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的几种做法
2020-12-24 13:05:44 来源: 佚名
点击:0次
评论(0)
中国人自古重视“修身”,提倡“以德为先”,以培养“君子”。而在今天,良好品德不再是优秀分子的标准,而是合格公民的必备条件。科技的发展,信息的沟通,为每个人提供了受教育、掌握先进技术,从而影响、控制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可能性,这既是福音又是危险。决定它是造福人类和社会,还是危害他人和社会,取决于掌握它的人所具备的世界观、价值追求、性格及行为能力。现在许多幼儿是独生子女,家长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子女身上,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众人为我的心理定势,普遍缺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的意识与行为。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为中心,培养幼儿利他行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幼儿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谦让和分享,富有同情心;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形成对他人和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等等。由此可见,培养幼儿利他行为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社会的教育目标实现了。
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高尚活动,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的核心。利他行为的过程不是自发的过程,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精心培养。幼儿的利他意识行为习惯,不仅为幼儿成长打下良好基础,而且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谈谈我在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时的一些做法。
一、组织主题活动,丰富幼儿利他行为的感知体验。
主题活动,即在一个阶段中,以一个教育目的为主题,制订教学计划。这个计划是在认识周围生活的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将几个方面的内容有机组织起来。如“快乐大家庭”主题活动,父母是幼儿身边最亲、最熟悉的人。通过谈话活动《全家福》、诗歌《原来是你》、故事《好孩子》、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绘画《我的爸爸妈妈》等活动,让幼儿认识父母的工作,感受父母工作的认真、劳动的辛苦,父母劳动给他人带来的好处,以及父母工作之余还要操劳家务、关心照顾孩子,使一家人幸福生活而付出的劳动。大班幼儿情境表演《爸爸妈妈下班回家》,从而使幼儿懂得尊敬父母,听父母的话,自己会做的事自己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由此引出《我爱……》系列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爱的感知教育。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有了爱的感知体验,在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爱心”的种子,激发幼儿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周边的人、爱幼儿园、爱集体、爱社会的情感。
二、促进伙伴交往,唤起幼儿利他行为的情感共鸣。
交往既是人的个体需要,更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伙伴关系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社会关系,对于幼儿心理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才会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与需要,学会解别人、约束自己;学会付出、接受,同情和友爱。如“大带小”活动,这种活动为独生子女创造了一种类似兄弟姐妹在一起的角色扮演机会,让幼儿在生活、劳动、学习、游戏、交际等方面互相体贴、互相模仿、共同努力、共同分享,从而唤起其利他行为的情感共鸣。年长的哥哥姐姐由于集体荣誉感或竞争意识的作用,因此他们会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自觉性和意志行为,并逐渐协调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认识,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这也为年幼的弟弟妹妹提供了可塑又可及的榜样作用。在“欢送哥哥、姐姐”的活动中,我们班的幼儿亲手制作了太阳帽送给哥哥姐姐,哥哥姐姐也送了亲手制作的小灯笼送给我们,孩子们还从家中带来了形形色色的糖果、糕点、水果、饮料,集中在一起大家一起分享,在活动中,哥哥姐姐还知道要让着弟弟妹妹,还会帮助弟弟妹妹拨糖纸等,幼儿在这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从小懂得与同伴交往,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还应照顾他人利益和需要,做到心中有他人,提高幼儿乐群、亲友、合作、共享等积极交往的能力。
三、渗透日常生活,提高幼儿利他行为的意识行为。
《纲要》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社会态度、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尤其应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日常生活包含幼儿从进园到离园的一段时间内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都是自然的、随意的,像浇灌花草一样,慢慢在幼儿的心中渗透。“渗透”方式最易被幼儿接受和认同,能激发利他行为的情趣,增强利他行为的意识,养成利他行为的习惯。
幼儿对“值日生”兴趣浓、热情高,但往往兴奋一段时间后就不那么积极认真了,归结原因是缺乏责任感。为此,老师利用晨间时间改选值日生,通过换位谈话,增强幼儿的责任感;一事一议,提高幼儿的责任意识;评价过程,增强幼儿的责任感。由于渗透了责任感的教育,因此幼儿不仅保持了对值日生工作的兴趣与热情,而且更加关心班集体,不断转化成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实际行动。
值日生活动虽没有经过老师精心设计安排和进行长期规划,但老师把利他行为的目标融入日常生活中,借助日常生活不断重复的特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形成和巩固了幼儿的利他行为。
四、注重区域游戏,发展幼儿利他行为的移情能力。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可以培养公民应有的品质。幼儿在游戏中共同体验挫折与成功,能增进幼儿之间的团结合作和亲密感情,并学会敏感地识别他人情感的变化和喜爱集体生活,发展幼儿利他行为的移情能力。
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是一种替代性的情感反应,也就是一个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过程,移情是幼儿利他行为的重要促进因素。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某个角色,可以体验角色的内心感受,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各种角色,体验到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脱离自我这一中心,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对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十分有效。如构建活动时,牛牛缺了一扇“门”,推倒了小屋的“楼房”,从中拿走了一块积木。老师没有批评牛牛,而是就地取材,编排了情境表演“搭积木”,让牛牛和小虎担任主角,互换了角色。情境的再现,角色的换位,让牛牛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培养幼儿接受他人观点的能力,逐渐学会替他人着想。又如每次游戏开始,幼儿都奔赴到各个区角,原先的椅子放在教室中间,既阻碍幼儿活动,又不整齐美观。直到有一天的游戏评价,教师扮演“无奈的小椅子”,在全班幼儿面前寻找“椅子司令”,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诱惑力的角色。从此游戏中幼儿争着担任,不仅把小椅子排得整整齐齐,有的还推陈出新,把多余的椅子排到“医院”布置成“候诊大厅”。老师及时抓住呈现在眼前的助人情景进行放大,发挥其辐射作用。
五、密切家园合作,构筑幼儿利他行为的展示平台
家园合作是家庭和幼儿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对幼儿教育任务的活动。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园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构筑幼儿利他行为的展示平台。
在幼儿园开展的亲子活动中,家长来园和幼儿一起唱歌、跳舞、画画、运动,扮演角色,参与游戏,既让家长感受到浓浓的亲子之情,更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在“我为爸爸妈妈露一手”活动中,让幼儿亲手剥橘子、夹花生给爸爸妈妈吃,并为爸爸妈妈送上一句祝福的话,家长感受到幼儿的进步和成长,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有些家长主动放弃休息,为班级缝被子、做玩具、栽种花草等,在家也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家长欣喜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家中变得越来越懂事,越来越会体贴人了。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文网专业代写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教育论文发表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在幼儿有了点滴进步后,教师和家长总是以“好人好事记事本”、“爱心榜”、“星星栏”等形式,激发幼儿的成就动机,幼儿也从中感受到做有益于他人的事带来的快乐,切身体验到人世间的真情所在,品尝利他后的愉悦,陶冶幼儿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