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传统媒体转型亟需互联网基因——以上海报业集团的移动客户端为例谈传统媒体转型

传统媒体转型亟需互联网基因——以上海报业集团的移动客户端为例谈传统媒体转型

王思齐

【摘要】5 月9 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布《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报告认为,报纸发行量事实上下降了25%左右,甚至有专家称报业正遭遇“断崖式”滑落。媒体转型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2014 年这一年既是中国传媒产业走向媒介融合之路的关键时点,也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霸主地位变化的重要节点。媒体全面迎接数字化,数字、移动成为中国传媒图景中重要的特征。上海报业集团在这一年中积极探索传统媒体转型之路,移动客户端是其试水的主阵地,本文以上海报业集团的知名移动客户端“上海观察”、“澎湃新闻”、“界面”为例谈传统媒体转型的困境与出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上海报业集团 转型 移动客户端

2013 年关停了《新闻晚报》之后,上海报业集团在2014 年动作不断,新项目频频上马,大举扩张。2014 年1 月1 日,与百度合作运营的百度新闻上海频道上线。同日,由解放日报社出品的资讯类产品“上海观察”(移动设备客户端、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同时运营,7 月22 日,主打高质量原创新闻、聚焦时政新闻领域的“澎湃新闻”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及客户端上线,9 月22 日,专注财经商业的新闻网站“界面”正式公测,随后移动端低调面世。另外还有文汇报的“立体报纸”、“百日千里”APP,新民晚报的APP 移动集群以及累计7 万订户的“侬好上海”微信公众账号等小型项目投入。在整个上报的新媒体战略布局中,“上海观察”、“澎湃新闻”、“界面”被寄予转型厚望。

根据速途2014 年12 月5 日发布的《2014 下半年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报告》,今年中国手机网民总数增长至5.53 亿人,占全部网民数量的85.6%,且仍保持增长。由于可以充分利用用户的碎片时间,且使用场景丰富,移动阅读已经逐渐成为用户获取资讯的主要手段。移动新闻客户端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外有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等技术流派和央视新闻、新华社发布等国家队的围剿,内有庞大的传统媒体思维禁锢,上报集团的大举尝试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完美效果。

一、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Content)不是制胜的关键

面对互联网特别是商业网站及移动客户端的攻城略地,传统媒体扬起的“内容为王”的大旗被动的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在传统媒体看来,内容、原创内容甚至独家内容是其区别于其他商业新闻网站及移动客户端的优势。上海报业集团的众多移动客户端也始终秉持着这一理念。

“上海观察”依托传统媒体的采编资源,以“原创和深度”为特色,资深媒体人士、境内外知名学者、各界专业人士、政府智库专家等为其供稿,致力于提供“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事件及前沿问题”、“上海视角的观察分析”。“澎湃”更是主打高质量原创新闻、聚焦时政新闻领域,在创刊伊始,就以几篇时政大稿、舆情特稿声名鹊起,在内容的供应量上,日出稿量巨大,工作日可达上百篇,节假日也有数十篇供稿。而“界面”号称打造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它希望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并愿意为内容的权威性和愉悦感负责。其发刊词与澎湃如出一辙——饱含新闻理想,致力于提供优质内容。

如今,“上海观察”已经运营一年有余,“澎湃新闻”也上线了将近一年,“界面”相对年轻。然而根据速途2014 年12 月5 日发布的《2014 下半年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报告》,上海报业集团的这几个声势浩大的APP 都没有挤进新闻客户端下载排行榜前八。

如图1 所示,除凤凰新闻具有传统媒体的前身之外,腾讯、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的移动客户端占据榜单的半壁江山,今日头条和Flipboard 作为技术流派的代表成绩喜人,此外再无传统媒体的踪影。而坚持走“内容为王”道路的上海报业集团的APP 三巨头“上海观察”、“澎湃新闻”、“界面”,优质的内容也没有为它们带来高评价的反馈。各新闻客户端好评度前八位中依然没有这三位的位置(图2)。

执着于PGC 并期待它能成为制胜关键的上海报业集团在原创上进行了巨大的投入,但是经济效益的产出并不显著。所以,原创新闻策略的最大优势在于实现其在同类产品市场上的异质性而并不能保证其传播效果。

二、高质量的UGC(User GeneratedContent)仍缺乏

“知乎日报”是高质量UGC 的典型代表,名笔大家“自发供稿”的模式带来的专业化的内容使其区别于其他同类型阅读产品。然而“上海观察”还延续着“编辑约稿”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内容专业化无疑会得到保障,但是没有及时跟进受众口味的专业内容可能还是无法媲美“知乎日报”UGC 带来的趣味。

“澎湃新闻”也进行了跟踪和追问的UGC 设计,但其初衷是期待分辨事件中的真相和谣言。这样的用户互动,无法获取高质量的UGC,只能分辨“高质量的真相和谣言”,UGC 的价值在于其本身会成为主要的内容来源。澎湃的尝试与天涯、豆瓣、知乎、果壳等深度社区还有相当的距离。

“界面”在内容上使用UGC+PGC 的混合操作手法,在业务线上仍以PGC 为主。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界面”主要定位在PC 端,后期才开发了移动客户端,而且在宣传和内容方面的重视程度都不如“上海观察”和“澎湃”,APP 下载量也不容乐观,在360 手机助手中仅不足一万。“界面”也期望建立互动的新闻社区,但是如何在移动客户端层面进行操作,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展现手法。

而“今曰头条”的信息分发完全基于智能推荐,用户浏览、收藏、转发、评论每一条新闻的行为都会被记录,用户的阅读习惯、阅读时间、阅读位置也会被分析,两者结合形成"用户画像”。通过绑定社交媒体账号和大数据挖掘,用户分析越精准,新闻推荐就越精准。智能推荐带来了不一样的用户体验:一是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适合自己口味的信息;二是内容来源从传统媒体和新闻网站扩展到了很多其他的UGC 网站。UGC 与用户体验良性循环,为新媒体产出的信息注入新的血液。

三、盈利模式不明朗

当前传统媒体总体盈利不乐观的情况下,内容付费阅读成为国内外许多传统媒体的选择。《纽约时报》的付费墙设置之后,网页访问量下降11%-30%,但是付费读者已达到10 万,给纽约时报公司带来了2000 万美元的年收入。①“上海观察”也探索了付费阅读模式,“通过信息费前向的计费方式来获取收入,收获了近16 万付费用户。”②但是“上海观察”与《纽约时报》的模式有所不同,并不是靠其主打的原创内容吸引受众,而是运用行政的力量,针对上海市各部门单位以及发行的收费方式运营。这不失为一条对策,但似乎与其初衷相去甚远。

“澎湃新闻”上线以来保持着高成本的运营机制,“以《东方早报》的采编团队为基础,预期在全国主要城市铺设约三四百人的记者队伍。目前的成本费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人工成本、采编成本、技术开发成本。三四百人的记者队伍,滚动发布新闻的采编投入,研发成本不断攀升,我们认为初期的3~4 亿的投资可能仅仅能够维持“澎湃新闻”3~4 年的运营。”③作为原创新闻策略的实验品,并且有着上海报业集团的财力支持,“澎湃新闻”暂时没有盈利方面的压力,但是作为媒体本身来说,寻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本身也是评判媒体的一条重要标准,接下来的路如何走,“澎湃”仍在摸索。

网易新闻客户端做出了新媒体盈利的表率,“网易新闻客户端2013 年上半年登录页广告单日投放费用达到70 万元,其能够盈利在于其流量——用户量已突破1.2 亿,日活跃用户达到4000 万。”④用户意味着流量,而流量意味着广告,进而变现为盈利。“目前的盈利模式仍然是传统互联网模式的“流量”变现。无论是广告,还是电商、游戏,都建立在两个前提和基础之上:一是必须拥有足够庞大的用户基数,二是用户活跃度必须足够高。”⑤

因此,上报集团亟须解决的问题就是迅速扩大用户规模,包括数量和质量。“为达到客户端盈利的可能,用户规模必须达到百万级别,而且这个用户规模指的是用户的质量而非数量,即必须有百万级别的活跃用户。用户基数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活跃用户更是需要时间的积淀。”⑥以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想要赚到互联网的钱,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寻找合适的盈利模式,是传统媒体转型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亟需移动互联网基因——用户至上

目前人们接触新闻的形式已历经三个阶段:以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为代表的编辑推荐,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推荐,和以今曰头条为代表的算法推荐。⑦如果没有APP 客户端和微信上的传播,其实这些新闻客户端就是另一个版本的传统媒体。互联网讲究颠覆式创新,而“澎湃新闻”等依然遗留有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的强烈气息。

流淌着传统媒体血液的“上海观察”、“澎湃新闻”、“界面”等,并不具备“用户至上”的互联网基因,他们还沿袭着传统媒体的思维,主打深度、原创。虽然有UGC的设计,但收效甚微。在用户体验上,也无法与频繁更新的商业网站媲美,因而无法把用户流量变现转化为盈利。

商业网站客户端的流量思维、平台思维等一系列的互联网思维是在“用户至上”理念基础上诞生的,这些思维统筹下的内容生产和提供方式、产品开发、产品营销、技术改进等各个价值链环节也就别具意义。他们不仅提供内容,更通过服务去满足用户因内容而产生的其他相关需求。内容是手段,服务才是目的。

而传统媒体,正是缺乏这种互联网思维,虽然有互联网支持,但还是把传播对象看作受众,而非“用户”。传统媒体需要的是颠覆性的转型,需要在内容、渠道、运营方式上整体融入互联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 http://media.sohu.com/20130528/n377267389.shtml

②魏武挥,《上海报业:2014 年》,http://weiwuhui.baijia.baidu.com/article/27701

③周珊珊,《“澎湃”,为谁澎湃》[J].《新闻与写作》,2014(8):10-13

④王晶,《网易新闻客户端:转型平台不跟随》[N].《北京晨报》,2013-11-15

⑤⑥郑青华,《澎湃新闻,能否成为新闻客户端的标杆?——对澎湃新闻的几点思考》[J].《编辑之友》,2015(1):72-75

⑦孙健,《澎湃新闻与今日头条,何者可以言新——从两款风格迥异的新闻客户端看媒体融合之道》[J].《传媒评论》2014(11):43-46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14 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