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浅谈央视春晚的明星生产机制

浅谈央视春晚的明星生产机制

汪珺君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明星阵容是春晚中除节目内容以外最吸引受众的元素,它反映出电视工业生产语境下大众文化的时尚审美趣味。本文选取30余年的央视春晚为样本,以符号学的视角对春晚明星生产机制(塑造、复制、再造、自生)进行分析,并针对2015春晚出现的互联网造星途径进行解析,彰显出其复杂多义的基本特性和多重表述的阐释空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央视春晚;明星生产机制;符号学

明显星生产机制是电视工业生产语境下大众文化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从拥有足够大体量的春晚文本中去构建明星谱系,找到这些明星形象的符号学意义,能清晰地看出跨越30年变迁的春晚的明星生产机制的变与不变。

一、央视春晚明星生产机制:塑造、复制与再造

明星是电视工业文化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从近30年的春晚文本来看:明星在电视文本中可以被塑造、复制、再造以及自生。

(一)明星塑造机制

央视春晚拥有庞大的受众群,运用强大的影像技术与艺术手段,使明星产生惊人的艺术效果和特殊的影响力,形成明星“塑造”机制。

1983年首届春晚塑造了春晚的第一代明星——李谷一。她独唱了9首歌,其中包括被媒体称为“低沉缠绵的靡靡之音”的禁歌《乡恋》。此后.李谷一“通俗唱法第一人”的地位被奠定,也被塑造为改革开放浪潮中歌咏美好生活与浪漫情感,渴望幸福生活的完美形象。她在1984年春晚上所演唱的《难忘今宵》成为此后历届晚会结束时的必备曲目。春晚塑造了李谷一,成为春晚特有的“明星符号”。

同时,挪用机制也是明星塑造机制中风险更低的一种,选用已成名的影视剧明星、体育明星、网络明星等,如当红影视演员刘晓庆、章子怡、孙俪、佟大为等等都曾加入春晚明星阵容。羊年春晚莫文蔚所演唱的《当你老了》更是直接经历了名诗改编、电视选秀节目的多重挪用。

(二)明星复制机制

在电视文本中,由于艺术上的传承性和演员的更新换代,某种原有明星形象被后继明星所“替代”或者“模仿”,形成复制机制。

在春晚的舞台上,语言类节目演员的师徒关系的“传帮带”集中体现了复制机制。在1983年首届春晚中,作为艺术顾问的侯宝林在介绍主持人马季和姜昆时说道:“这两位大家都熟悉吧,一个是我的徒弟(指马季),一个是他的(马季的)徒弟(指姜昆),下面的话就由他们说去”。这相当于完成了仪式性的艺术传承交代。1987年春晚,马季主演相声《五官争功》,他在节目中第一次大规模地推出自己的徒弟:赵炎、冯巩、刘伟等。冯巩后来成为了春晚舞台上的相声领军人物。不仅如此,春晚中的明星复制机制还体现在明星对经典曲目、语录、形象的重复演绎上。

(三)明星再造机制

在电视文本中,通过影像技术与艺术手段重新组装形成全新明星组合形象,实现明星再造机制。明星的塑造者和观看者可以通过这种人性化存在物寄托自己的情感,完成对明星形象的塑造,从而在原有的明星形象和重新组合的双重冲击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羊年春晚的《明星反串闹新春>,分别是陶喆和张也合作《万事如意》、《小镇姑娘》,陈羽凡、胡海泉与于魁智合作《三家店》、《奔跑》,筷子兄弟和风凰传奇合作《最炫小苹果》。在这组全新的明星组合中,张也和陶喆“女高音歌唱家”和“R&B天王”的原初形象被再造为海峡两岸著名歌手的跨界组合;于魁智与羽泉的表演实现了国粹京剧和流行歌曲的水乳交融:红透全中国的《最炫民族风》和《小苹果》再造为《最炫小苹果》竟然不失美感,更有网友戏称筷子兄弟和风凰传奇可以合并成一个组合叫“筷子传奇”。

(四)明星自生机制

在电视文本中,通过某些渠道或者场景打造全新的明星形象,为特定的舞台服务,形成明星自生机制。

在春晚舞台背后,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于2010年9月开播的《我要上春晚》,专门为春晚输送优秀民间节目。节目中由网民票选的人气节目,极有可能会登上春晚的舞台,在年底的《我要上春晚》的特别节目中,栏目邀请春晚剧组主创和节目审查组成员到现场担任评委,并宣布入围春晚的节目和人选。《我要上春晚》为春晚提供全新演员和各种形式的节目,成为春晚明星生产真正意义上的常态化自生机制。

二、央视春晚草根明星的符号学阐释

自2003年起,草根明星开始活跃于春晚。在专业演员云集的春晚舞台上,在各种元素共同服务于构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上,草根明星的出现孕育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具有多重符号学意义。

(一)赵明、麦玮婷一家——“团圆”的双重塑造

最早出现在春晚舞台上的草根明星是赵明、麦玮婷一家,夫妻俩带着一双儿女,共同演绎原创歌曲《让爱住我家》,,让观众感受到家庭团圆的幸福之感。在演唱之前,主持人介绍丈夫赵明来自祖国内地,妻子麦玮婷来自宝岛台湾。这不仅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而是跨越海峡两岸而融合在一起的家庭,他们的结合是超越意识形态的情感交融,这显然是春晚对他们形象进行了二次塑造。如此,以一个两岸小家“团圆”的幸福为国家“团圆”勾勒出温馨美好的未来愿景。

(二)星光大道——个人奋斗的连续复制

如前所述,2003年央视春晚拉开了草根明星进军舞台的序幕,2005、2006两年有网络歌手加入,草根明星的团队逐渐壮大。从2006年开始,中央台为非专业演员打造的《星光大道》,更是将一批优秀选手输送至春晚舞台,《星光大道》也因此成为塑造草根明星的日常生产机制。

春晚多年选择《星光大道》的选手登台表演,首先因.为每年参加的比赛人员和获奖选手是不可预知的,虽然节目的表演形式差别不大,但新面孔的出现具有“常看常新”的艺术特点:其次,《星光大道》走出来的选手很少有机会单独表演,一般呈现出“大明星+小明星”携手合作,以非师徒关系的表演体现人才辈出和艺术传承的规律:而从社会角度来说,《星光大道》选手在春晚上的连续复制,成为草根明星经过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真实写照,形成一种对更广泛社会人群的激励机制。

三、社交网络捧红明星的异军突起

羊年春晚本来有四小鲜肉鹿啥、吴亦凡、宁泽涛、陈伟霆的合唱节目,但他们在第五次彩排时遗憾退出无缘春晚,随即引发网友集体不满。这是一种信号,显示出春晚已经将橄榄枝抛向从社交网络走出来的明星,彰显出一种新的明星生产机制的变化趋向。

鹿晗、吴亦凡以及90后明星的集体跃起,是一个新兴的文化现象,昭示着新的互联网造星模式开始冲击中国的娱乐经济。“鹿晗们”的造星路径,与以往的大众偶像明星有很大的不同,也不同于春晚的明星生产机制。首先,他们是社交运动的产物。“鹿晗们”先是在贴吧、QQ群、朋友圈等社交媒体里实现粉丝的聚集,在形成了相当的粉丝群体后,再反向引爆于大众媒体。其次,他们代表圈层消费的兴起。“鹿晗们”较长时间发酵于特定的属性人群中,对于其他圈层来说可能完全无感。此外,“鹿晗们”能够展现才艺的空间变得空前的跨界多元,但其流行的生命周期也将变窄,对其他圈层的渗透力仍有待考验,这可能成为未来的明星生产机制的基本特征。

总体来说,春晚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明星生产机制。但随着春晚导演建立邀聘制以及一些新兴文化现象的出现,其明星生产机制也变化。因此,在不变中保持传统,在变化中打破常规是其重要的发展趋向和创新路径。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