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定位、模式与发展策略

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定位、模式与发展策略

张苏敏

【摘要】建设智库型媒体是党报的一个战略性机遇。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具有渠道优势、传播优势和地位优势,同时也面临着生存空间有限、人才储备不足、专业特色不明显等困难。推动党报向智库型媒体转变,需要对其角色身份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并灵活选择运作模式。从长远来看,则需要不断完善党报与智库的合作机制,努力打造强大的专家团队,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并适时地推进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智库型媒体 党报 传媒改革

一、建设智库型媒体是党报的战略性机遇

历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纷繁复杂的媒体形态。在当下的媒体格局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异军突起,以电台、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奋力争先,而以党报为代表的纸媒却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新闻资源被瓜分;广告“蛋糕”被切分;办报人才不断流失;发行量持续下滑。但即便如此,党报依然要肩负起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地传播到城镇和乡村的重任,在舆论导向、信息传播、知识提供、资讯服务等诸多方面履行好自己的使命。那么,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党报如何突围?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党报指明了发展方向。智库,也称“思想库”、“脑库”、“智囊团”等,是来自英文Think Tank 的中文翻译。我国的智库发展迅速、数量众多,但是发展极不平衡,95%是官方智库,大学智库、传媒智库、民间智库等发展不理想。①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明确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2015 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支持部分科研院所、高校和新闻媒体先行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显然,对于党报来说,建设智库型媒体,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机遇。

媒体与智库向来关系密切。一方面,媒体是智库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智库自身通常只掌握着不定期发布研究报告和定期出版学术刊物这两种传播渠道,所以不得不加强与媒体的合作,以接受媒体采访或者观点被引用等形式传播其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媒体记者也是智库的重要成员。例如,美国的大多数智库都实行会员制,智库的会员除了高级官员、专家学者之外,还有著名的媒体记者,有媒体背景的智库会员对智库研究课题的参与能够极大地加深美国智库与美国主流媒体的交流互动。②更为重要的是,在世界智库发展进程中,媒体本身也开始“发酵”其自身的智库功能。譬如英国路透社建立的Reuters Research(RR)数据库就汇集了全球所有主要证券经纪商以及数百位各地专家所提供的晨讯与研究报告,同时还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独立研究专家以计次收费的方式向路透社提供报告。③

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具有不少先天优势:一是渠道优势。从“上传”来看,许多党报都能够以参考报道或内参的形式与政府部门和有关领导建立直接联系,对决策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从“下达”来看,我国的党报大约有400 余种,占全国报纸数量的20%以上,且阅读对象主要为政治、经济精英群体。二是传播优势。引导公共舆论,营造决策氛围,是智库传播的重要目的,而党报显然更容易完成此项任务。党报定期刊发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社论等本身就带有智库色彩,同时党报也能够轻易地对各类专家、智库的观点进行再加工使其成为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产品进而广泛传播。三是地位优势。官方智库大多隶属于决策系统,容易受到长官意志左右;民间智库始终难以放弃利润最大化原则,公共性严重缺失;党报则兼具政府和市场双重“特权”,享受体制内和体制外双重好处,可以放心大胆地从事政策研究。

二、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的基本定位和主要模式

1、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的基本定位智库型媒体,是对媒体原有形态与功能的补充和完善。如果只是简单地模仿民间智库或官方智库,那么智库型媒体不仅会由于本末倒置而丧失既有优势,而且还可能会陷入内忧外患的生存危机。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认为,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的基本定位应该是:

第一,重要的舆论阵地。党报姓党,必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大力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占领主流舆论阵地。特别是在对外宣传和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更应自觉代表中国的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住话语权。

第二,公益性研究机构。智库是为决策者在处理经济、政治、社会、外交、军事、科技、文化、环境等各方面问题时出谋划策并提供相应的策略方案的智囊机构。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自然也要符合智库的一般特征,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坚持专业立场,不媚俗,不逐利,不主动讨好委托机构。

第三,大众化传播平台。智库型媒体,不仅肩负着传播自身研究成果的责任,同时也具有传播其他智库思想观点的义务。而要想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充分了解智库的各种“产品”,智库型媒体在刊载相关成果时就必须尽可能在保证其事实和观点完整性的基础上考虑如何以一种轻松、活泼、深入浅出的形式进行表达。

2、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的主要模式

根据实际情况,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可以选择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党报与智库合作。党报与智库合作,可以利用不同领域内的专业优势,将智库成果最大化传播。在这方面,《浙江日报》与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的合作堪称典范。他们的合作模式是:首先,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为《浙江日报》提供智力支持,随时提供专家资源;其次,《浙江日报》作为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的主要支持媒体,及时发布该院的研究成果和主题沙龙等信息;最后,双方建立日常沟通联系人机制,专门指派人员负责日常沟通联络。合作机制建立后,《浙江日报》先后与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进行了数十次报道合作,涉及城镇化、欧债危机、宏观经济分析、入世十周年、房地产等多个报道主题,取得了较好反响。④显然,这是一种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的初级模式,适用于我国的绝大多数党报。

二是让智库嵌入党报。在党报内部成立研究机构或者由党报集团牵头组建民间智库,是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的高级形态,也是那些颇具实力的党报的必然选择。在这种模式下,党报就不再仅仅作为简单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渠道,而是成为一个资源聚合与沟通的平台;那些参与研究的工作者也不只是执行采写编评任务,而是嵌入党报集团的小型智囊团。以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联合部分学者和网友组建的“南方民间智库”为例:该智库在2009年成立时还只是一个非正式组织,成员也只有15 人,主要业务是组织策划网络问政活动,但到了2012 年就转变为在广东省民政厅正式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广东南方民间智库咨询服务中心,拥有正式智库成员57 人、活跃参加者上千人,与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形成了积极互动关系。

三、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的主要障碍

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固然有其天然优势,但毕竟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再加上受到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这个转型过程可能不会一帆风顺。其面临的困难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智库格局来看,智库型媒体的生存空间狭小。长期以来,我国智库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非常突出,官方智库和半官方智库占据主体地位,如各级社科院、党委和政府的研究室、党校和行政学院等。在此格局下,这些机构瓜分了绝大多数资源,就连国内那些著名高校的研究机构都很难从中分一杯羹。智库型媒体作为新生事物,不管是自身实力还是社会影响力都相对弱小,在与其它智库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虽然当前政策利好,机遇难得,但留给媒体转型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有限。因此,智库型媒体如何迅速成长起来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是其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其次,从人才储备来看,党报的专业研究人员严重不足。在西方国家,媒体人转型为智库学者屡见不鲜。譬如,前《洛杉矶时报》驻北京首席记者孟捷慕就曾数次参与美国参议院对华评估的听证会,其代表作《中国幻想》对白宫的对华战略产生过重要影响。⑤但在中国,媒体从业者成功转型为研究人员的例子还只是少数。至于对国家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估计除了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外,其它媒体根本就没有这种机会。即便是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其重要作品也往往是匿名、化名或者以集体名义出现的,荣誉通常归属于集体而非个人。实际上,那些在党报里经常做深度调查的记者最容易转型成为研究者,但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素养往往又难以达到智库成员的标准。

再次,从专业特色来看,党报很难找准自己的专业方向。智库只有做专、做精,才能形成持续的影响力。西方智库一般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比如布鲁金斯学会擅长中东问题、兰德公司擅长军事战略。我国的一些媒体在向智库转型的过程中也找到了自己的专业方向,例如《财经国家周刊》专注于财经问题、中国工商出版社专注于工商行政管理改革、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专注于国际问题等。但是,党报的专业方向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很难回答。党报一般是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但又都缺乏深度。所以,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必须要在综合性和专业性之间进行取舍,否则就可能会转型失败。

最后,从服务对象来看,党报难以摆脱行政边界的限制。我国的行政体制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体制,党报体制为“中央-省-市-县”四级体制,对应关系非常明显。在这种形势下,特定级别的党报就是为特定级别的党委和政府服务的。于是,我们就需要弄清楚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是不是所有的党报都适合建设智库型媒体,二是党报建成智库型媒体之后能不能越界服务。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地市级党报和县级党报没有必要建设智库型媒体,但现实中未必就真的不存在。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大致明了,因为按照惯例,上级党报的服务范围可以覆盖下级党报的服务范围,而反过来则不行。即便如此,假设只存在中央和省两级党报,由于不能跨出省级行政区划的界线,也必然会导致资源配置失衡,地域差异巨大。

四、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的发展策略

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需要准确把握住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前提下克服困难,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发展策略:

1、不断完善党报与智库的合作机制

智库型媒体,既是一种特殊的媒体又是一种特殊的智库,所以可以尝试利用其双重特性来不断拓展生存空间。其中,最容易做到的就是继续深化与智库的合作。智库对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的研究比较专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各级党政领导的决策,而党报的受众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政策制定者和政府管理人员。党报应进一步充分发挥传播优势,广泛吸纳国内外重要智库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利用上达渠道和传播平台,发挥好提供政府决策参考、正确引导舆论、促成社会氛围的作用。

不断深化党报与智库的合作,需要重视建立两种合作机制。第一种是临时合作机制,即每逢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或重要政策文件出台,党报都应与智库主动联系,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及时进行解读和点评,或者在写新闻报道和评论时援引专业研究人员的重要观点,智库学者冷静的思考、精准的分析往往能够使媒体的报道更具有权威性。第二种是长效合作机制,比如:智库可将部分研究成果向党报无偿开放,定期向党报抄送研究成果,或者对党报记者进行专业指导;党报可以向智库派驻记者,向智库开放一些传播渠道,或者培训智库工作者的媒介素养;等等。

2、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打造专家团队

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哪些领域或哪个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然后据此找到主攻方向,并围绕这个特色方向建立专家团队。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党报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来打造自己的人才队伍:

一是促使党报原有内部人才转型。党报的不少优秀人才长期在一线工作,既接地气又了解社会,由于经常开展实地调研,思想也更加接近现实。可以针对这部分人才进行一定的学术训练,提高他们的知识理论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是积极引进学界、业界各领域专家。党报可邀请各行业、各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顶级专家加入研究队伍,发挥智力集成的优势作用,通过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聚集所产生的集体智慧为决策服务。对于这些专家学者,在人事关系上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聘用方式,比如专职研究员、兼职研究员、特约分析师等。

三是组建外围研究圈群。党报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整合资源,根据需要在宏观经济、证券金融、社会管理、移动互联、土地、能源等领域邀请知名专家组成联盟,并定期召开学术沙龙、研讨会或论坛,联合发布研究报告或共享社会资源。

3、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筹资机制

毋庸置疑,筹资能力对于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智库型媒体也不例外。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才能顺利开展各项研究,才能引进更多的一流人才,才能举办各种研讨和交流活动,才能保证研究成果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因此,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必须高度重视筹资问题,把筹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资金来源可以考虑这些渠道: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相关企业的赞助;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捐赠;委托研究费、调研费以及相关出版物收益;报社的广告经营收入;基金收益;办公楼和出租会场的租金;等等。但需要指出的是,智库型媒体如果过度商业化必然会损害其公益性,所以,在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的同时还应注意建立资金公共积累机制,增强自有资金,尽量减少对外界的依赖性。

4、适时推动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

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是一种创新也是一次革命,需要同时在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进行多项变革才能保证转型成功并真正发挥作用。

首先,要打破行政级别对党报的约束,允许党报在智库建设方面进行跨省、跨区域的联合或重组。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整合各地区的智力资源,避免日后出现同质化竞争和跨界服务纠纷,又能够进一步强化智库型媒体的独立地位,保证研究工作的客观性、公益性、独立性和专业性。

其次,要努力探索课题研究制度,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从事课题研究是智库型媒体的一项本职工作。课题可以分为自选课题和委托课题两大类。做好自选课题,要求相关研究人员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及时地把握社会热点,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认真听取国内外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做好委托课题,需要了解并跟踪问题发展动向,努力通过专家座谈、基层走访、蹲点调研等方式掌握一手资料,并提出有可操作性的应对方案。

最后,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和整合品牌、内容、人才等优势,并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释放优势,丰富服务手段,扩大服务领域,从单一内容制造商向集成服务提供商转变,实现从卖报纸、卖广告到提供全面服务的跨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3236)“有形公共产品低成本服务的体制与机制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蓝云、莫凡,《新型智库建设:主流媒体的机遇与挑战》[J]《. 新闻世界》,2013(1):32

②龙利蓉,《美国智库与主流媒体的互动关系》[J]《. 中国记者》,2014(11):123

③陈会君、丁汉青,《英国传媒智库状况及启示》[J]《. 青年记者》,2008(2):25

④刘刚,《借智库之言强媒体之音——以浙江日报经济部与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合作为例》[J]《. 新闻实践》,2012(10):56

⑤张倩倩,《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媒体型智库》[J]《. 新闻前哨》,2014(11):65

(作者单位: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博士)

责编:姚少宝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