而不知道应该关心帮助他人,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的维护必不可少。 
  5.让孩子适当学习画画 
  5.1学画画锻炼孩子的感知能力。绘画课每天都有新的内容,绘画应该是孩子距离客观世界最近、最直接的一种活动。画画的孩子每天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专门研究不同的观察方法,并切实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与描述。如此日积月累,孩子就越来越完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文网专业代写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教育论文发表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整、越来越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孩子的感觉就会越来越敏感。换句话说,就是孩子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强,也就是越来越聪明。 
  5.2学画画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实践证明,用双手制作一件东西对于发掘孩子潜在的天资与无限的智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绘画、手工的教学中,孩子会用自己的双手接触到不同的笔、颜色、纸……各种各样的工具材料,并在绘画与制作练习中熟练掌握这些材料各自的特点与不同的用法,也许只有在美术课堂中,孩子才能利用双手独立创造出完全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